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282章 千古谏臣魏征
“东到大海,南过五岭,夜不闭户,行不携粮,路上就能得到供应。”
也正是因为魏征的这些谏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过错。
“李世民没有答应,知道需要魏征这样的柬臣继续辅佐。”
“李世民得知这一情况后,才命人为之赶造了正厅,便为此唏嘘不已。”
父皇也正是听完魏征讲的这个故事,这才意识到卢祖尚虽然缺少做大臣的道义,但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
“李世民又顺从魏征所崇尚的高洁,遣派宫廷使者带着不加纹饰的屏风等家具赐给魏征。”
“李世民仅仅允许辞去侍中减轻压力,后又提拔为知门下省事。”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诚意,冯氏欣喜能免于祸患,便可不用劳动军队使他顺从。”
“数年后,秘书府中的图籍,精要完备。”
贞观十一年的时候,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
“隐太子李建成听闻魏征的声名,便将其纳入麾下,掌管图书经籍,礼遇厚待。”
“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称,李密虽多次胜利但损兵折将过多。”
唐太宗好奇是否认为皇上功劳不足,抑或是德行不厚,大唐不安定,还是四方夷族未归服、年成未丰收,祥瑞未到,以致不足以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即将出嫁。”
“贞观十年正月,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部史书编修完成,历时八年。”
而魏征正是这样的臣子,他都已经记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过错了。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不肯赴任,宰相把这件事上奏了文宣帝。
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传为美谈,成为君臣肝胆相照的象征。
“魏征却劝谏大乱后应仁政治天下,以古代君王教化百姓的先例,让百姓回归淳朴便天下太平。”
“魏征却称这是奇谋深策,拂袖离去。”
“不如加固深沟高垒与之相持,待敌人粮尽,便可不战而退,才是取胜之道。”
提出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并上疏《十渐不克终疏》。
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
不久之后,侯君集怂恿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
“应以国家大计为上,主上以国士的礼相待,便应以国士的担当来报答知遇之恩。”
赵祯:要是也能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时常劝谏朕,那该有多好啊!
他望了望身后的屏风,上面书写有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用以警醒自己。
可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
“便下令将瀛州刺史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不久又有敕令,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
“魏征在磁州遇到旧太子手下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对副使称。”
此后历朝历代的名臣众多,但魏征这样的谏臣仅此一人。
“窦建德就擒后,魏征也随着到了长安二次归唐。”
最后,意识到过错的父皇下令恢复了卢祖尚子孙的门荫。
“如果释放了二人,人们便会相信朝廷发布的诏令是算数的,必然对民心安定产生重大影响。”
“魏征反对,称长幼应有所尊崇,情有浅深,但礼法不应相逾越。”
“虽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志一心向学。”
魏征哪怕病重,也以谏诤为已任,为匡正太宗德行推进贞观之治向前拓展。
“魏征为总编修,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
魏征上疏《三论时政疏》,谏言隋朝因郡县形成无节制的风气导致灭亡,唐取代隋更应谨慎约束。
“第二次亲临魏宅,李世民带领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
“瓦岗没有府库,将士们有功而无赏影响作战士气。”
还有他下令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钱,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
他要是有唐太宗那样卓越的功绩,说什么也要去泰山封禅。
“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撰碑文和挽歌词,特赐魏征家实封九百户。”
但唐太宗不以为然,认为若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也无不可。
“魏征自认无功于国,只是凭借谏言便参于朝政,自觉惭愧,便以眼睛有疾病请辞官职。”
“魏征所谏二百余事都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诚心诚意为了国家好。”
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与他人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赵匡胤:唐太宗能够听得进臣子的劝谏,或许这就是唐太宗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吧!
不说其他的,单单唐太宗能够忍住不去泰山封禅,这一点就值得他敬佩。
“一年后,王世充转攻洛口,被李密击败。”
不过好在后来唐太宗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
唐太宗感叹若魏征还在,便不会有此行,于是又重修魏征的墓碑。
酷酷的橙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