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间立地成仙

第30章 定生死,了因果(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0章 定生死,了因果

方望笑道:“那是自然,我还未输过。”

屋内烛光摇曳,窗外明月高悬,顾璃看着方望的笑容,眼神变得迷离,不知为何,她觉得方望笑得好好看。

方望对极昊宗很好奇,于是向顾璃询问极昊宗的历史,顾璃也没有隐瞒,将自己知晓的全都说出来。

这一夜,两人聊得很愉快,顾璃感觉自己与他更近了。

月落日升。

太阳初升,黎明的光芒划过亥下城时,城内已经热闹起来。

因为今日,白衣惊鸿将前来应战李洪罡!

越来越多的修士提前赶往南城门,生怕错过好戏。

距离正午时分,还剩下不到半个时辰时,南城门前与城墙之上人满为患,顾璃也来了,她站在城墙上,面戴轻纱,一双美目落在下方的一道身影上。

李洪罡!

这位灵丹境修士盘腿打坐在刀柄之上,而他的长刀立在泥土上,他虽一动不动,但有一股威势正在凝聚,不断高涨。

“好可怕的刀意!”

“难道就是传说中来自赤阳教的烈日杀刀”

“没想到离开赤阳教这么多年,李洪罡的刀意增长到如此地步。”

“不知白衣惊鸿是否会来。”

修士们议论纷纷,李洪罡的阵势摆明是要死战,让看客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大战。

顾璃身后传来一阵骚动,她扭头看去,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老者在一众修士的簇拥中走上城墙,此人身穿黑色大袍,头戴紫冠,左手负于腰后,右手把玩着两颗铁球,隐约有电光闪烁。

亥下城城主,唐乘风!

看到他出现,周围不少修士向他弯腰行礼,面露热切、讨好之色。

顾璃则默默退开,远离唐乘风。

唐乘风走到城墙边,俯视李洪罡,他露出笑容,笑道:“看来李洪罡是要拼死一战,倒是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李家对得起他们的千年盛名。”

旁边的一名白衣女子好奇问道:“父亲,伱说,他能赢吗”

“那我可不知,毕竟我还没有见过白衣惊鸿。”

唐乘风感慨道,他与周围的修士一样,心里对白衣惊鸿最为好奇。

惊鸿三十二剑……

太渊门先是出了一位陆远君,如今又诞生一位白衣惊鸿,其中兴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唐乘风觉得接下来的一战会成为今后修仙界的拐点,所以亲自前来观战。

城墙上、城门前的修士都在议论白衣惊鸿,猜测其身份,其中陆远君之名被多次提及。

许多人都觉得白衣惊鸿就是陆远君!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正午时分很快到来!

打坐在刀柄上的李洪罡忽然睁眼,城墙上的唐乘风则是眯眼,两人同时看向天边。

咻——

一道破空声袭来,南城门周围的上千修士转头看去,一些修士甚至御剑飞行,飞至空中观战。

只见一道白虹自天边而来,速度极快,迅速停在距离南城门百丈之距的半空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白虹上。

白光散去,一道白衣飘舞的身影显露在阳光下,他身姿挺拔,宽肩蜂腰,脚踏飞剑,头戴斗笠,宛如谪仙。

“白衣惊鸿!”

有人惊呼道,绝大多数修士都以热切的目光盯着那道白衣身影。

众目睽睽之下,白衣惊鸿缓缓抬头,斗笠之下竟然戴着一张狐狸面具,更加神秘。

来者正是方望!

方望的右手缓缓拔出青君剑,傲立于半空,俯视李洪罡,道:“一战了结因果”

李洪罡缓缓起身,站在刀柄上,大袍剧烈鼓动,他抬眼盯着方望,冷声道:“定生死,了因果!”

任我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斩天刀
斩天刀
下,否则没有林凡的同意,天宗之人怎么可能把叶木放下山来。叶木点点头,之前长老也确实这样说过,有一个男人,会到达,自己要跟着对方完成一些任务。叶木他并没有高傲,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叶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墨扬
西游: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西游:人在天庭,朝九晚五
“陛下不好了!下凡捉妖的天兵天将全被打趴了!”“陛下大喜事!狱神出手了,妖怪都被打趴了!”“陛下不好了!狱神突然收手……他跑路了!”“酉时了,他…下班了!”玉帝气得拍了拍龙辇,并且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愤
雪山白术
我的总裁先生是个残疾的爱哭包
我的总裁先生是个残疾的爱哭包
关于我的总裁先生是个残疾的爱哭包:苏软软大学毕业后进了心心念念的乔氏旗下的木森公司,搬进公司的单身公寓后,遇到双臂截肢的邻居乔逸辰,爱心泛滥的她开展了她的爱心之旅,把抑郁封闭的乔逸辰救出自己的世界。。
河边的狗尾巴草
惹到假千金,你要到倒霉了
惹到假千金,你要到倒霉了
老爷子的奠堂上,她的衣物被夫人扔在了外面。夫人说:“生前老爷子最疼你,如今你竟然连老爷子葬礼都不露脸,从今天起,你不再是我们的女儿。”是的,她是假千金,当年真千金病危,夫人听说收养她能为真千金求福,没
佚名
仙侠:从箭术横推神魔世界!
仙侠:从箭术横推神魔世界!
【节奏超快】+【暴爽玄幻】+【升级加点】+【神魔+【斩妖除魔】大地之上,妖魔肆虐,尸骨遍野!有一少年,独自从山村之中走出。一箭,一刀,一壶酒!护家,护国,护苍生!从小成箭术到神通【射日箭】从明察秋毫到
车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