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836章 说走就走的旅行(八)
在上世纪初的混乱时代,很多人颠沛流离,为了生存纷纷避离战区,远离城市的穷乡僻壤则是很好的安全去处。
当下这个小山村,就是在那个时代的游走过来的人聚集而成的。
当时这里还没有国道,这块地方是妥妥的原始山林,来这里的人成功躲避了混乱的年代,但也脱离了后续时代发展的节奏,虽能自立根生但也十分贫苦。
后来,1950年的知青下乡浪潮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也就在知青下乡的尾声中,这块小村子终于是被人发现了。
在知青们的帮助下,这里的人成功和30公里外的县城有了联系,由此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通过农作物和木工作物的贩卖让生活稍微有了点改善。
然而,避世几十年的人,陈封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解放的,固执又陈旧的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就算在知青下乡的教育浪潮下,也并不能引发这里的人对读书的渴望。
一枚鸡蛋几分钱,上学一学期的学费就几十块,那这书不读也罢,还不如多种种地、做做木工多赚个几毛保证自家温饱和穿住。
唯有一户人家把教育放在了心上,这户人家就是周政光周老师的父母。
周家父母靠着农作物、剪纸和木工活,来往县城贩卖攒钱,在周政光年龄年龄到了后,就把周政光送到了县城学校读书直至在97年师范大专毕业,周政光也成为了村子里唯一一个正常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而和周政光同一代的人,在各自父母老旧思想的影响下,从小就跟着父母干活,跟父母跑县城卖东西,然后长大点了就跟同村或邻村人成婚成家。
这些年轻人结婚都很早,大多都是在20岁以内就结婚了,看起来不合法,但人家不扯结婚证,吃几桌简单的酒席就算完婚了。
于女方而言,闺女迟迟未嫁会遭风言风语,出嫁后少一份口粮减轻一份负担。
于男方而言,娶个婆娘回来多一个劳动力,顺便完成传宗接代的香火传承。
这是很老旧的思想观念,说更远点这也是古代平民百姓阶层的婚嫁思想。
而随着国家的发展,这一对对年轻夫妇从县城打工开始,听到市里的繁华就又跑去市里做工,在市里听到北上广的繁华又有一大批人去了更远的地方。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他们的孩子就是放任不管的状态,皆有家中老人在带养。
师范大专毕业的周政光很优秀,一路成长被各大小学看重并加入了杭州一所名牌小学当语文老师。
2007年,村里这些被放任不管的孩子们长大了,都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了。
这天,周政光回家乡看望父母,看着赶牛、插秧、嬉戏的孩子们,忽然就眼眶湿润。
作为知识分子的周政光有清晰认知,他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就是他儿时的小伙伴们,看似抛弃儿女在家乡,实则也都是为了生存才远走故地,至少每年都寄钱回来的情况说明这些人没有忘根,只是迫于无奈的选择罢了。
虽是如此,但这些孩子们不能走老路啊,他们父母辈的是没赶上思想解放的浪潮,这是时代背景下的影响,并不是他们父母辈本身的问题。
如今已然21世纪,国家也走上复兴之路,如果这些孩子再走父母辈的老路,不说这个村子永远出头之日,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贫苦轮回。
周政光在这天下定了决心,他要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
周政光第二天就去县里部门说明了情况,相关部门对此很重视,有领导来明确了情况,但却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村子距离县城30公里,让这些孩子去县城读书的话,每天往返30公里上学?
即便可以,那谁来接送这些孩子?
孩子的父母辈几乎都走光了,村里的老人年少者五六十岁,年长者七八十岁的也不少,让这么些长者每天跑30公里往返就是60公里的路去接送孩子,那身子骨要出点问题就很老火,万一出现生命危险的情况而父母辈的人又不在身边,那孩子不就成孤儿了?
而在老人家这边,他们也不同意孩子跑那么远的县城读书,每天都能看到的人儿,忽然就要一天到头不见人影,老人家感到担忧。
如此情况,就只剩下唯一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就地在村里施行教育。
但这一个方案又有一个大问题,师资力量从何而来?
