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275章 神将陆逊
而东吴的大部分疆域,在三国时期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
因此,在整体实力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
东吴想要消灭曹魏,必须要曹魏出现较大的内乱。
另一方面,虽然陆逊北伐的战绩非常好看,三胜一平,可谓无一败绩。
但是在规模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时的石亭之战。
余下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进攻。
这注定其对于曹魏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
或者说,陆逊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难以在战略上击败曹魏。
并且,即便是第一次北伐,也只是造成曹魏一万人左右的阵亡。
这和曹魏的整体兵力比起来,实在不能说是元气大伤。
进一步来说,对于陆逊北伐曹魏来说。
更多的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为了消灭曹魏。
这也和诸葛亮北伐一样,都是攻势防御理念的体现。
如果陆逊不多次北伐的话,那么曹魏就会集中兵力来进攻东吴。
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被动的防御也是极大的消耗。
于是,陆逊通过北伐曹魏,可以让曹魏疲于应付,从而难以集中人力和物力来进攻自己。
总的来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陆逊都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因为曹魏强大的国力,这些损失不至于伤筋动骨,最终也没有扭转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公元237年,中郎将周祇请求在鄱阳招募士卒,孙权将此事询问陆逊。”
“陆逊考虑到该郡民众容易发动扰乱,难于安分守已,不可前往招募,恐怕由此招致他们成为贼寇。”
“而周祗坚持要求招募,郡民吴遽等人果然作乱杀死周祗,攻占了几个县城。”
“豫章、庐陵的惯匪,一起响应吴遽为寇作乱。”
“陆逊听说后当即前往征讨并将其击败,吴遽等相继投降。”
“陆逊从中挑选精兵八千余人,三郡由此平定。”
“嘉禾年间担任中书典校的吕壹滥用权柄,陆逊与太常潘濬对此感到忧虑,后吕壹被孙权诛杀。”
“之后谢渊等人上奏陈述当前应办事宜,打算改变一些政治措施为国家牟利。”
“孙权将此事下交陆逊审定,陆逊建议措施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公元239年,吴国太常潘濬病逝。”
“孙权任命镇南将军吕岱代替潘濬任职,陆逊和他共领荆州文书,二人共事融洽为当事人称赞。”
“公元244年,陆逊接替顾雍担任丞相,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仍然保留,之后孙权下诏勉励陆逊。”
“陆逊担任丞相期间,全琮报知陆逊太子与鲁王两官并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担任侍臣的情况。”
“陆逊认为这些子弟不能私自任命为官,放任下去必然会彼此结成帮派。”
“全琮的儿子全寄依附鲁王并与鲁王轻率结交,于是陆逊致信全琮并警告其预防祸患。”
“但全琮不仅不接受陆逊规劝,反而与陆逊结下怨隙。”
“之后太子孙和的位置不稳,陆逊多次上书劝谏孙权保障太子皇位正统继承人的身份。”
“甚至请求前至京城亲自劝谏孙权以纠正得失,但孙权并不听从陆逊的意见。”
“而将亲附太子的顾谭、顾承、姚信等流放外地,将多次与陆逊有书往来而获罪的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致死。”
“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前往责备陆逊,陆逊最终于公元245年悲愤痛恨而死。”
“陆逊时年六十三岁,死时家无余财。”
“陆逊的长子陆延早年天折,次子陆抗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建武校尉。”
罗贯中:陆逊聪明一世,但却糊涂一时,本应保持中立的他却卷入二宫之争。
虽然江东士族融入了孙吴政权,可是二者之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存在强烈分歧。
政治上,陆逊为代表的儒学世家出身,向来推崇德政,主张轻徭薄赋、缓刑轻罚。
可是孙权对此嗤之以鼻,对陆逊轻徭薄赋的提议从不采纳。
军事上,作为三分天下的帝王之一,孙权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而是希望问鼎天下。
可惜陆逊志不在此,只想守住江东这一亩三分地。
孙权对此很不满,批评陆逊没有雄心壮志。
陆逊和孙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矛盾,使得陆逊对现今皇帝的不满便转嫁为对下一任皇帝的期许。
于是陆逊极力培养太子,把愿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
可是随着太子突然病死,孙权对陆逊为首的士大夫心怀戒备,怕皇权旁落。
所以孙权在立嗣一事上优柔寡断,想扶持鲁王孙霸,造成了二宫斗争的局面。
朝中激烈内斗使孙权对陆逊越来越不满,最终一代名将死于宫斗。
陆逊之死直接原因是孙权晚年昏庸,在立储一事上与孙权的观点不和,可根本原因还是孙吴政权建立起始就有的阶级矛盾。
虽然在根基未稳时,孙权和陆逊为顾全大局,表面上和睦相处。
可这个炸药桶还是在立储时爆发出来,直接导致了陆逊被逼死。
陆逊的死也标志着江东大族和孙氏政权的矛盾浮上水面,孙吴霸权也从此由盛转衰。
酷酷的橙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