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维术士

第3771节 相邀(1/3)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771节 相邀

「如果给今天的副本挑战打个分,嗯…九十分吧。」

加百列在心中暗自呢喃。

每隔一段时间,每抵达一个新地方,每进行一次活动,都会做一个小小的总结…这是拉贵尔教给它的一个习惯。

不过,比起拉贵尔一本正经的写总结报告,加百列就偷懒了很多。

大多时候,它的总结是以评分方式进行。

在它看来,评分的高低就代表了它的想法,而且一目了然,比起长篇大论要简单多了。

「扣的十分,在于正面反馈太少。」加百列虽然已经打了分,但还是学着拉贵尔的方式,在心中默默的总结。

通关了明灯挑战,却一点正面反馈都没有,就立刻进行咒杀挑战,这来得太急了。

好歹给一点正面反馈啊。

不说给奖励,起码文字栏多一排「当前解封进度条」吧。

哪怕进度条只有1,这不也是一点念想么。

有些人,就是盼着那一点念想活着的。

拉贵尔曾经对待下属就是这样的,在手下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会把搜集到的家属亲眷的信、照片递给他们,告诉他们,还有人在等你回来。

只要这一点点的念想,那些人就会为此再振奋一次。

拉贵尔之前也是这么对它的,最后一次见面时,拉贵尔把胸前的纽扣取下来交给了它,然后说道:「纽扣上有我的族徽,虽然我的家族早已灭亡,但它的存在却代表了我永恒不灭的信念,如今就交付给你了。」

拉贵尔没有说多余的话,只是以「信念」为名,便给这个平平无奇的纽扣赋予了某种念想。

虽然加百列看懂了拉贵尔的操作,但它还是接了过来。

旁观者清,但你不可能永远当旁观者。

在加百列成为当局者后,陷入绝望与迷茫时,偶尔看看拉贵尔留下的「信念」,它其实还真的能振作几分。

所以,正面反馈很重要,哪怕你「都懂」,也不妨碍你「需要」。

加百列一边总结,一边在脑海里想着拉贵尔的事。

情绪也莫名有些低落。

拉贵尔应该已经回到主的神国了吧…他当初说要去阻挡那位高高在上的神祇,虽然加百列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

但如今,那位神祇的神念都追进幽暗镜域了,他的下场已经昭然若揭了。

虽然它有时候很不喜欢拉贵尔的性格,太过较真,但毕竟是它的契约者,也是它的启蒙者,它还是希望拉贵尔能活下来…

只是现在看来,悬了。

加百列带着感慨,选择了退出历练仙境。

历练仙境每日只能挑战一次,它今日挑战失败,所以只能退出等待明日再战。

不过现在摆在它眼前的问题是,退出以后,它该去哪里消磨时间呢?

兔子镇?算了吧,它答应过伊芙妲女士,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去添乱。

银珊瑚岛?也算了,去银珊瑚岛要经过兔子镇。

要不,去附近晶目族的驻点?

毕竟,晶目族人已经知道了它的存在,应该不会再恐惧了吧?

想到这,加百列决定去晶目族的驻点转转,顺道打听一下,附近有没有其他有趣的仙境诞生。

比起在梦之晶原里晃悠,其实它更喜欢去仙境里体验不同的人生。

一阵光晕闪过。

加百列从历练副本中走了出来,外面是一片晶窟。

这片地下晶窟的路径复杂,宛如迷宫,所以很少有人过来这边,就算有人来,大多也是在上面  迷宫中转悠,不会有人到这里…咦,不对?!

有人!

加百列本来还在想着,幸好这里是无人晶窟,但回过头却发现,晶窟里此时却多了两个人。

一男一女。

此时,他们正盯着自己。

为什么会有人?这里明明这么偏僻!该不会是找无人地偷情的小情侣吧?

被这两人盯着,加百列心下一阵慌张,刚想要开口解释,但下意识又闭了嘴…为了他们的安全,能不说话还是不说话比较好。

牧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