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王衍专意事清谈 阮咸叔侄效放达
史书上记载,王衍,字夷甫,是司徒王戎的从弟。他少年时就有出众的才华和美貌,聪慧如神,常自比拟子贡,声名显著,震动当世。他擅长玄言,尤善谈论老庄的道理。常常手持玉柄麈尾,在手中同色,对义理有所疑虑,就会马上改变,因此被世人称为口中的雌黄。朝野上下都称他为一代龙门。来自后进之士,无不景仰他。
乐广,字彦辅,南阳人。他幼年失去父母,生活贫困,在山阳寄居,务农谋生,没有什么知名度。他尤擅长谈论,经常以言简意赅、分析道理的方式,惹人喜爱,而自身的默默无闻也让人叹为观止。他在谈论一个人时,总是先夸赞其长处,使人不自觉地展示自己的短处。初次见到乐广的卫瓘惊讶地说:“自古以来,诸贤才子都已逝去,常担心微言会断绝,而现在又听到君的言辞。”于是命令自己的子弟与乐广交往,说:“这个人就像一面明镜,看到他就会感到明亮,就像拨开云雾看到天空一样。”当时王衍自称与人对话非常简短,但当与乐广交谈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啰嗦。被有见识的人称赞为如此。乐广善于言辞,但不擅长写作。乐广任职满期,想要表达自己让位的意愿,但不知道如何书写,请潘岳帮忙。岳说:“必须了解君的意思,方可写信。”于是,乐广写了两百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而岳便在其基础上写就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没有借用岳的笔,岳又没有捕捉到乐广的意思,这种美妙就无法实现。”乐广先前去赴任,有一位亲友过来探望,久久不再回来,一年多才到,问其缘由,客人回答说:“上一年在贵座赐酒时,我正要喝,杯子里看见一条蛇,心里非常厌恶,喝下去之后就得了这种疾病,因此久违了您的教导。”当时河南厅的墙上有一张漆画的蛇。乐广以为杯中的蛇是角影,又放置酒在原来的位置上。待客人再次来访时,就问酒杯中是否还有所见。客人回答说:“酒杯中的蛇还是与原来一样。”乐广于是说:“那个蛇不是真的,只是一个角影。”并指着画蛇与客人,顿悟了,病立刻痊愈。他的明辨力就是如此。乐广与王衍齐名,因此天下人称赞他们风流。
当时,乐广与王澄、阮咸、阮修、胡母辅之、谢鲲、王尼、毕卓等人都以豪放不羁而闻名。有关王澄的记载称其字为平子。他生来聪慧敏锐,尽管不能言语,但能从人的举止中觉察其意图。长大后,他勇力超群。与王敦、谢鲲、庾恺、阮修关系最好,被称为“四友”。后来担任了荆州刺史。
阮咸,字仲容,擅长理解音律,善于弹奏琵琶。他不善与人交际,只与亲近的人分享雅乐和美酒。当时,阮咸与叔阮籍住在道南,但宗室却请求阮咸去道北居住。
那时,北方的阮姓家族富有,而南方的阮姓家族却贫穷。七月七日,按照俗例晒晒衣物,北方的阮家晒出的衣服锦绣华丽,令人炫目,而阮咸则将一块大布挂在庭院的牛鼻子上。有人询问他原因,阮咸回答:“尚未能够违俗,只是随便而已。”人们都讥笑他,后来他出任始平太守,放荡不羁。
阮修,字宣子,擅长清谈,性格简约,不喜欢纷扰世务。修不喜欢见俗人,遇到机会就离开。他常常步行,用一百钱挂着拐杖头,到酒店后便独自畅饮,即使遇到富贵之人也不肯理会。修家境贫寒,没有积蓄,但生活得很安逸。他与兄弟同居,享受着林木的宁静和自由。修贫穷了四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娶妻,直到王敦等名士为他筹集婚礼的钱,时人们都羡慕他想进钱而得不到。后来王敦任鸿胪卿,对修说:“你曾经无食可得,现在我可以给你一个俸禄的职位,你是否愿意?”修回答:“也可以。”于是他就任鸿胪卿的职务。
