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4章 内阁制度之议
“让微臣来处理战俘?这……”
这一次,却是轮到解缙震惊了,他一脸呆滞的望着朱允炆。
大明开国以来,正常情况下都还没有出现过文官掌兵事的先例。
当然,这要除开那些文官战时指挥军队的例子,比如像此时还在坚守济南府的铁铉。
“怎么?难道解卿家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以胜任吗?”
对于解缙的性格,朱允炆多少也有了一些了解,所以便直接用上了很浅显的激将法。
“微臣接旨,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不负陛下之托!”
而解缙,果然是个受不得激的性子,立刻就勇敢的接下了这桩差事。
当处理俘虏的差事最终落到了解缙身上之后,对于这个事情的讨论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于是,朱允炆便吩咐一众武将各自回营,然后却留下了陈迪等六位文官。
因为他还有一些朝政上的想法,要和几位文官沟通。
被解缙夺去了处理战俘的权利,一众武将明显显得有兴致有些不高,在告辞之后,便全都闷闷不乐的离去了。
而几位被留下来的文官却显得格外的意气风发,在他们看来,朱允炆选择解缙来负责处理战俘,这就表明了对文官的看重和对武将的防备之意。
朱允炆当然猜到了他们的心思,却并不说破,而是直接跟他们沟通起了对于朝政的一些想法。
“诸位爱卿,朕有意对如今的理政模式做一番改进,不知道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
朱允炆没有先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征询起了陈迪等人的意见。
他也想看一看自己的核心团队,和自己的理念到底有没有太大的冲突?
“陛下是打算要如何更改理政的模式?”
更改理政模式可是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朝堂的运行和稳定。
所以,陈迪立刻就出言询问,脸色和语气都显得十分严肃。
“朕只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所以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不知诸位爱卿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有没有需要优化和调整的地方?”
朱允炆的态度很温和,还想先听听这几位文官的意见。
“微臣以为,如今的理政模式尚可,应该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以免影响到整个朝堂的稳定……”
陈迪身为吏部尚书,可以说是如今的百官之首。
他的骨子里深处,最希望的就是朝堂稳定,而并不喜欢频繁的变革。
所以陈迪其实是不太支持理政模式改变的,只不过他也没有明着反对就是了。
“练卿家你的意见呢?”
朱允炆对陈迪的回答,不置可否,然后又点了礼部尚书练子宁的名。
“微臣……微臣也觉得,小小的调整一下即可,目前还是以朝堂稳定为重。”
练子宁想了想,也比较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希望维持现状的意见。
“启禀陛下,微臣倒是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是需要改变一下了。”
这时候,左都御史景清却跳出来,说出了与陈迪等人完全相反的意见。
“微臣认为,如今理政效率十分低下,需要一个能够快速做出决断的新模式。”
景清此话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因为在坐的几位官员中,其实只有他与理政的关系最远。
他任职的督察院属于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朝廷事务的决定,所以他此刻所说的话其实完全代表了他的公心。
“微臣也赞同景大人的意见,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需要改变一下了……”
“虽然说如今朝政大权被分散到六部,但是各部之间因为互不统属,所以导致许多事情处置起来,效率都十分的低下。”
解缙此时也说话了,他直言如今的理政模式确实需要改变。
“启禀陛下,微臣也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一份公文在两个衙门之间流转就需要五到六天,任何一个事项,从递交上来到最后审批结束,往往用时都要超过一个半月……”
“如此效率,绝不是为政之道!”
没等朱允炆点名,杨荣也主动表态了,一听他的话的朱允炆就知道,他对现状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到了这时,现场就只剩下杨士奇一人还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了。
最后,还是在朱允炆点名之下,杨士奇才勉为其难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其实,微臣以为,理政模式需不需要改变,其实取决于陛下,而不是微臣等人……”
“只有陛下最终下定决心,这件事才有继续商讨的必要,否则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不得不说,杨士奇的这番话显得十分的大胆,不过朱允炆似乎是一点都没有生气。
在他看来,杨士奇如此说法,反而正表现出了他对改变理政模式的意见是绝对支持的,只不过担心朱允炆的态度不够坚决而已……
“诸位卿家的意见,朕都明白了……这样吧,朕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思路,供诸位爱卿参考一下吧!”
整体来说,朱允炆对几位官员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并不会因为陈迪和练子宁反对变更理政模式,就对他们有看法。
毕竟每个官员所处的立场,学识的高低,眼界开阔与否都决定了对事物的看法一定会有差异。
只要不是出于私心,朱允炆都愿意接受他们所有的意见。
“朕打算,单独成立一个内阁来处理日常政务,而这个内阁将位列六部之上!”
朱允炆开口说道,对于建立内阁这个想法,他实际上已经考虑了有好几天了。
他思来想去,也在后世记忆中找到了很多种模式的对比,后来却发现,最适合如今大明的,反而正是这内阁制度。
“内阁?莫非是类似于中书省一样的机构吗?”
陈迪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朱允炆所说的改变理政模式居然会是重新建立一个新机构。
而且,这新机构还要位列六部之上……
“这个内阁的话,说起来和中书省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朕的想法是这样的……”
朱允炆就非常耐心的将内阁制的大概设想,直接告诉了在座的六名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