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6章 天下形势
这时,李渊听到大隋将亡的言论,心里多少有些难过,毕竟打下江山很不容易,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倒了肯定会舍不得。
但悟静禅师所言非虚,其实大隋朝廷内部的危机,远比想象中更严重,大隋江山基本已经烂掉了,很多地方都产生绿林武装集团,朝迋已经对这些地方失去监控能力。
例如山东翟让和李密公开聚义,纠集数万绿林好汉,齐集瓦岗寨,自称瓦岗军,公然与朝廷对抗。
还有辽东大豪王簿邀请一批绿林响马,公开聚义对抗朝廷。
虽然驻守山海关的来护儿将军及时率军歼灭这伙响马,暂时控制住事态,但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后面就像传染病般四处肆虐蔓延,想要制止就很难了,因为它的根已经烂透了。
所谓民苦不堪言,民不得不反就是这个道理,违背人民的意志,破坏人民的生存,最终将会被人民抛弃。
大隋天下的美好河山现在是四处焦烟,一支接一支绿林好汉聚众造反,大小已经多达十几支了,自称为起义军。
李渊也明白大隋朝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弱了,许多地方的政令无法畅通,经济崩溃无法运行,局势越来越危险了。
加上朝廷又是奸臣当道,仅凭李渊此时在朝廷的力量,自保都很勉强,当然就更别提什么拨乱反正了。
他听了老禅师的话,只能摇头叹息道:“大师,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不应该出自高僧之口,以后在别的地方就不要再提了。”
悟静禅师对李渊的过度谨慎不以为然,现在大隋江山已经及及可危了,内外交困,若还有闲情去管这些皮毛小事,那隋朝江山真的是无药可救。
“李国公多虑了,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上天有好生之德,奈何天下已乱象丛生,如果不是朝野奸臣当道,但凭李国公的才干,或许还有一些作为,大隋基业或许还有挽回的可能,但见此时李国公都要远避太原府,远离洛阳政治中心,朝廷真的还有希望吗?”
悟静禅师双手合十,轻吟禅语,轻叹接着道:“天下纷乱,何处是净土呢?太原不是净土,国公想隐世避乱的愿望恐难实现。”
李渊确实无法反驳,因为禅师所言在理,句句都切中要害,他深深地看了老禅师一眼道:“李某与禅师相识十多年了,虽然才仅见数面,但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少见而义深,生平未曾听过禅师出言评议朝政,而今天是怎么了?禅师,今天极力劝李某行大逆不道的举动,其中可有什么含义,李渊智浅,望禅师直言其意。”
悟静禅师这次是单手举直,轻唱一句禅语,却深望了萧飞一眼,欣然道:“老衲不打妄言,佛家讲究的是因果关系,国公今番离京赴太原,就是以前种得因,铸就今天的果,蛟龙出海,飞旋九天,老衲并非要劝国公行大逆不道之举,而是顺从天意,为民请命,举正义之旗。”
萧飞心里非常明白,这个悟静禅师道行真的很高,看似在劝李渊举义旗,其实这些言语是向萧飞所暗示。
知道要劝李渊公开起义造反,单靠语言相劝,很难达到效果,老禅师智慧通天,又是李渊多年的至交,如何不知李渊的性情?之所以苦口婆心的劝进,主要目标是另有所指。
明白这一点,如果萧飞仍然不出言,老禅师难明他的想法,便会进一步借故再劝进。
萧飞当然也明白,若说这世上够资格做老禅师知己的话,那他绝对算是唯一的人。
两人都具备通天的智慧,只要听到对方的话出口,基本都明白其中机锋玄机。
萧飞向老禅师恭了一个礼,朗声道:“大隋江山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悟静禅师叹道:“炀帝是如何上位的,相信李国公比老衲更清楚,炀帝在位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相信国公心如明镜似的,大隋基业仅仅只存两世便要夭折了,这就是炀帝曾经种的因,大厦将倾便是果。”
萧飞道:”禅师此言切中要害,大隋即将倒塌,我们确实要做些准备,以免祸及己身,禅师真乃高僧也,小子受教了。”
悟静禅师哈哈一笑,可见心情显然极好,他与萧飞之间一言一答,虽然仅仅只说了两句话,但胜似千言万语,彼此之间的暗示极为明显。
萧飞的回答颇令人满意,悟静禅师见目的达到,便起身双手合十道:“国公是有大智慧之人,局势的变化可能比想象中更快更猛烈,时不我待,天下之大,能真正做到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的,这样的英雄人物目前除了国公外,老衲真没见过有何人?国公请便,老衲有晚间功课要做,就先行告退了。”
说罢,便向众人行个礼后,闲庭漫步般悠然自行走出小亭外去。
这时,一直没有发声的李建成开口道:“父亲,老禅师言之有理,炀帝无道,大隋江山已经是破败不堪,凭父亲在朝廷的人脉和威望,回到太原后,暗集力量,等到各地方反抗朝廷的力量形成规模后,父亲那时在太原振臂高呼,到时视情况再定,要扶持杨家子弟和自己起兵平叛中选其一。”
其实李建成自身也具有一定才干,尤其在兵法领域俱有不凡的能力,只是当大唐太子后,一直在朝中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所以显不出在用兵方面的能力。
唯一发挥用兵才能的一场战争,就是平定河北刘黑闼的叛军集团,这一战却是显出李建成在兵法领域的成就。
李渊一直都比较重视李建成的意见,他这时也在权衡利弊,那双眼眸闪烁不定。
萧飞知道李建成的话,已经影响到了李渊,自己需要再添一把火即可,沉吟道:“父亲,大哥把问题讲得很透彻,这样的朝廷是不值得我们去尽忠,这次一路对我们展开追杀,虽然是宇文化及指使禁军行动,但我想这背后是得到炀帝首肯和支持。”
李渊微微一怔,沉声道:“怎么说呢?”