正常的本地支教,都是在有正规学校的乡镇支教,虽然生活环境比不上城里,但医疗条件、交通条件、道路条件、餐饮条件等还是接近城市化的。
但在这个村里,除了一个村民开的小卖部外,其余设施什么都没有,有哪个老师愿意来?
而且这个村不在本地支教计划内,就算有老师来支教,最多只有合同中的补贴,没有正常支教的福利待遇,这更加没老师愿意来了。
没谁规定老师就必须要无私奉献,教这里的孩子是教书育人,教城里的孩子也是教书育人,只是在生活环境和事业发展的落差程度上让人望而却步,周政光对此不予置评,但是又能理解的。
于此,在村里孩子上学一事上陷入僵局,县里的人只能回去再进行研究。
身为编制内的周政光,很清楚这个“研究”是怎么回事,有可能明天就研究好,也有可能十年八年也没个消息。
于是,周政光只能另想他法,上微娱的公益机构和慈善机构的官微上留言以求帮助。
最终,在2007年的暑假,韩虹来了。
“所以,虹姐你来了后,就帮助周老师把这个学校办起来了。”刘艺妃手拿一根马尾巴草把玩,和楚轩、韩虹一行三人一字型走在田野小道上,陆涛在后跟着。
沐浴着阳光,感受着乡间味道,听着韩虹的讲述,各都沉浸在这出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氛围里。
“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啊,目前这个学校也没入编制,说好听点是个私立学校,说直白点就是五名善良的老师自愿且无私奉献的团队基地。”韩虹说道。
“没入编制?这代表什么?”刘艺妃疑惑。
楚轩走在最前头:“不被教育体系认可的学校。”
“对。”韩虹道。
“啊?为什么啊?”刘艺妃蹙眉。
韩虹扭头看她一眼:“两个村加起来三十来个孩子,目前不管年龄都是二年级,且只有这一个班,你见过哪个学校只有一个班的吗?”
“好吧。”刘艺妃苦笑摇头,算是明白了过来。
本村只有近20个孩子,邻村有10来个,韩虹当初来的时候发现了邻居也是同样贫苦情况,也就把两个村都纳入公益慈善的范围。
只是若要为这几十个孩子成立个正规学校,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符合标准,这个村也没个策应学校该有的设施条件和环境。
“那晋升问题怎么办?”楚轩扭头问韩虹。
韩虹弯腰掐了朵野花玩,起身道:“和县里有协商,期末和期中考试不管,但五年级的双优考,六年级的中学考试,只要周老师去申请报备,县里会有安排。”
“那这样也不错呀。”刘艺妃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松了口气,只是不在正常学校上课罢了,该有的待遇和晋升渠道都有就好。
“可以,这也算是最妥当的解决方案了。”楚轩点了下头,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
“虹姐,那几位老师都是自愿者的话,那工资收入方面怎么来,是县里补贴吗?”刘艺妃又问。
“嗯,有补贴。”韩虹说道:“这村子好歹是县里管辖范围,有自愿支教的老师来扶持村子里的教育问题,县里出点钱补贴是合规合理的,签了补贴支教的合同,每个月400。”
“只有400!”刘艺妃瞪眼,刚听到确有补贴的情况还觉不错,哪里知道给的补贴只有每月400块。
楚轩扭头,很是错愕:“400能干嘛?基本的生活开支都不够吧?而且那些老师还要给孩子们买水果和课外书什么的,这能够吗?”
韩虹摘下眼镜,从兜里拿镜布擦拭着镜片。
村子向北百八十公里的金华,平均工资3000多。
金华向东北一百五十公里的杭州,平均工资近4000。
村子向偏东北方向九十公里的横店,更有一些明星在剧组转悠一圈就有六位数乃至七位数的收入。
而在这四面都很繁华的区域包裹中,却有几个人放弃原本的工作来干着劳心劳力的每月400块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