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五十四集 太子回京
连篇累牍,类譬巧喻,妙语叠出。
论钦陵既已败亡,其弟赞婆在吐蕃立足不住,遂率其所部千余人退出青海东奔,到安西四镇,来降武周。
武皇太后在神都洛阳闻报大喜,遂命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为接应大使,率领精骑前往边境迎之,诏封赞婆为特进、归德王。
其后论钦陵之子弓仁亦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武皇复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
冬十月,论赞婆等到至东都,参拜武皇则天大帝。武则天宠赏甚厚,使将其众共守凉州洪源谷。赞婆不久病卒,诏赠特进,安西大都护。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掠凉州,兵入洪源谷,将围昌松。
周将陇右诸军大使、西州都督唐休璟闻敌大至,不及调动大军,只引州中数千人御敌,两军遇于洪源谷。
因与众将临阵登高以望,见吐蕃军衣甲鲜盛,人欢马乍,部将皆有恐惧之色。
唐休璟知道众人有畏敌之心,反而大笑道:自论钦陵身死,赞婆归降我大周之后,吐蕃再无能战之将矣。今麹莽布支新领贼兵,不先练兵习战,反急欲曜武所威于我大周,故命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都从军。你等观其人马虽精,但皆不习军事,不足惧也。此实易与耳,不信便看吾为诸君取之!
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当者披縻。
终大破敌军,斩其副将二人,获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而还。
唐休璟振旅还师,武则天亲迎于玄武门外,搞赏三军将士。适逢吐蕃赞普遣使前来请和,武皇因设宴款待来使,使唐休璟作陪。
吐蕃使节于席间屡次偷窥唐休璟,武则天问其缘故。蕃使奏道:洪源大战之时,便是此位将军,在战场上身先士卒,雄猛无比,杀我吐蕃将士甚众。今对面而坐,故欲求识之。
则天闻言大加叹异,对众臣道:一战便使敌人深记容貌,且怀敬畏,真将军也!
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
字幕:圣历二年,春二月壬辰日。
武皇太后以魏元忠为检校并州长史,充任天兵军大总管,北上以备突厥;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专掌怀抚吐蕃降者。
是年八月,娄师德不幸卒于会州(今甘肃靖远)任上,时年七十岁。
武皇闻之大为悲悯,诏命舆尸返乡厚葬,追赠凉州都督,赠谥号曰贞。
此时武皇太后自觉春秋已高,担心身后太子与诸武不能相容,遂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爱女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诸侄及孙聚于一常,盟为誓文,许诺绝不相互残害;祭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是年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以代会稽王武攸望。
当时王及善为内史,因见张易之兄弟仗恃武皇宠溺,每侍内宴时无复人臣之礼,便屡屡上奏弹劾,以为不可如此,长久以往,必致惑乱朝纲。
太后大为不悦,乃诏复道:贤卿年高老迈,此后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
王及善因此称病,请假月余不出,武皇太后乐得耳根清静,也就不问。王及善上疏致仕,请乞骸骨还乡,太后却又不许。
其后未久,武皇复下诏命,以王及善为文昌左相,太子宫尹豆卢钦望为文昌右相,仍并同凤阁鸾台三品,并佐朝纲;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杨再思不称相职,罢为左台大夫;天官侍郎陆元方擢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相王李旦兼领检校安北大都护。
八月癸丑,突厥十姓中突骑施部乌质勒遣其子遮弩入见武皇,朝贡大周天子。
武则天遣侍御史解琬为使,前往安抚乌质勒,以及西突厥十姓部落。
突骑施乌质勒初隶阿史那斛瑟罗帐下,号为莫贺达干。然而乌质勒管理部众手段与斛瑟罗迥异,故此甚不相得。斛瑟罗向以用刑严酷着称,故其部众皆畏惧之;乌质勒却专以抚恤部民为能,故此远近诸部皆附。
自斛瑟罗入于周朝不敢再还吐蕃,其原先领地便渐为乌质勒所并。
乌质勒遂置都督二十员,各统兵七千,由此便有十五万之众;尝屯聚碎叶西北,其后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此。因遣子遮弩入见武周女皇,是为乌质勒与中国相通之始。
王及善拜为文昌左相仅有一月,便即抑郁病亡,寿止八十二岁。
武则天下诏褒扬,赠同凤阁鸾台三品、益州大都督,亦谥曰贞,与娄师德一并获此美号,并赐陪葬高宗乾陵。丧事已毕,遂以梁王武三思为内史,以代王及善之职。
当年九月,黄河涨溢泛滥,漂溺济源百姓庐舍千余家,河南诸州皆受其灾。
冬十月,参知政事、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奏请恢复学校,平反冤狱。其奏略曰:
宜令王公以下子弟皆入国学,不听以岐途仕进。又制狱渐繁,酷吏乘间杀人求进,赖陛下圣明,周、丘、王、来相继诛殛。狄仁杰、魏元忠升而用之,皆为良辅。伏望陛下弘天地之仁,广雷雨之施,昭洗垂拱以来罪犯,死者追复官爵,生者听还乡里。如此天下皆知昔之枉滥并非陛下之意,皆狱吏之辜,幽明欢欣,感通和气。
太后虽善其言,然而不能从其奏。
字幕:韦嗣立,字延构,郑州阳武人,纳言韦思谦之子,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
韦嗣立少举进士及第,出任双流县令,政有殊绩,迁莱芜县令。生母王氏对丈夫前妻之子韦承庆甚酷,多亏韦嗣立多为异母兄遮护。
母亲每次杖责承庆,嗣立必然解衣请代受杖,若母不许,辄私杖自身,母亲乃对承庆渐渐宽容。韦承庆后为凤阁舍人,以疾病致仕去职。
韦嗣立时为莱芜令,武皇召至京师,使代其兄职,即日拜为凤阁舍人。
突厥默啜屡次大胜武周之军,由此雄心大起,将欲复兴东突厥,兼并西突厥,以建迈绝前世历代可汗大功。
乃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兄骨咄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掌雄兵二万余人。又立己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之上,处于木昆等十姓之地,又称拓西可汗。
此时朝鲜王高藏前因与靺鞨谋叛,被流配而卒,其孙高宝元继为朝鲜郡王;武则天进授左鹰扬卫大将军,封忠诚国王,委其统摄安东旧户。
因高宝元已被汉化,不通高丽族风俗,事不能行。
圣历二年,又授高藏之子高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藩。自是高丽旧户留安东者渐少,分投突厥或靺鞨,高氏君长遂绝。
时有靺鞨部落首领大祚荣,本系高句丽族别种,世居辽东以北之地。高丽既灭,大祚荣便率家属及部族内徙,居于营州境内,依附契丹。
契丹首领李尽忠败死,大祚荣便无所依,复率部族东奔,至渤海之滨保阻筑垒自固。
武则天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等讨伐李尽忠、孙万荣余党,军至渤海。大祚荣联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李楷固败还。
自此以后,因契丹及奚族尽降突厥默啜可汗,东西道路皆为突厥所阻,武周朝廷军马便不能进讨辽东之地。
大祚荣由此托赖默啜庇护,遂率其众保有挹娄(今黑龙江宁安)故地,依据东牟山筑城以居。大祚荣骁勇无敌,且善用兵,靺鞨之众及高丽余民皆都渐渐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