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61章 陈三两(上)
老鸨被李素萍的倔强所激怒,她决定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女一个教训。于是,她命人将李素萍关进了一间小黑屋里,让她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
在小黑屋里,李素萍度过了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她看不到阳光,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只能感受到无尽的孤独与恐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于这种折磨。相反,她用自己的才华来对抗这种黑暗。
她开始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心声,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她的文字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内心,也给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渐渐地,李素萍的文字开始在富春院内传开。那些王孙公子们听说了她的才华,纷纷前来观看她的作品。他们被她的文字所打动,纷纷出价购买她的文章。
老鸨见状,心中不禁暗暗得意。她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少女竟然真的用自己的才华赚到了钱。于是,她决定给李素萍一个机会,让她在富春院的大堂里展示自己的才华。
大堂上,李素萍身着素净的衣裙,手持纸笔,静静地站在台上。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在污泥之中傲然挺立。
她开始挥毫泼墨,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在她的笔下诞生。她的文字如同流水般流畅,又如同高山般挺拔。她的才华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好文章!真是好文章!”王孙公子们纷纷拍手称赞,争相出价购买李素萍的文章。一时间,富春院内热闹非凡,仿佛变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盛会。
因为李素萍的文章卖到了三两银子一篇,老鸨高兴得合不拢嘴,遂将她的名字改为陈三两。从此,陈三两的名声在富春院乃至整个京城都传开了。她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尊重与自由,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陈三两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她决定用自己的才华来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于是,她开始教授富春院内的其他女子们读书识字,让她们也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她还将自己的文章卖给书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她的行为逐渐改变了富春院的氛围,让这个原本充满堕落与腐朽的地方变得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在陈三两的努力下,富春院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前来这里与她交流,寻求创作的灵感。她的文字不仅传递了美的感受,更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渐渐地,陈三两的名声不仅仅局限于富春院,甚至传遍了整个京城。人们不再将她视为一个普通的娼妓,而是将她视作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女。她的文章被广泛传阅,甚至有人开始将她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成书。
这一变化不仅让陈三两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更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不做娼女作才女”。她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尊重与自由,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这一天傍晚时分,太阳逐渐西沉,如血般鲜红的晚霞映照在富春院那扇朱红色的大门之上,仿佛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绚烂的外衣。此时此刻,门上映射出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刚刚从外面办事归来的陈三两,面容略显疲惫,但她那双眼睛却始终坚定而明亮。当她走到院门时,忽然间停下了脚步,视线被地上的一道身影所吸引住。原来,那里躺着一个衣衫破烂不堪、浑身脏兮兮的少年郎。只见他面色惨白如纸,呼吸也十分微弱,仿佛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一般。
看到此情此景,陈三两心头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她迅速蹲下身子,动作轻柔地推了推少年,焦急地喊道:“喂!小伙子,快快醒来呀……”然而,无论她怎样呼喊,少年依旧毫无反应。陈三两眉头微皱,扭头对身后紧跟而来的两名丫鬟吩咐道:“你们赶快过来搭把手,把这位公子哥抬进咱们院里去。”
闻听此言,两名丫鬟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飞奔上前。她们小心翼翼地抬起少年那虚弱无力的身躯,紧紧跟随在陈三两身后,一同踏进了富春院内。进入院中后,陈三两又细心叮嘱让丫鬟们将少年安放在一间整洁干净的屋子里,并找来柔软舒适的被褥给他盖上。
安排好一切之后,陈三两并未就此歇息,而是转身前往厨房,亲自下厨熬煮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浓汤。这碗汤里不仅融入了她对陌生少年的关切之情,更蕴含着她内心深处那份善良与慈悲。
她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缓缓走进房间。一进门,便瞧见那少年正微微撑开沉重的眼皮,眼神中满是迷离与惊惧。然而,当他的目光触及到陈三两时,瞬间闪过一抹感恩之光。
“你终于醒过来啦。”陈三两柔声细语道,随即将手中那碗仍冒着缕缕热气的汤轻放在少年跟前,“来,快趁热喝下这碗汤,让身子暖和些。”
少年哆哆嗦嗦地伸出那双略显苍白无力的手,颤巍巍地接过汤碗,然后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吞咽着。温热的汤汁顺着喉咙流淌而下,仿佛一股暖流注入体内,令他整个人都舒畅了不少。此刻,泪水开始在少年眼眶里打转,他声音略带哭腔地对陈三两说:“谢谢您,姐姐。若不是您出手相助,恐怕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这份恩情才好。”
陈三两见状,连忙摆了摆手,微笑着回应道:“别这么说,孩子。这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无需言谢。倒是你,如今觉得身体状况可好一些了?”
