镇北王

第1052章 拿这个考验穿越者?(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052章 拿这个考验穿越者?

关宁声音很高,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

裴济中笑容逐渐凝固。

误国之策?

我提的可是治国良策。

解除私禁增收铁税,不比增收农税来的更快吗?

他是户部右侍郎,自然知晓情况,朝廷国库充盈并非来自税收,而是陛下征战获利!

农耕有所恢复,但还远没有到能支撑起这个庞大国家的地步,穷苦地区多次减免,富户又不能全部征收上来。

大宁土地所有不平衡的问题依旧存在,这才是要全面推行农庄法。

可哪有这么容易?

他是完全从国家需求提出的国策,当然也有其他心思。

只是为何陛下如此震怒?

关宁神色肃穆,提出这样的谏言,不是蠢就是有坏心。

当然也不一定是蠢,也有认识不足的问题,目光短视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看长远。

在听到魏商收购,关宁就大约知道,这是魏国的阴谋。

只是用这来考验他这个穿越者,属实有些看不起他。

他不止一次说过,稼穑才是立国之本,冶铜炼铁只能一时获利,长久下去稻麻粟米从何而来?

这本是他准备借机用到梁国的策略,却被魏国用到他的头上!

实属可笑!

听这意思,已有大量魏商涌入,并已经开始造势……

“韩安圭,这些情况你可知晓?”

“回禀陛下,臣只是听闻,具体详情还不太清楚。”

“不太清楚?你这个商务署署长是干什么吃的?”

关宁直接呵斥。

“魏国商人大量涌入,你可知晓他们是做什么的,会不会有间谍密探混入,是不是别有用心,你能保证吗?”

“臣知罪,臣会尽快调查。”

韩安圭跪了下来。

“至于尔解除私禁?”

关宁开口道:“朕不希望再听到如此谏言!”

他直接表明态度,这事没得商量,也不要再提。

可裴济中却犹豫片刻,还是咬牙问道:“陛下,此乃良策,能解大宁之患,还望陛下三思!”

“还望陛下三思!”

在他话音落下,又有几人站出跟随。

“嗯?”

“来人,谏言者拖下去每人打二十廷杖!”

“陛下,臣等冤枉啊!”

裴济中面色大变,忙得跪了下来。

其他人也是神情惊疑,他们怎么都没想到陛下反应竟然如此之大。

至于吗?

你不同意就不同意,只是谏言就惩以廷杖,这还让别人怎么谏言?

有御史立即站出。

“陛下,裴大人等人谏言也是为国忧虑,且他们所言非错,陛下直接处以重刑,怕是会闭塞言路,掩蔽聪明,还请陛下三思啊!”

御史是什么?

就是看谁不爽就弹劾谁!

就是谁有问题就指责谁!

当然也包括皇帝陛下!

在古代官员体系中,也只有一种屡次遭受毒打,依旧不改其本性的官员。

那就是御史!

大宁朝御史是高危官职,换了一茬又一茬。

可关宁挑选的还是这种人。

就该是这种人。

这位御史言罢,直接昂头,神情正色,表现出丝毫不惧的态度。

天香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的抗战有空间
我的抗战有空间
关于我的抗战有空间:参加一次军方均试验后的特战队长孙义成,莫名穿越回1938年的冀南,利用脑部量子芯片形成的空间,大肆收割各种物资,将包括RMY等的大量物资收归己用,武装手下,扩充军队,无情地消灭侵略者。同时也利用各种物资暗地里帮助自己人,为自己人的军队创建空军、炮兵部队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零山人
家父吕奉先
家父吕奉先
吕逸穿越了,乱入东汉末年。开局中平元年的并州。这一年灵帝还健在,始终坚持祸乱朝政。这一年,黄巾之乱刚起,大贤良师张角病死。这一年,刘老板刚开始找合伙人,桃园结义如火如荼。何进还没进京,董卓还在西北开荒,丁原还没当上并州刺史,貂蝉还不满十岁...所以哪怕他是吕布的儿子,也还来得及。首先第一步,我不能死!
一世浮生若梦
关家儿女
关家儿女
本书为本人长篇历史小说《关家大院》的续集,讲述了从1939年到21世纪一百多年间,关家几代儿女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 如果您是《关家大院》的老书粉,请从第一章开始阅读,如果您从未看过《关家大院》,推荐您先读读这本书,然后再来看这本《关家儿女》,那样故事更具连贯性。
佚名
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
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
青黛第五十次相亲失败后,被告知是因为她散落在各个小世界的灵魂碎片背了情债: 她们或是霸总白月光、或是校草的隐婚对象、摄政王朱砂痣、女尊夫郎的暗恋对象… 作为白月光,她撩完就跑。男主们爱她,为她痴,为她狂。 他们奉上滚烫真心,却被原世界的青黛轻易摔碎。 系统:我们的口号是挽回被白月光伤透的深情男人! 万人迷钓系女主青黛:单身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碎片一:受情伤的嘴硬冰山总裁X白月光病弱律
佛系叽歪
凰命:我的官场人生
凰命:我的官场人生
将门出虎女,作为父亲的女儿,我自然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空降成为党委书记后,我就明白了我的使命! 且看我如何带着群众脱贫致富,一步步走向小康和新世界。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