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至尊仙医陈飞宇

第2407章 只用了三天(1/1)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2407章 只用了三天

说完之后,古一然从口袋里拿出一串钥匙,放在了陈飞宇面前的茶几上。

“客气了。”陈飞宇也不矫情,将钥匙收了起来,正巧他在燕京还缺少一栋房子,一直住在酒店也不是个事,古一然送一套别墅,正是恰逢其时。

古一然心情更好,笑道:“星月从小就没多少朋友,甚至由于病情的缘故,她和她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生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她这么依赖一个人,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你能多陪星月说说话。”

陈飞宇点头道:“星月小姐的确惹人怜爱。”

“对了,这两天还有一件轰动燕京的大事。”古一然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笑着道:“大后天会有一场神秘的拍卖会,除了有许多珍贵物品外,据说也会出现一些珍稀的药材和其他的天材地宝。

我估计柳家、明家等大家族的人也在受邀之列,是一个可以近距离和这些大家族打交道的机会,如果陈小友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弄几张拍卖会的邀请函。”

陈飞宇眼睛一亮,既能拍卖珍稀药材,还能趁机观察柳家和明家,这倒是一箭双雕,便笑道:“那就多谢古老了。”

“陈小友这是哪里话,以后古家和你共进退,无须这么客气。”古一然哈哈大笑。

没多久,陈飞宇便告辞离开。

他刚走出古家,便敏锐地察觉到自己被人跟踪了,跟踪自己的人只有“通幽中期”的实力,虽然对方已经尽力掩藏踪迹,但是在陈飞宇眼中却是一览无余。

陈飞宇不知道对方是段家还是沈家的人,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他来说完全无所谓,在街道上随意转悠了两圈,便轻而易举甩掉了跟踪的人,随即前往了古一然所送的别墅,到了晚上寺井千佳自然也住了进去。

第二天,陈飞宇再度前往古家,彻底治愈了古星月,而古一然也帮陈飞宇弄到了两张拍卖会的邀请函。

这两天柳潇月并没有联系陈飞宇,反倒是对陈飞宇忠心耿耿且一往情深的女保镖赤练赶到了燕京,刚见面便和陈飞宇干柴遇烈火,在别墅的大床上滚了好几回床单。

不过赤练莫名的对寺井千佳有一丝敌意,再加上陈飞宇不希望暴露身份,赤练虽不舍,还是住进了秦家姐妹在燕京所买的公寓。

此刻,梧桐苑的院落内,林月凰和柳潇月相对而坐。

柳潇月问道:“结果怎么样?”

林月凰端起茶杯,道:“我们的人这几天一直在跟踪陈非,还真让我们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对了,古家古星月的怪病,你应该也知道吧?”

柳潇月点点头,道:“当然知道,古家为了古星月的病遍寻名医,全都一筹莫展,等等,这跟陈非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古星月的病被陈非治好了。”

“你说什么?”柳潇月惊讶之下脱口而出,华夏所有名医都治不好的怪病,竟然被陈飞宇治好了?这……这也太离奇了吧?

“而且……”林月凰伸出三根手指,继续道:“陈非只用了三天时间。”

柳潇月震撼不已。

执笔问长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重生1977,深山打猎养活全家
重生1977,深山打猎养活全家
传奇雇佣兵兵王重生1977,成了东北大兴安岭差点饿死的普通山民。天崩开局!早死的爸,病重的妈,年幼的弟妹,饿死的自己……家中的顶梁柱老爹,早早短命死了。母亲病重缠身,艰难维持这个家。一对弟妹嗷嗷待哺,马上就要被送人过继。房屋破败,缺衣少食。不过,陈虎却丝毫不慌。他看着被皑皑大雪覆盖的大兴安岭,目光似乎已经看到了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无数的山珍野味。长虫、鱼虾、黑熊、野猪、东北虎、飞龙、傻狍子、野
肝火旺
大秦始皇帝:你就当我真死了吧!
大秦始皇帝:你就当我真死了吧!
关于大秦始皇帝:你就当我真死了吧!:赢彻穿越大秦成为九公子,本想默默发展等待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可始皇突然驾崩,让他措手不及,好在觉醒国运系统。于是计划没有变化快,直接选择爆种。夺取皇位,平定天下,征服世界。全世界必须学大秦话!而假死休养的始皇,不断收到消息:“陛下,九公子杀了赵高,截取遗诏,夺得了皇位。”赢政:“逆子!等朕出关,定将他打入大牢!”“陛下,九公子平了六国反秦余孽,收服了诸子百家,大
灰猫猫小小一只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
重生1991:开局迎娶绝美班长
重生回到出事那天,为了让漂亮女班长不堕入黑暗,为了弥补自己上一世愧疚,余年大胆张狂的告诉周婉我一定娶你!
清隽流云
罗修陆梦瑶
罗修陆梦瑶
少年罗修出身卑微,天赋一般,却意外融合生死法则、本源所化至宝,从此身藏诸天生死轮,执掌轮回,开创无上神通,成就一代大帝,傲视古今。
忘情至尊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