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修仙传

第662章 试验盔甲(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662章 试验盔甲

宋扬神识扫向黑色盔甲表面,直接被反弹。

乌鸦眼睛放出光芒扫视,同样看不透内部。

一人一傀儡只能依据黑色石头融合时,来判断里面是中空的。

“前辈,怎么办?”

宋扬的意思很明确,神识看不透,自己要不要穿上。

万一穿上,脱不掉可是件麻烦事。

“你先试试能不能穿上再说,至于其它的我也说不出来。”

乌鸦没见过这么怪异的盔甲。

以前在下界弄到的黑金战甲,虽然是全黑的。

但看起来还像一副正常的盔甲。

这个纯粹就是一整块石头内部,掏出的一个人形空间。

盔甲头部看起来像一个修士头部,五官也显现,但就是没有缝隙与孔洞。

宋扬站起身来,绕着这个离地三尺飘浮的黑色盔甲走了三圈。

然后本体学着盔甲飘浮的样子,缓缓靠近。

同时神识时刻注意着盔甲,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不过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当自己本体某一部分贴在盔甲上时,宋扬本体一下就被吸进了盔甲当中。

旁边的乌鸦大吃一惊,不停的呼喊,甚至眼睛放出光芒照射盔甲,然而还是看不透盔甲内部。

宋扬被吸进去的一刹那,想激发雷羽闪现逃离。

不过还是慢了一拍。

当自己进入盔甲后,就发现盔甲好像贴在自己表皮上一样。

并且神识能散发出去,看到在旁边地面焦急的乌鸦。

而且视线也能穿透盔甲,看到黑乎乎的岩层。

接着宋扬心神一动,右手掌微微一抬。

外面的乌鸦看到盔甲右手动了一下,它眼睛直接停止放出光芒,然后远离几丈看着盔甲。

宋扬右手动了,接着左手也动了一下。

之后凌空的双脚稍微动作,落到地面。

然后他又心里想着凌空,盔甲又浮空。

在洞厅内试验一会儿后,宋扬不满足。

运转遁术,看看能不能直接穿着盔甲遁到峰顶。

非常顺利,盔甲带着宋扬没入岩层消失。

不久后就出现在峰顶上空。

运转身形,极速飞行。

速度,神识,视线完全没受影响。

心神一动,几件灵宝以及夜魔剑都可以放出,攻击敌人。

并且也能收进在盔甲内手指上的储物戒内。

各种法术施展也不受影响。

心神附在盔甲内壁,想找出这具盔甲的名称。

然后搜索半个时辰,也没有收获。

心里正在考虑怎么从盔甲内出去时,自己身形一下出现在盔甲外。

看着飘在自己旁边的盔甲,宋扬心思转动起来。

再次贴上盔甲,人一下又进入盔甲内。

然后心里想着出去,本体一下就出现在盔甲外。

连续试了几次,宋扬算是明白如何使用这盔甲了。

只能从储物戒中取出,然后本体贴近盔甲,才能被吸进去。

出来很方便,只要心里想着出去,本体就出现在盔甲外。

等到后面时,他还发现此盔甲的一个不足之处。

比如人在盔甲内,然后想摄取盔甲外的一样东西,收进储物戒中,却是不行。

如果人来到外面,先将东西收进储物戒,再进到盔甲内。

此物就可以自由进出盔甲。

sbanjvko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一品毒妃:重生后嫁给病秧子王爷
一品毒妃:重生后嫁给病秧子王爷
杨苏苏乃将军府庶三女,传闻,其美貌倾国倾城,佳人一笑回眸万人痴,可红颜薄命,死于十五! 死前身患奇病,面目全非,四肢萎缩,七窍流血,死状怪异,视为不祥! 故,速以火葬、并以道法咒经七七四十九日,除祸安魂!
偷心的西红柿
村医进城:谁动我老婆我干谁周宇林洛洛
村医进城:谁动我老婆我干谁周宇林洛洛
周宇奉命进城结婚,虽然老婆不喜欢我,岳父不待见我,同事老想欺我,坏人老想干我,但是,动我可以,动我老婆不行,谁动她,我干谁。打到举世臣服,带着老婆风光回村!
狂饮凉开水
癌症患者:我的灵异能力惊天地
癌症患者:我的灵异能力惊天地
关于癌症患者:我的灵异能力惊天地:我叫吴清风,本是潇洒的草根,可癌症突然降临。我不想就这么死去,既然我能看见灵异事物还能短暂控制它们,那我就闯进灵异世界找找生路。我行事亦正亦邪,不在乎别人眼光,只要能治愈癌症或者超脱生死。我还有个助手赵龙,他是个热情莽撞的灵异爱好者,有他在,我的冒险之路也多了些乐趣和助力。
0魏来可期0
黑欲青春
黑欲青春
血染的青春,无悔的誓言,青涩的爱情,真挚的友谊,社会的险恶,人性的复杂。 一段无法忘却的峥嵘岁月!一段流传至今的江湖野史! 一群荣辱与共的生死兄弟!一个扛旗站顶的绝版时代! 笑看风云,并肩前行! 杜撰的真实,真实的杜撰! 哥几个,走着! 纯银耳坠出品,保证精品!
纯银耳坠
仙奴成道
仙奴成道
关于仙奴成道:我叫李行舟,一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凡人少年。我修行是为了杀人,杀那群该死的罪人!(这是一本纯正的凡人流仙侠小说,喜欢仙侠,喜欢凡人流的赶快过来!来来来啊!另外,也是一本不但会突出“仙”,还会突出“侠”的小说。故事中,会充满笑点、泪点、狠点、爽点。我将用我的毕生灵感和精力,让它成为大家过目难忘的记忆。)
李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