少年深深吸了口气后,回答道:“确实比之前要好很多呢,喝完这碗热汤后,感觉全身都暖洋洋的。姐姐,还未请教您尊姓大名呢?”
“我叫陈三两。”陈三两轻声回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家中还有一个与你年岁相仿的弟弟,唤作李凤鸣,只是多年未曾相见矣。”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眼前少年身上,继续追问:“不知小郎君如何称呼?又因何缘故倒卧于这富春院门之前呢?”
少年轻轻咬了咬嘴唇,似是在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过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我名唤陈奎,本是山西人士。家乡遭逢大旱之灾,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双亲与幼弟皆未能幸免于难,独余我一人逃至此处,却不想力竭昏倒在此地。”说完,他低下头去,肩膀微微颤抖着。
陈三两静静地听着陈奎讲述自己的凄惨经历,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待得陈奎话音落下,她凝视着陈奎那消瘦的身形以及眼眸中满含希冀之光,暗下决心定要施以援手相助。于是轻声询问道:“陈奎啊,你可愿留在此处,随我一同念书习字?”
陈奎闻得此言,双眸之中顿时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他急忙用力点了点头,声音略微有些发颤地答道:“多谢姐姐垂怜!小弟心向往之久矣,只恨家贫无力供学。若蒙姐姐不弃收容并悉心教导,奎愿拜姐姐为师,必当勤学不辍!”说罢,便欲跪地叩头行拜师之礼。
陈三两嘴角微扬,轻声说道:“如此甚好,你且安心留于此处吧。吾自会吩咐婢女为汝备下些许衣裳及日常所需之物,汝可先行调养数日。待身子无恙后,吾将传授于汝习字念书之法。”
陈奎闻言,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住颔首应道:“多谢姑娘大恩!小人必当铭记在心!”言罢,遂在富春院内安顿下来,随陈三两潜心修习。
陈三两悉心教导,不仅授其认字书写之道,更传以立身为人、待人接物之理与处世之智。陈奎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不久即已通晓基本之文化学识,进而涉猎诸多经典名篇。
然陈奎于富春院之生涯实非顺遂无阻。老鸨对此子之来临殊不待见,视之为负担。陈三两无奈只得暗地赐予老鸨些许银钱,方得其勉强应允陈奎暂居此间。即便如此,老鸨仍不时对陈奎冷言冷语,讥诮嘲讽,令其倍感不适。
陈三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决定要帮助陈奎改变命运,让他能够走出富春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她开始更加努力地教授陈奎知识,希望他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奎在陈三两的悉心教导下,不仅文化知识有了长足的进步,还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志向。他心怀感恩之情,对陈三两充满了敬仰和感激。
在富春院的那些日子里,陈三两和陈奎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
陈三两在富春院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她每日除了打理院中的事务,便是悉心教导陈奎读书识字。陈奎聪明好学,进步神速,让陈三两倍感欣慰。然而,这份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平静。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灿烂的阳光洒落在富春院外繁华喧嚣的街道上,仿佛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陈三两悠然自得地坐在院中光滑的石凳上,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忽然间,一阵嘈杂的喧闹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传入了她敏锐的耳中。她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投向院门处,只见一名身着锦衣华服、风度翩翩的少年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院子。他的身后紧跟着几位神情恭敬的随从,更衬得这位少年器宇轩昂、与众不同。
少年径直走到陈三两跟前,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言辞恳切地道:“在下王子明,早已听闻陈姐姐才华横溢、声名远扬,今日特来登门拜访,恳请姐姐收我为徒,不吝赐教,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陈三两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位眉清目秀、气质出众的少年,心中暗自惊叹。她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轻声回应道:“公子过奖了,小女子不过略通文墨而已,实在担不起如此赞誉。然而,既然公子心怀诚意前来求学问道,我定当竭尽全力,将所学倾囊相授,以助公子一臂之力。”
王子明听后喜出望外,赶忙再度躬身行礼,表示感激之情:“多谢姐姐慷慨应允!”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自那日起,王子明摇身一变,竟成了陈三两膝下的二弟子。自此,他终日与陈奎相伴左右,随师习文练字、钻研经史子集。陈三两对两位爱徒并未偏袒任何一方,皆倾尽心力、谆谆善诱,令其获益良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王子明与陈奎在恩师的悉心栽培之下,学识日益渊博精深。他俩性情相投,志趣相合,须臾间已成莫逆之交。每逢夜色深沉,华灯初上之际,于富春院内那灯火朦胧之地,常闻得二人窃窃私语之声,其间谈论着人生抱负,好不畅快淋漓!
