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羽修炼五千年小说叫什么名字

第四千九百八十六章 最后机会(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四千九百八十六章 最后机会

就说这个人族死囚对他不敬,对无祭仙不敬,口出狂言!

这样的理由在东狱内是适用的。

反正,东狱内任何一名死囚最终都得处决。

无祭仙看在光启是防务大将的面子上,必定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

“宁元青,我再说一次,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光启死死盯着趴在殿内的人族死囚,寒声道,“你若还是不回答,那么……我便让你去死!”

名为宁元青的人族囚犯仍然趴在地上,一言不发。

“该死!该死!该死!你们这些该死的人族畜生,真的不怕死么!?我就不信!”

光启恼怒异常,咬牙切齿地吼道。

他抬起右掌,将宁元青从地面抓起。

这时候,宁元青的脸庞才显露出来。

这是一张布满沧桑的面容。

脸上有很多的伤痕,眉毛都呈现出灰白之色,一看就遭受过无数的折磨。

可即便如此,宁元青的眼神却并不迟滞或涣散,反而炯炯有神,写满了故事。

他看向高台上那道扭曲的虚影,眼中没有丝毫的畏惧。

“宁元青……”

他的眼神,似乎刺激到了光启,让其怒火燃烧得更加旺盛。

“我不仅让你死,我还会让你其他的人族死囚跟着你一起死!你们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那么……就一起死吧!全都得死!”光启嘶吼道。

宁元青直直地盯着光启,开口道:“死亡,对我们而言并非威胁。”

他的声音很低沉,但却并不嘶哑,反而显得温和,却极具力量。

“哈哈哈哈……不怕死?你想说你们都不怕死?我不信!”光启怒极反笑,大吼道,“好!既然你们都不怕死,那我就成全你们!全给我一起死!”

话语之间,光启猛地抬手。

“嗖!”

一名战将出现在宁元青的身侧,要将其带走。

“相比起我们,你更应该在意的是……你还能活多久。”宁元青缓声开口道。

这句话,让高台上的光启愣住了。

他抬起手,示意战将先停止带走宁元青。

“你……再说一次?”光启盯着宁元青,寒声道。

“你的死期即将到来。”宁元青平静地说道,“这不是预言,也不是诅咒,而是……即将发生的事实。”

“轰!”

宁元青这句话刚说完,一股巨力便正面轰向他的身躯。

重击之下,宁元青吐出一口鲜血,头低垂下去。

“把这个杂碎带走!”光启咬牙道。

战将这才把宁元青带离了大殿。

光启的虚影不断地扭曲。

巨大的愤怒让他难以平静下来。

找回青铜门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缺少一个阵眼这件事情……一定会传到无祭仙耳中。

再加上宁元青刚才的一番话……

“啊啊啊啊……我必须去亲自去圣元仙域!这是唯一的生机!”光启狂吼道。

李道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道界天下
道界天下
夜行月
官场宏图
官场宏图
下医医人,上医医国。 中医高材生夏风,为报父仇,毅然投身仕途。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自己大婚之日,老丈人意外去世,从此在家饱受冷眼,丈母娘怨恨他,妻子更是与他长期分居两地。 老丈人离世,失去避风港的夏风,更因得罪领导被下放,工作寸步难行,前途一片黯淡。 陷入人生低谷的夏风,一度绝望无比,直到与美女书记的一场偶遇,为他打开了一扇谱写官场宏图的大门!
佚名
开局从孤女变富婆,主打惊艳众人
开局从孤女变富婆,主打惊艳众人
她从五岁就开始做一个梦,梦里,她虽然痴傻,却有健康的身体,有把她捧在手心里的爸爸妈妈,还有从小就照顾她的哥哥。 可以说,现实中的她有多惨,梦里的她就有多幸福。 高考完后就一命呜呼成了梦里的她, 刚穿过来就得知父母死亡噩耗! 她正准备大杀四方,护犊子的两个伯伯就来了,二话不说把她带回了老家。 从此二十一世纪的小孤女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富婆。 除此之外,她在京市的小竹马哥哥,也来陪她了。
佚名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
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
【无敌文,每一个字都爽,剧情节奏爆快,不拖拉,杀伐果断】毕业酒席上,父母兄弟惨死,遭遇追杀,侥幸逃生,昆仑山上习武五年,我强势归来! “你是顶尖阔少,我惹不起你?我师父一巴掌可以拍死!” “你是中医之王?我师父乃鬼门传人,十三针定天下人生死!” “你是宗师武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师父坐镇昆仑,天下宗师来拜!” “你是江南王,权倾天下?我师父曾为帝师,是你上司的上司!” “你亿万家产,左右世界
求求你让我火吧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年总有病似的,一边虐妻一边宠妻
嫁给年彦臣的那天,是郁晚璃的噩梦。 她是杀父仇人的女儿,年彦臣要她用一生来赎罪忏悔。 他恨她,折磨她羞辱她,却又在暗中帮助她,深爱她。 年彦臣:“如果你怀上我的孩子,便是贱种,我会送到孤儿院。” 实际欣喜若狂,将千亿资产都转移到孩子名下。 年彦臣:“你求我也没有用,滚!” 实际背地里出手帮她扫平所有障碍。 后来郁晚璃才知道,他暗恋她十年,他给她的爱,远比恨要多得多。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