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3章 老两口的心思
刘冬妮非常生气,要喊梁满田过来狠狠骂他一顿,被梁大柱阻止了。
“他翅膀硬了,不能横扒拉竖挡着的。”梁大柱叼着烟袋,脸色也不好看。
“咋滴,我这当娘的还得哄着他?翅膀硬了要飞了是吧,那就快点飞,就当我没生过他。”刘冬妮咽不下这口气,越寻思心里越堵得慌。
梁大柱瞪眼,刘冬妮满脸不服气,却不再大声叫嚷,嘴里不停地嘟嘟囔囔。
“你知道个啥!”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永远抓不住关键问题。梁大柱吧嗒两口烟袋,“老大对咱们还是不错的,对老二家也还行,他家好几个儿子,老二家只小河一个,没有其他兄弟帮扶,在村子里可不好过。”
哪里都有这样的人,见到别人软弱或是势单力薄,便有事没事上去踩上几脚。未必有啥坏心思,单纯的欺软怕硬,把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当成乐趣。
提到梁玉河,刘冬妮彻底不说话了。
一时间,屋子里只有梁大柱抽烟袋的声音,刘冬妮见他只顾着抽烟,不耐烦催促:“你倒是说说该咋整啊?”
梁大柱很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跟刘冬妮分析:“老二虽然说话讨喜,不过他活干得没老大好,工分挣得少,现在他家孩子小,还有两个是姑娘,吃得少才勉强能维持生活。”这还要算上,两人私下偷偷补贴的东西,如果单靠他自己,不过是混个温饱。
叹口气,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是个没能力的。
愁苦的吧嗒两口烟袋,“老大能干还重情,我琢磨咱俩老了,还是跟着他养老比较好。”
“再一个,老大媳妇也比老二媳妇孝顺一些。”
听到这句话,刘冬妮撇撇嘴,她这两个儿媳妇都不算太好,但老头子说得对,如果考虑养老问题,老大家明显更合适。
老大能拿捏住媳妇,将来绝对不会让他们受儿媳妇磋磨,老二在这点上就完犊子了,根本管不住媳妇。
别看现在老二媳妇对自己亲热,那是因为她和老头子还能动,还能挣工分,手里有钱,还能给私下他们补贴。
真等自己不能动了,老二媳妇那样的,别说把屎把尿伺候,到时候很可能连口吃的也不给。
想到这里,刘冬妮就生气,她好好一个儿子,竟然找了于二丫这么一个婆娘,要不人人都说: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
“老二这个不争气的玩意,偏偏找这么个败家娘们,又降服不住,真真是个软蛋。”刘冬妮对梁满仓恨铁不成钢。
梁大柱对此也有很大意见,觉得梁满仓没有男人样,被一个女人管溜溜的。若不是老二媳妇不行,他是希望跟着老二养老的,毕竟老二会说好话,能哄他们老两口高兴。
“那咱们跟着老大?”刘冬妮不太愿意,老大一天天没个笑模样,跟着生活一定很憋屈。
“不急,”梁大柱自有成算,“现在咱俩还年轻,不着急跟过去。”太早让别人知道两人的打算,未必是好事。
先这样过着,两个儿子即便为了自己手里那点东西,也会对自己好,两人才有好日子过。
何况老大家好几个儿子,如果自己现在跟着老大生活,洋子几个娶老婆时,自己能不出钱吗?
不跟过去,虽然也需要掏钱,但是意义完全不一样,出多出少老大都要承这份情。
他年纪大了,以后挣钱只会越来越困难,手里的钱花一点少一点,他还必须留点过河钱,一旦儿子不孝顺,也有个余地。
想到钱,叮嘱刘冬妮:“你不许偷给老二钱,这些要留着养老的。”
刘冬妮白他一眼:“这还用你说。”她可不是那种糊涂的老太太,自己手里有钱,腰板才直,子女们看在钱的份上,就要讨好自己,自己活得才滋润。
听了她的心里话,梁大柱满意点头:“行,看来你还没老糊涂。”
“切,也不看我是谁?”刘冬妮特别得意,她偷偷补贴老二,用的基本都是老大送过来的东西,她从不给钱。
一时想到老大家盖房子的事情,心情又郁郁,“老头子,老大那里……”
关于养老的问题,梁大柱反复思量了好久:“既然打算跟着老大养老,今后说话做事多注意点,咱们不能让老大认为咱们太偏心老二,如果他心里留下疙瘩,将来肯定影响对咱们的态度。”
刘冬妮不情不愿的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至于老大要盖房子,”梁大柱忍不住又抽了两口,“随他,咱也不用多说啥,按照老大的性格,咱们说多了,反而不好。”
刘冬妮:“其实老大搬出去也好,省着咱们给小河点吃的,老大媳妇就不高兴,耷拉着个脸,看着就晦气。”
“你也是,咋不知道背着点人?”梁大柱呲哒她,“你非得刺她的眼,小心她记在心里,等你老了给你脸色看。”
刘冬妮有点讪讪,为了膈应老大媳妇,她有时确实故意当老大媳妇面,喊小河过来。
那时没寻思太多,如今打算去老大家养老,她以后要注意点,不能再做这样的事了。
梁满田心里很不好受,好几次想跟爹娘解释几句,两人根本不给他解释的机会,碰到他像没见到一样,也没个好脸色。
梁大柱故意让他知道,对于他背着爹娘盖房子的行为,自己非常生气。不过梁大柱每天过来帮着挖土,来了默不作声干活,干完不打招呼转身就走。
弄得梁满田更加难受,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有些后悔当初太冲动,该跟爹娘打声招呼,再出去盖房子的。
张秀琴闭着眼睛,听到身边梁满田不停唉声叹气,心一直提着,生怕盖房子的事情黄了。
在这种情况下,梁玉洋小学毕业了。
这年月,农村孩子能读完小学,已经算是有学问的人了。
也不怪大家对念书不上心,读了书,他们这些农村人,也没有去工厂上班的门路,依旧要回来种地。
所以村里很多人,干脆在孩子年纪比较小,不能挣工分的时候,送到学校念上一年或两年,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等到年级大一些,正好回家跟着上工。
像梁满田两口子这样,不但让儿子念到小学毕业,甚至连家里的女孩子,也送到学校念书,在农村真的很少见。更何况他家五个孩子,靠上工挣工分的乡下人,要供五个孩子念完小学,整个甜水村也是数一数二的。
不过小学念完,也就到头了,打算接着念初中,想都不要想,绝无可能。
这天在饭桌上,梁满田对着梁玉洋说,家里只有这么大的能力,让他死了念初中的心,回来消停的跟着种地吧。
对梁玉洋来说,也没有念初中的想法。家里没能力将他送进公社当工人,现在又不能高考,他不知道念书有啥用途,便没有上初中的强烈愿望。
所以小学毕业了,回家种地挣工分,在他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意见。
吃下最后一口饭,梁满田环视五个孩子,沉声说道:“不光洋子,包括你们几个也一样,不管姑娘、小子,咱家都供你们念完小学。”
“下半年梅子报名上一年级,两年后桃子毕业,正好到了浩子念小学。等梅子毕业,就轮到小江去上学。”
这样一分析,家里每年只需供两个孩子念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梁满田顿时觉得自己安排的正正好,满意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