然,正所谓人言可畏,伴随着二人交情愈发深厚,诸多风言风语亦如瘟疫般在富春院中蔓延开来。或云王子明与陈奎过从甚密,有违礼法纲常;或曰此二子情愫暗生,恐有儿女私情。此类闲言碎语令陈三两颇为苦恼不堪,她知晓身处这般年月,男女往来稍有差池,必将招惹无穷祸端。
于是,陈三两决定找王子明和陈奎谈一谈。她将他们二人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二人都是我的弟弟,我自然希望你们能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但是,你们也要明白,身为男子,应该有所担当,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你们之间的友谊我很珍惜,但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让流言蜚语影响了你们的学业和前程。”
王子明和陈奎听完陈三两的话,都低下了头,沉默不语。他们知道陈三两说得对,他们之间的确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从那以后,王子明和陈奎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过于亲密。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业,每日刻苦攻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心中的理想。
在陈三两的悉心教导下,王子明和陈奎的学问越来越精进。他们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诗词歌赋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才华开始逐渐在富春院乃至整个京城中传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访。
然而,陈三两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她深知学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她依然每日坚持教导两个徒弟,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季节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此时此刻,正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就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时节,王子明和陈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赴京赶考。
当他们向恩师陈三两辞行之时,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与感激之情。陈三两则面带微笑,亲自将这两位心爱的门徒送出门口,并给予他们最真挚的祝福。望着二人渐行渐远的背影,陈三两的心中既有着满满的欣慰,又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
自王子明和陈奎离去之后,陈三两依旧如往日一般,每天都在富春院中辛勤教导其他弟子们。然而,每当闲暇时刻或者夜深人静之际,她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两位得意门生,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们在京城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是否适应那里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又能否在激烈竞争之下脱颖而出呢?
每到夜晚,当万籁俱寂之时,陈三两便会默默地跪在神像前,虔诚地为远方的徒弟们祈祷祈福。她衷心盼望着上天保佑他们一切顺利,愿他们能在这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最终实现自己心中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京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王子明和陈奎竟然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当中表现异常出色,犹如两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般脱颖而出,成功包揽了殿试的头两名!
得知此喜讯后的陈三两兴奋得热泪盈眶,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她为自己培养出如此杰出优秀人才而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同时也庆幸当初没有看错人,这两位徒儿果然没有辜负她多年来含辛茹苦地栽培与教导啊!
她知道,这两个徒弟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和才华,也离不开她自己的教导和栽培。她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也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