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剑帝林白叶宿心

第4766章 再生蝉!(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4766章 再生蝉!

“哟嚯,这老小子该不会还没有死吧?”

乌鸦一石激起千层浪,吓得林白后撤数步,眼神惊恐地看着棺椁。

虫皇没死?

若是虫皇真的没死的话,那林白等人误入此地,虫皇必然会震怒。

到时候别说是林白了,就算是外界的那几位大罗道果强者,都难逃一死。

万子真说道:“他已经死了,但也可以说他还没有死。”

乌鸦冷声道:“他想重生?活出第二世?”

“所以他去龙族掠夺来四条神龙之躯,炼制特殊的‘血龙钉’,将四条神龙钉在玉柱上,却不杀了他们,让他们的龙血顺着玉柱留下。”

“他又专门炼制了一座棺椁,龙血顺着玉柱流下后,被棺椁内的法阵运转,化作滂沱生机,强行注入他的体内,让他续命。”

“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棺椁内部的虫皇尸骨,应该是被一种虫茧包裹。”

“那应该就是南疆虫谷最神秘的蛊虫‘再生蝉’。”

乌鸦和万子真一人一句,听得林白满头雾水。

“什么是再生蝉?”

林白好奇的问道。

乌鸦说道:“这是在魔界南域传说中的一种蛊虫,在传说中,这种蛊虫极其稀少,没有任何力量,在很久之前,魔界南域有不少蛊师曾经在万古丛林中找到过再生蝉的踪迹。”

“经过那些蛊师研究,让再生蝉进入体内,再生蝉的力量会将武者包裹,汲取武者的生命之力,化作虫茧,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破茧而出,活到第二世。”

“再生蝉,曾经在魔界和灵界都引起过一番轰动。”

“甚至于灵界为了争夺再生蝉,曾经还发动过一次对魔界的战争。”

“原本再生蝉的数量就极少,后来又因为战争和武者劫掠,已经有几百万年不曾在魔界和灵界听见有关再生蝉的消息了。”

“却没想到虫皇这老小子,居然运气这么好,让他在南疆找到了一只再生蝉。”

听见这话,林白恍惚间似乎明白了虫皇的意图。

虫皇,想要利用再生蝉活出第二世。

当修为达到大神通者的境界,有许多可以续命的法子。

虫皇找到的再生蝉是一种。

邪月教的月神塑造雕像,汲取众生愿力,维持神魂不灭,这也是一种法子。

但大神通者想要逆转阴阳,由死向生,太过艰难,这个过程有悖天道,为天地不容。

所以他们得蛰伏起来,寻求一个合适的时间,避过天道,颠倒阴阳,死而复生。

林白又问道:“那他为什么又要去抓龙族的族人呢?又如此残忍的将他们钉在玉柱上?”

乌鸦冷哼道:“大神通者想要颠倒阴阳,破坏天地轮回秩序,那是要遭天道诛灭的。”

“他们想要复生,那有那么容易?”

“他们必须要等一个合适的时间。”

“比如说……”乌鸦想了想:“比如说……魔界和灵界再次掀起滔天大战,混乱天地,天道秩序崩塌,他们或许才会有一线生机复生。”

“亦或者说……找到一件可以蒙蔽天道的宝物,以此遮盖天道。”

“可是谁也不知道要等待多久,才能到这个时间。”

“可是再生蝉是有寿命的啊。”

乌鸦说道:“再生蝉这种蛊虫格外奇特,它们可以汲取天地之间生灵的生机作为养分,只要生机足够多,他们就能一直活下去。”

“放眼天地之间,生机最为旺盛的氏族,无非就只有龙族和巨神族。”

林白听到这里,眼中慢慢明悟。

又是一个不想死的老怪物!

帝剑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一鱼一酒一江湖,一妖一凰一天下
一鱼一酒一江湖,一妖一凰一天下
沧澜江畔,少年郎蓑衣斗笠,一手持酒,一手钓竿,心不在天下,人却在江湖…… 我来自不可知之地,我想看看这个同样未知的世界……
开心橡果
天武神帝
天武神帝
一代天骄云飞扬,因在秘境中保护自己的未婚妻,导致修为尽废,成为一介废人。 后被逐出天阳宗,成为一名宗门弃徒。 然,少年热血,以三尺青锋,征战天下。
醉梦星辰
武神归来
武神归来
一代武神叶修,灵魂重归故乡, 归来时,重生日,两世仇人,以牙还牙! 上一世,他惨遭绿茶未婚妻背叛,含恨而死。 这一世,佳人环绕,亲人跟随,直登神位! 逆天功法,至尊宝具,最强修为,唾手可得! 纵横逆天霸血,登上至尊神座。 叶修微微一笑,“有些人血中有风,注定要漂泊一生······”
虾米
罗修陆梦瑶
罗修陆梦瑶
少年罗修出身卑微,天赋一般,却意外融合生死法则、本源所化至宝,从此身藏诸天生死轮,执掌轮回,开创无上神通,成就一代大帝,傲视古今。
忘情至尊
前夫哥你别嚣张,等我虐你就老实了
前夫哥你别嚣张,等我虐你就老实了
前世,她出生在高知家庭,却在时代的浪潮下,无奈选择了下嫁,本以为能收获安稳生活,没成想却开启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噩梦。 丈夫把孝顺的责任全推给她,自己当甩手掌柜。婆婆整天没事找事,处处刁难。更过分的是,丈夫还把青梅竹马和她的孩子接回家,一住就是十六年。 她一直默默忍受,身体长出结节,精神也抑郁了。即便如此,丈夫还嫌她不大度。最后,她被折磨得走投无路,只能和丈夫同归于尽。临终前,她终于明白:一味地忍耐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