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一百一十三章
余文彦绝不允许自己在誊抄这件事情上出现任何问题,平时就十分注意,因此这七篇文章抄下来完全没有任何错漏,他心中也比较满意。
又在座位上等了一会儿,乡试第一场结束的锣声终于响起。
大邺采用糊名制,糊名的过程也有人监督,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一直到卷子收完,生员们才能离场。
相比于之前的模拟考,余文彦觉得这三天下来,人还是要更加疲惫一些,但是相比于其他人,他看起来倒是还挺精神。
余文彦走了一段路才找到自家的马车,这回余文策倒是比他还要快上一些。
“哥哥,你感觉怎么样?”余文策边说边递给他了一杯热茶。
“我感觉真实的考试要比模拟考更劳神一些,你呢?”
“我跟哥哥差不多。”
方家的马车就在他们旁边,等接到了乔沛和柳辛,双方之间简单打了个招呼,便各回各家了。
余文彦掀开车帘,看见有不少人都是由亲人或者奴仆背着回去的,有的知道自己孩子身子不好的,甚至直接找了郎中来这边等着。
“幸好当时跟着哥哥习武了,不然这怕是坚持不到后面两场了。”余文策心有余悸地说道。
“那是,咱们身体好了,就算是以后上朝了,人家吵架都超不过咱,声音没有咱的大,气还短。”
余文策:……
正在赶马车的老吴也有些无语,试问谁会想到这个啊!
两人回到余家,整整休息了一整天,饿了就起来喝点儿熬的鸡汤或者肉粥,喝了又继续睡下。
等到第三天的早上,余文彦一起来就看到正在院子里打拳的余文策,他笑着说道:“文策,咱们来切磋一番如何?”
“好啊,来。”
两人就在院子里摆好了架势,一场切磋让他们都出了一身汗,这连日来的疲惫感好似也跟这汗水一样,从身体里蒸发了出去。
又过了五日,到了乡试的第二场。
同之前的规矩一样,他们需要在三更天里赶赴贡院,没想到遇到搜查的人还是之前那两位。
余文彦笑着感叹道:“没想到还能碰上两位兄弟,还真是有缘。”
那两人对他们印象也十分深刻,也笑着恭维道:“几位不是我说,那身子骨可比一般人要硬朗,我就知道你们肯定会顺利考完乡试的。”
这一次,他们依旧要在号房中待三天两夜。
大邺乡试的第二场有点儿类似于现代的事业单位a类的考试,简单来说就是大邺的公文写作。
主要有判词、条陈、诏书、诰和表五部分组成,对文章的格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这次的考试,不仅要求生员们要有文采,还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判词,因为光是判词就有五道,占比不是一般的大。
这就要求学子们要熟练的掌握大邺律例。
可能会有不少学子们觉得《大邺律》太厚太多了,不过这在余文彦的眼中真的就还好。
甚至难度还不如公务员考试中的常识题。
毕竟在现代考个公务员,背的常识那真是不知凡几,光是文学方面的,上下五千年的就已经够够的了,更何况很多时候还得背西方的。
而这,只是常识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罢了,时政也算常识,余文彦当初背常识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感觉,实在是大太多,但是不背吧,这心里又没底,毕竟他所在的地方是出了名的卷。
这《大邺律》在余文彦看来根本算不得什么,古代的字儿大,他全部记下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比他预期的还要更短一些。
不过这也才是第一步,能找对律例,还要看判词写得精不精彩。
而且古代的考官也不傻,人家也会出那种情理和法理相冲突的案件,而且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件,有些类似于现代法考中的主观题。
余文彦虽然总是刷到罗翔老师的视频,不过很多时候他也就是看个热闹,看完就忘记了。再者,现代的法律在定罪的标准和量刑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有余文彦虽然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他也并不遗憾。
方亦行常说:“作为一地的父母官,断案不可不依据国家律例,可也必须守住作为人最基本的道义,这二者并不是相对立的。”
余文彦觉得就算是过去了几千年,方亦行的这话也不会过时,因此他一直都记着这句话。
既然是公文写作,那么判词也是有格式的,不仅要详细写明自己断案的过程、断案的依据,为何要这么判,最后的结结语是最终的判决结果。这个结语不宜过长,一两句即可。
考试中,余文彦一直很追求文字的简洁,力求用最精炼地语言表达出他的思想。
这种写作,最忌讳的就是长篇大论。
试想你是阅卷的,一天不知道要看多少考卷,写的又臭又长的谁会想看呢?更不要说他们的卷子最后会有人统一誊录的,写得太长了,人家给你少抄一小段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到时候就问你找谁说理去。
虽然科举考试中所有的考试中的第一场才是最重要的,不过余文彦本着来都来了和谨慎的原则,并未掉以轻心,而是十分认真地答完了。
第三场考试仍然如此。
参加乡试的学子众多,最多半月便要出成绩,有时考官们并不会细看第二场和第三场的答卷,不是不想看,主要是时间和精力都不够。
阅卷时,每位考生的卷子又会被细分,分别送到十八房的某一房,这十八房的是阅卷官们,每房所精通的又有不同,而且他们之间也是带有竞争关系的。
若是自己这一房出了榜首或者经魁,那么他们也会沾光,得到奖赏。
在学子们考完之后,整个开封府最忙碌的便要数这十八房的阅卷官们了,要问夜里最明亮的那个地方是什么地方,那一定是十八房的阅卷之所。
这些阅卷的人,他们有的眉头紧皱,将考卷扔在一边儿;有的频频点头,在卷子身上做好批注;有的平静无波,似乎是在纠结应该将面前的考卷划分在哪一方……
直到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
大花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