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9章 天工开物
清晨,天蒙蒙亮,外头还是一片薄雾般的淡紫色,他又听到街上传来声响。
他悄然披衣起床,于木棂窗户后偷看。
便见得那戴毡帽、穿褐衣、着白靴、系小绦的东厂档头领着几个人马,从隔壁人家里押出一位衣衫凌乱的读书人。
读书人双手被后钳,嘴里塞了一团麻布,涕泗横流。
身后有老母扑出门来,扒在门上肩头耸动,却也不敢哭出大声,更不敢踏出门槛半步。
因着门旁有东厂番子拔刀立在那儿,冷冷盯她。
待档头压着读书人行远,背影模糊在晨雾中。
门口那番子才收回刀,快步跟上去。
“呛啷”的收刀之声,在这无人的清晨显得清脆冷寂,令听者不禁心头一寒。
独留那老母于门上缓缓滑落,泣不成声。
宋应星转身,扯了扯身上快要滑落的衣裳,趿拉着鞋子走到床边,重新躺下。
望着黑乎乎的屋顶,宋应星想到自个儿接到朝廷传“有所成之人”入京时的情形。
相比于当初原清照给崇祯说的大概,朝廷下去后根据意思又将旨意细分,化为“工、医、农、算”等等几十个小项。
只要自认为于其中某一项有所成之人皆可报名,通过官府考核选拔之后,再统一派车马送进京来。
为了吸引天下百姓参与,也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崇祯还特意添了悬赏。
说一旦被朝廷选上,便会赐予官身,入工部、太医院等相应机构工作!
因此,这道旨意可以说引得天下沸腾。
因为这个时代,民与官之间的阶级鸿沟可谓犹如天堑。
想要跨过这道天堑,除了科举,几乎没有其他办法。
但现下,朝廷却说一路包吃包住,要收他们这些“奇技淫巧、技术杂学”之人入朝为官!
哪怕是匠籍、商籍,也一视同仁!
故此,无论是那田间干活几十年的老农,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的行脚医,还是那苦苦几十年不得科举之门的老书生,缺衣少食的匠户……
通通将目光投向了京城!
都怀揣着希冀,磕磕巴巴地于报名书吏前说出自个儿名字,用力按下自个儿的手印。
街头巷尾之讨论,声势之浩大,引得哪怕是东北边儿的的皇太极、西北的李自成、西南的张献忠也有所耳闻。
他们召集属下开始揣测崇祯的用意,更派出了探子各潜入京城瞧他究竟在搞什么鬼。
直到现在,他们虽对“神龙、神仙”这些传言有所耳闻,但仍旧不信。
“大楚兴,陈胜王。”——当初狐狸还说人话,专门在夜里哇哇乱叫替陈胜造势呢!
但狐狸究竟会不会说话,天命是不是在吴胜那边,大伙儿也不是底下那些好愚弄的布衣百姓,心里头都有一把秤。
而宋应星,在接到朝廷旨意的时候,可以说毫不犹豫便做出决定,立马上京!
不是为了功名,毕竟他自个儿已官至知州;
更不是为了利禄,毕竟他前些时候才散尽家财在亳州建了众多书院。
只是为了心中坚持与热爱,为了心里憋着的一股气,为了证明给周围人看!
从前,他辞官回乡专心研究,身边全是讥讽。
这人抛弃“正道”,专研“奇技淫巧”,怕不是疯了!
就连他的妻子家人也对此多有埋怨。
可究竟什么算正道?什么又算奇技淫巧?
他于春日和暖之时亲眼观察麦子开花;他于秋风明月之下亲手记录蚕蛾杂交;他于寒冬腊月之时讨教过砖瓦烧制……
这些为了大明能多产些粮,为了农人们能多省些力,为了天下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事情,难道就不是“正道”!?
他所著汇农、技、兵、械等为一体的《天工开物》,难道就不属于“正书”?
故此,他毅然决然抛下知州之位,赶赴京城。
而这一路上的所听所闻,也让他颇有感慨。
朝廷从月余前,便从上至下,清理整顿了一大批官员。
那些“只会做官、不会做事”的官员纷纷落马,许多不问出身的新人被提拔。
延安、顺德等地,已有条不紊地按照京城下发的法子开始抗疫。
朝廷派出来的赈灾粮虽仍免不了被胆大包天之人克扣,但好歹大半也到了灾民手里。
宋应星进京前还专门在城外流民聚集之处转了转,发现施粥棚里的粥竟能立得住筷子!
再听闻皇帝近来手段,除首辅、拔能臣、资军事、遣太子……
虽然他也对重设东厂一事也颇有微词,但在前头一桩桩一件件中,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想着想着,外头天光已破晓。
有鸡鸣声远远传来。
第一缕阳光从木窗棂处射进来,落在木桌上。
宋应星看着那桌上光影,冥冥有所感。
他大明,有救了!
韭菜虾仁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