胡母辅之,字彦国,泰山人。年少时就以高名出众,有识人的眼光。他喜欢酒,任性放荡,不受小节的约束。与王澄、王敦、庾恺一起,受到太尉王衍的重视,被称为“四友”。澄经常给他人写信说:“彦国说出了美妙的言辞,如锯木屑一样不断飞扬,真是后进者的领袖。”虽然家境贫穷,但他努力想当繁昌令,后来成为乐安太守。谢鲲,字幼舆,来自阳夏的陈国。他以儒家学问出名。鲲年少时知名,善于简明高深的言辞,不修饰仪态,喜欢老庄的思想,擅长歌唱,善于弹奏瑟琴。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听闻他的名声,任命他为掾。他邻家的高氏女子很美丽,谢鲲曾挑逗她,结果女子折断了他的两颗牙齿,于是时人嘲笑他说:“任达不已,幼舆折齿。”鲲听闻后,傲然长啸说:“这并不能阻止我的歌唱。”后来他成为长史。
毕卓,字枚世,来自新蔡渔阳。少年时期渴望自由自在。在太兴时,他想去任职吏部,但因饮酒而放弃了这个职位。有一次,他趁着酿酒师傅酿酒时,喝醉了,夜间偷偷来到酒坛旁边喝酒,被看守酒坛的人抓住了。次日清晨,他们看到他是毕吏部的人,于是急忙释放了他。卓随即邀请主人宴在酒坛旁边,并偿还了酒钱,然后醉醺醺地离去。
他曾对人说:“要是有一艘装满了数百斛酒的船,四季甜美的味道放在床头,右手拿着酒杯,左手拿着蟹钳,终身在船中畅饮,就足够一生了。”因此他爱好酒,被人讥笑。乐广听后笑道:“在名教中,自有乐土,何必只是这样。”当时何晏等人以老庄思想为宗,主张大道自然,认为天地万物都本于无为。无为者,指事物自然而然地成就,无论往哪里都存在。阴阳依靠无为来造化生命,贤者依靠无为来成就道德,因此无为被应用于各个方面,无时不被尊重。
所以王衍的学生都敬重毕卓,于是朝中的士大夫们都将虚幻和浮诞作为美,废弛职业的要求。据史书记载,裴頠,字逸民,他博学多才,广泛积累知识,自小就出名。御史中丞周弼见到他而叹服称赞:“頠就像武库里的兵器,各种武器应有尽有,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后来他历经多次提升,担任侍中。乐广曾与他谈论清言,希望用理论来说服他。然而頠的言辞十分丰富,广笑而不言,称其为言辞之林。
当时社会风气放荡不羁,不重视儒术,浮躁不重视礼法,追求名利和享受,官员漠视职责。王衍的学生声誉太过夸大,不以实际的学问来争相追随,都模仿他们的行为,风尚渐渐变质。因此,裴頠著《崇有论》来批评这种弊病,众人都赞同他的观点,但仍然无法挽救当时的局面。他的理论是:利欲可以减少但不可完全消除;事务可以适度控制但不可完全绝无。那些言论深奥复杂的人被高度赞扬,虚无的美被大肆称颂,于是蔑视世间的实际事务,贬低功利的运用,将高浮游的行为置于低下的经世之上。按照人情所追求,名利从之。
于是人们为了追求虚无而大肆宣扬,称之为玄妙;官员不亲自己的职责,却称之为雅远;损害自己的廉节,却称之为旷达。因此,不守吉凶之礼,忽视尊卑之序,混淆贵贱之级,无所不至。然而,万物的生存都是由有与无来划分的。心并不是行事的本质,但制定事务必须依赖于心,不能说心是不存在的;匠人并不等同于器物,但制作器物必须有匠人,不能说匠人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存在有和无的人们都是存在的,虚无对于已经存在的众生有何好处呢!
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