“宇文化及再横行朝野,也不敢私自动用禁军力量来诛杀我们,顶多安排绿林响马或者民间一些武林高手充当刺客,毕竟动用禁军力量诛杀朝廷重臣,传出去影响很恶劣,而且很容易引起炀帝的猜忌,那会给宇文家族带来横祸,宇文化及若连这点智慧都欠缺的话,那他绝不可能爬到首辅的高位。”
萧飞微微一顿,缓缓地接着道:“纵观在朝野中被宇文化及整倒的权臣,都是倒在阴谋诡计中,由此足见宇文化及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知道炀帝最忌惮就是失去对禁军的控制,如果没有炀帝在后面支持,宇文化及绝不会犯这种忌讳。”
他这番分析很透彻,很合理,就像一把重锤般狠狠地撞中李渊的胸口,他之前对整个事情进行透彻的解析,也隐隐约约猜想到这次追杀的安排,会不会是炀帝授意的?
但这猜测很快就被李渊给排除了,凭着炀帝杨广对整个朝廷掌控力,要诛除自己简直易如反掌,没必要绕着这么一大圈。
所以李渊闪过这念头,反而觉得这样猜忌炀帝,是一种对帝王大不敬,他就把主谋定格在宇文化及身上,动用禁军的理由很简单很充足,因为宇文化及的次子宇文成都是禁军统领,只要把禁军化装成绿林杀手在行动即可。
其实,宇文化及只是自己的政敌,李渊不管是辞官归隐,还是外放任职?基本上对宇文化及在朝中影响不大,所以宇文化及想诛除李渊全家的理由并不能成立。
想到这儿,李渊忽然明白很多事情,自己对大隋可算是忠心耿耿,炀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想到最后还是觉得欠缺一个杀人的理由。
李渊不由轻轻一叹,问道:“我李渊一生对大隋忠心耿耿,炀帝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萧飞立时明白李渊心里还在纠结着,自己有必要打破他内心那点念想,灭掉那种愚忠的念头。
“理由其实很简单,父亲坚持要离开洛阳,这就让炀帝动了杀机…”
萧飞淡然一笑,风轻云淡接下道:“大隋江山正处于局势非常不妙的情况,很多地方的政权对朝廷的政令是阳奉阴违,但凭父亲在太原的影响力,有没有官职,结果都一样的,这就等于放虎归山,炀帝目前最忌讳就是像父亲这样有声望的人,脱离了朝廷的监控。”
这话说得相当明白了,理由很充足,一针见血,已经足够令炀帝动杀机了。
从杨广登基执政的那一刻起,他那专权残暴,阴辣多疑的本质就显露出来,大隋江山弄得眼前这种情况,纯粹就是他那好大喜功的性格造成。
现在很多地方的政令都处于真空地带,东都洛阳权力中心又掌控不了,尤其这时候李渊坚持要辞官回乡的动机,让炀帝杨广不得不怀疑李渊的目的,加上这次李世民进宫找萧皇后出面说情,令杨广更加忌惮。
整个朝廷上下,谁不知道李家在整个山西的影响力呢?但凭李渊在太原府的深厚根基和人脉,到时再配合平遥商界的雄厚财力,以太原为政治中心,势力根基向周边地域发展,李渊的权势一下子就上升到新高度。
到那个时候整个山西地界都处于李家的势力管辖范围之内,朝廷的政令能不能行得通,完全要看李渊的心情,也就是说炀帝的圣旨在山西能不能得到尊从,这一切都要看李渊的脸色。
(故事情节越来越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