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69章 刘邦和朱元璋聊道德经(三)
刘邦和朱元璋的微信聊天
接着聊道德经吧,朱弟,刘邦说。
好的,该第十六章了。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我观察的结果,从自然中看到的,我是采用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然后又解释前面一句话,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一个循环,也是解释的过程,朱元璋说。
先说了静,在说了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这是找自然规律,要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这是说明养生的重要性,也算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避免风险,生存之道也,刘邦说。
这是多方面理解的,一般人可以看成养生,当官的可以看成当官之道,皇帝可以看出做皇帝之道,这是符合很多不同人的理解,这也是道德经能长久流传的原因,他符合很多人的要求和口味,朱元璋说。
接着说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是我们的了,这是说皇帝,说掌权者了,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这是很难的,应该说是没有的,我们也在读历史书,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这也应该是有的,比如说是仁宗算是吧。
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这样的比较多了,最后的,应该是推翻的政权的,朱元璋说。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是说统治者的微信不行,老百姓就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样的真的很少的,朱元璋说。
在这里又一次说明,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的,不是一般老百姓看的,朱元璋说。
接着说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呵呵,这是道德经和社会上不一样的地方,他反其道而用之。
说是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倒是这么回事,算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道德经是没有人性,不知道是善还是恶,看来道德经和孔子的儒家真的不一样,算是一个反面,朱元璋说。
要想社会好,就必须用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就是答案,只有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要想成功,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社会的一套不符合道德经的要求,看来他是反而道而行之。
什么样的人算是得道了,什么样的人没有得道呢,看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这是道,不好理解的道。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有的人是这样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这就是得道和不得道的区别和不同。
是的,道德经说的都是他的理论,还是强调“道”的重要性,刘邦说。
接着是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里开始说的德了,还是第一次吧,前面可能没有,这样才是道德经吧。
说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先是说道,然后说的,最后说德是道决定的。
然后又把“道”这个东西说的神乎其神,实际上就是道。等于没有说,呵呵,,,
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就是道是道,还是道 ,等于没有,怎么的道呢,还是那个道。朱元璋说。
呵呵,老弟,只可会意,不可言传,这就是道,说出来就不是道了,刘邦说。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34;曲则全&34;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段的意思更有意思,就是反着来,只有委曲便会保全,只有屈枉便会直伸;只有低洼便会充盈,只有陈旧便会更新;只有少取便会获得,只有贪多便会迷惑。
让我们反着来,就成功了,这个有道理的,都这样做,你偏偏不这样做,这样会成功的。
这里又解释说到,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不要自我表演,自我表扬,自我夸耀,就会成功,需要别人夸耀,别人替你表演,这样就会成功。
算是管理学的内容,需要别人的配合的,刘邦说。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这是皇帝啊,只有皇帝才是天下不与争夺的,要是争夺,就是起义,就是战争,就会成为新的皇帝,有点意思,朱元璋说。
这是不争为争,争为不争,有点哲理 ,刘邦说。
接着还是说哲理,就是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这就是说回去了,最大的是道,是自然,是天地,可是天地也是按照道来执行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人也是会这样的,应该符合天地,符合道的。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是用道就可以的,不用道就不可以的,无论是道,还是德,还是失,都是一样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是所有人的道,没有信,就会不信。
道的对立面是不用道,这里是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不用道,就像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不用道,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不用道,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不用道,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不用道,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不用道,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这是道的对立面,都是不好的东西和做法,希望引以为戒。
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朱元璋说道。
道德经还真的不错,指出了问题,指明了道理,只要我们按照自然来做,就不会失败,不会没事找事,不会被灭掉,刘邦说,还真的好好理解道德经。
是的,今天就说到这里吧,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