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215
「 当年吐蕃大相禄东赞死于我手 , 对吐蕃两路兵马的围剿计划也出自我的布局 ,
如今吐蕃死灰复燃 , 意欲卷土重来 , 也合该由我再度领兵出征 。“
她话中透露出的自信让人不难意识到 , 在她方才已然达成的 “ 胜果 “ 面前 , 这请战绝非戴罪立功 , 而是她自觉该当提出的出战申请 。
众臣也都能听出 , 她随后说出的话里 , 到底有多少底气 , 又是何等的条理分明 ,“ 自当年接回文成公主后 , 我便建议由她统领一度赴藏的宫人与工匠 , 完成吐蕃坂情的图志 , 如今早已完工 , 为我尽数记下 “
“ 吊谷浑王太后与东女国国主均为我当年支援吐谷浑之时的同盟作战之人 , 以我为帅 , 必然要比派遣新将领更易磨合 。“
“ 昔年我曾与钦陵赞卓有过数面之缘 , 对此人脾性知之甚多 , 若要与之对阵作战 , 自恺还有些把握 。“
「 大唐刚刚遭逢连年灾祸 , 再度出兵 , 只怕需要接连调度蜀中 、 南诏 、 陇右 、 安西都护 、 关中府兵 , 故而除我之外 , 无人敢说 , 自己与各方均有配合 , 缩减演武练兵时间 。“
李清月振声 :“ 臣愿出战吐蒂 , 敢请陛下成全 “
这是一番 , 李治不能不为之所动的请战说辞 。
但或许也正因为这种无可替代 , 也难免让他有很短的一瞬在想 , 若是他忽然在此时还说要对刘仁轨施加惩处的话 , 安定会不会说 , 不如让刘仁轨戴罪立功前往史蕃 , 到时师徒联手 , 还能呼应一番覆灭高丽之战的情景 。
而不管是否有这样的一段插曲 , 无可争议的一点都是一一
比起契芽何力和姜恪 , 比起本就身在西海的裴行俭 , 比起薛仁贵 、 李谨行 、 高侃等人 , 这个前往藏原作战的重任 , 必须落在安定公主的身上 。
既有这样的重任加身 , 她先前为了维护刘仁轨 , 在大殿上做出的过激表现 , 都绝不可能予以重罚了 。
他这个陛下可能还应该说 … 幸好安定因为要从关中调人的缘故回返 , 才让他在军情紧急的时候 , 能直接将这份主帅重托给交付出去 。
于是朝堂之上的臣子听到的 , 便是陛下随后的一番诏令 。
吐蕃大敌不可轻纵 , 必要令贼寇遭遥迎头痛击 , 方能令大唐边境安定 。
以安定公主为主将 , 阿史那卓云 、 薛仁贵 、 高侃为副将 , 凉国公督办后勤与府兵调度 , 出兵西海 。
地方灾情必要之时可不必上奏中央 , 有司奏表在一月之内抵达长安即可 。
咸亨二年元月行舍禁开山之道 , 以保难民过冬 。
而更让李敬玄觉得眼前一黑的 , 是陛下随后朝着安定公主说出的一句话 ,“ 令刘仁轨巡抚河南道后 , 前往河北道开河辟田之地 , 接替你九河使的位置 。 若治河不成 ,
他就别回来做宰相了 ! “
李清月抬眸与武媚娘对视了一眼 , 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一份喜色 。
这番由刘仁轨当先发起的争论 , 本就是为了借机给李清月再嬗得一份在朝堂与民间的威望 。
而今日所得到的结果 , 甚至比她们此前估计的还要更好 。
吐蕃的突然来袭 , 还让她在朝堂之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越发昭然 , 也等同于是在李治做出决定的想法上推了一把 !
安定公主的领兵出征 , 恰恰是在为这场救灾调控中的争执给出一个台阶 。
至于刘仁轨会否因
为 “ 治河不成 “ 而丢了官位
此前李清月如此果断地申请开辟黄河故道 , 为许穆言争取下来了这个度支巡官的位置 , 将辽东实践过的种种手段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在这片中原土地上 , 难道是为了看着它失败的吗
力争地方灵活救灾的刘仁轨在做出了这等先斩后奏的举动后 , 非但没有被革职查办 , 反而继续被留在救灾前线 , 从某种意义上 , 都该当算是李治做出的退让了 !
“ 阿娓 , 疾病果然是会消磨人心志的 …“ 李清月随同武媚娘走出含元殿的时候 , 便以只有两人能听刨的声音说道 。
武媚娘握住了女儿的手 ,“ 那你怎么不说 , 这是因为你我的能力与地位 , 都已越来越能让说出的话传往四海了呢 7“
作者有话要说 :
备注一个没用的历史小知识 , 李敬玄这个人就是自己没多大的经验 , 但是什么都爱跟刘仁轨唱反调 。
他最大的长处就在记忆力 , 所以当吏部长官没有问题 , 偏偏他考愚搞点更多的事情 。
历史上的情况是这样的 , 刘仁轨担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 李敬玄当的中书令 , 刘仁轨有建议 , 李敬玄就说不行 , 刘仁轨火了 , 说你行你上 , 然后李敬玄终于觉得自己把事情搞过火了 , 他实际上没这个本事 , 他不能去啊 。
李治这个时候也不知道是怎么愚的 , 劝架手法贼有问题 , 他跟李敬玄说 , 刘仁轨要是让我上我都得上 ( 不是兄弟 , 你就是自己想上吧 ) , 现在是让你上你怎么能不上 ,f
计李敬玄之前也把李治惹火了 , 愚让他去前线长长教训 。
然后 … 他听说吐蕃人来了 , 在前锋已经发兵的情况下跑了 , 刘审礼死在前线 。
这个锅吧 … 李敬玄 、 李治 、 刘仁轨各背一部分吧 。
【 仪凤元年 , 代刘仁轨为中书令 。 仪凤二年 , 吐蕃入寇 , 仁轨先与敬玄不协 , 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 。 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 , 固辞 。 高宗谓日 : “ 仁轨若须胱 , 胺即自往 ,
卿不得辞也 。 “ 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 , 兼安抚大使 , 仍检校鄯州都督 , 率兵以御 i
蕃 。 及将战 , 副将工部尚书刘审礼先锋击之 。 敬玄闻贼至 , 狼狐却走 。 审礼既无绵援 , 遂没于阵 。 】
【 仪凤二年 , 以吐蕃入寇 , 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 。 仁轨每有奏请 , 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 , 由是与敬玄不协 。 】
【 时吐蕃尽收羊同 、 党项及诸羌之地 , 东与凉 、 松 、 茂 、 膳等州相接 , 南至婆罗门 ,
西又攻陷龟兹 、 疏勒等四镇 , 北抵突厥 , 地方万余里 , 自汉 、 魏已来 , 西戎之盛 , 未之有也 。】
明天晚上六点见 。
\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