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第319章 就说是从汉水中捡到的(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19章 就说是从汉水中捡到的

桓姝就作为侍女一直静静的跟在刘禅身边,她始终小心翼翼的,担心说错话或者做出什么失礼的行为。

父母在她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她一定要唯刘禅命是从。

若是惹怒了刘禅,父母甚至桓家都保护不了她。

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家千里之外来刘禅身边做了侍女。

所以她只看,只是听,比邓艾话还少。

她长得确实不错,单论颜值的话,和张星彩不相上下。

只是不能像张星彩那样随意在大家闺秀的气质和武艺高强的形象之间来回切换。

刘禅并没有太稀罕。

一是自己见过的美人不少。

论肤白,就没有人能比过自己的生母甘夫人。

论飒爽,就没有人能比过自己的养母弓腰姬孙尚香。

而自己现在的后母吴夫人,也是位大美女。

“……”

总之,比起萝莉,刘禅还是更喜欢成熟些的。

而且他还在长身体,据说男子若是那啥太早了,就会不长个。

刘禅估算过自己的骨架,身高是有机会长到‘八尺缺氧境’的。(一尺二十三厘米,八尺约一米八五)

老爹刘备只有七尺五寸,在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八尺缺氧境和关羽这位九尺鸟瞰境的高人旁边,身高是明显的短板。

因此,刘禅是比较禁欲系的,他现在重点自然是放在事业上。

看着平坦宽阔的路面,刘禅忍不住感慨道:

“稍可惜的是,此次南征开始的时候,没有这般道路可行啊,平白的多了许多浪费啊。”

任何时候,行军打仗都是一项烧钱的事情。

而冷兵器时代作战,后勤运输消耗比起军队将士消耗要多得多。

孙子云: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刘禅虽然此次出征兵力虽然没有十万,但每日的消耗也着实不小。

若是出发的时候就有这道路,五天走完的路程四天就能走完,里外就是减少了一天的消耗。

每次想到这,刘禅就颇为心疼。

然而,看到刘禅露出这样的表情,跟随在侧的众人中有一人很是不屑,那就是虞翻。

“呵呵,世子这是贪心不知足啊,因为不存在的事情而对已经失去的粮草而伤心,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对于虞翻想说啥就说啥的性情,刘禅已经近乎免疫了。

况且他也知道自己确实有些贪心,这道路本就不是一蹴而就能修建好的,至于‘愚蠢’这个评价,刘禅并没有在意。

他不在意,可是有人在意了,那就是杨洪。

“世子非是只怜惜那些粮食这么简单,他是伤感百姓为从前破旧的道路所困,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辛劳。”

经过这段共事日子的‘调教’,杨洪已经渐渐能熟练地为刘禅找补话语里引喻失义的部分了。

这么解释也对,毕竟省下的粮食越多,或者战争结束的越快,民夫们需要消耗的精力就越少。

虽然此次南征没有再次让蜀中百姓处于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竭泽而渔的状态,但也少不得劳民疲民。

尤其是九月中下旬的秋收,当时由于家中男子劳动力欠缺,基本上都是妇女、儿童齐上阵的挥舞镰刀。

幸而朝廷给那些民夫们都足额供给饮食、发放工薪。

再加上水田养殖的那些鸭子,军队采购的时候价格也比较公道。

所以虽劳民,但未伤财。

秃然好像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我刚觉醒系统,她爸让我滚远点?
【全民修真】【慢热爽文】【热血逆袭】【轻松爆笑】【老6系统】【单女主】【放心入,绝对不坑】修真历529年。高中生云陌辰一觉醒来,意外觉醒了吸收血气就能变强的系统。然而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相恋三个月的女朋
憬江言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长庚剑仙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沐潇的三生陈青源董问君
百年前,陈青源进入了一个名为天渊的禁区,魂灯熄灭,世人皆认为他死了。今日,陈青源虽然活着走出了禁区,但是修为尽废,灵根断裂。面对红颜的悔婚,各宗的欺压,陈青源该如何是好?“陈青源,我给你两个选择:一,
佚名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热血】【无敌】【情感丰富,不喜勿入】万年前,妖族和魔族降临世间,它们力可拔山,吞云赶月,以人族为血食,人族可生存的区域不断减少,现在,天下九片大陆仅剩一域,人族武者用血肉筑成城墙,抵御异族,在危急存
一阵乱写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迎娶科研大佬后,他赢麻了
【六零科技强国军婚】“要么嫁给他,要么去下乡,选择一个!”刚睁眼就遇到了人生难题,要么嫁给一个出轨自恋狂,要么去下乡。她一翻白眼,这还用想?她宁可去干活赚公分,也不能在婚姻上屈服!于是,乡下多了一个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