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1/1)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同行则损失一人,一人出行则得到朋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易经则曰:三人行则损一人。

条件相同,结果却不同,为什么?

因为心态不同。

我们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虚心学人之所长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往往人多则相疑,且观点也是见仁见智,不尽相同,那么三人同行则必有一人被伤害。好比王安石变法,朝堂之上有支持的,有中立的,也有反对的。结果反对者一派大多被贬谪外放。

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动物,独自一人出门在外,不仅感到孤独,而且势单力薄,反而更容易交到朋友。

苏轼也是新法的反对派。司马光去职离京这一年,苏轼也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他主要针对的,还是青苗法。

青苗法,早在唐朝中后叶就已经有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与唐朝略有不同,试图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

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能实现吗?

民以食为天,米面粮食向来是国家战略物资。缺粮或粮价高,都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需要国家出台制度,囤积粮食且调控粮价。

宋朝的应对措施是设置常平仓: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也就是说,丰年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老百姓的余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时则适量降低米价放售米粮,以平抑物价,赈济百姓。

王安石认为旧有的常平制度过于呆板,于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些许调整。他将常平仓、广惠仓等国家粮仓的储备粮食折算为本钱,然后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放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

这么做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试图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达成目的的关键是,通过国家放贷来替代民间高利贷,将利钱收归国有。

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当时,有些地方政府已在探索通过有息贷款救济百姓,以防止高利贷盘剥并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也曾亲自实践过,效果非常不错。

但当他在全国推行青苗法时,在实际执行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首先,利息并不低,最高可达三四分,而且不能随借随还。

其次,当放贷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和政绩考评指标时,地方官吏就会以权力强行放贷,让本无需要的老百姓也要借贷,以增加业绩。

光以上两条,青苗法就变成了地方政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相比起来,民间借贷是自愿行为,可随借随还,还不了还能拖欠一些时日,比起青苗法反而更有优势。

苏轼不仅上书直陈新法弊病,还利用所长写诗反映问题。他的组诗《山村五绝》,就集中反映了新法实施后对农村造成的危害。其中一首七绝就描述了青苗法的危害: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手持竹杖藜草裹饭匆匆赶路,借贷来的青苗钱转手就已花光。农村的孩子们大半到城市游荡,他们学会了城市的语言,却荒废了农耕生产。

论官位,苏轼在当朝宰相王安石面前,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还远远不够看。但苏轼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宋朝最顶流的文艺明星。在当时,他写的诗词恐怕比周杰伦的歌还要流行,绝对风靡大街小巷,以致家喻户晓。

苏轼如果只上几个奏折,给皇帝写几个内参,王安石只是微微一笑,未必会放在心上。但苏轼的诗,相当于顶流网红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阅读量破千万的帖子,这影响就闹大了。

王安石出离愤怒,于是安排御史上书弹劾苏轼。苏轼自请外放,被授予杭州通判。这对苏轼来说,应该属于提拔重用。

通判的全称是“通判州事”,相当于副知州,且有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权力。苏轼在杭州三年,配合杭州知州,为杭州人民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为杭州治理水旱蝗灾,开挖六井解决老百姓饮水难问题等等,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妥妥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在这里,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思绪纵横天地人间,创作了令“余词尽废”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10,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在密州两年,捕蝗救灾,惩治盗贼,登台求雨,尤其他举全州之力抢救弃婴的举动,充满人道主义色彩,成为千古美谈。

密州本是贫困山区,加上连年饥荒,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忍痛把嗷嗷待哺的婴儿丢弃道旁。苏轼一边开仓放粮解百姓燃眉之急,一边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救灾,他自己则与百姓同甘共苦,经常采摘野菜果腹。

有一次,他到密州城下挖野菜时,在杂草丛中捡到了一个弃婴。他把孩子抱回府中抚养,同时下令州府官员悉数“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养了四十多名被丢弃的孩子。后来,苏轼把这些孩子送给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并按月补贴六斗粟米,“所活亦数千人”。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道救助行动。

很快,苏知州与民同苦吃野菜、救济弃婴爱民如子的事迹传遍全城。州里的富豪乡绅被感动,纷纷拿出钱粮救济灾民。

苏轼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在密州时,通过自己的勤政爱民赢得了许多地位卑微的朋友。十年之后的公元1085年,苏轼改知登州途经密州时,当年那些被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纷纷赶来州衙,拜谢当年的救命恩人。

当时场面,一定非常感人!

公元1075年秋,密州大旱,苏轼率众到常山祈雨,归来时在黄茅岗射猎习武,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该词一改宋词偎红倚翠、簸弄风月之艳科色彩,慷慨激昂,气象恢弘,成为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青港沉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六年前,安颜遭亲生父母设计,嫁给老男人,不料误打误撞,和帝国最强大的男人一夜,六年后,携子归来,男人将她堵在墙角战家三代单传,谢谢老婆,一胎三宝!
月下长安
和校草高调官宣后,竹马气的跳湖了
和校草高调官宣后,竹马气的跳湖了
南枝有个身高腿长的帅气竹马,两家是世交,从小就亲密无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外人都觉得她和冯斯年是一对,南枝最初也这么认为。南枝十八岁生日前夕,室友神神秘秘告诉她冯斯年最近两天将附近花店的玫瑰花都买空了,问两人是不是好事将近。可她花粉过敏,她以为他忘了。直到看见他的告白对象是高三那位转校生时,才明白那个六岁时因为她晕倒而哭着跪在马路中央求人救她的少年,早就消失了。之后的冯斯年心生悔意,迎着暴雨站在
绵茶
神算小萌妃超凶哒
神算小萌妃超凶哒
姬臻臻这辈子投胎妙啊,老子是碉堡的镇国公,七个哥哥都是小霸王,便宜夫君是谪仙般的空离大师,嚯嚯嚯,小日子美滋滋!结果某日姬臻臻觉醒半吊子天眼,得知她老子居然是个大炮灰!大炮灰日日想造反,身后一群小炮灰也蠢蠢欲动。可日后事情败露,姬家会被株连九族,下场凄惨。为保一家老小,姬臻臻重操旧业。算命占卜、趋吉化煞、寻龙点穴,凶萌之名远播,世家权贵全都求到她面前。只是,便宜夫君怎么越看越像那个日后搞死狗皇帝
裸奔的馒头
学习兵法的女人
学习兵法的女人
关于学习兵法的女人::本书的主人公生于乡村,出身平凡。她以酒店大堂经理的身份为起点,通过深入研习兵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勇敢拼搏,最终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充满励志色彩的传奇逆袭之旅。
元气远山
妖孽下山,师娘师姐太宠我
妖孽下山,师娘师姐太宠我
《妖孽下山,师娘师姐太宠我》 身负《轩辕内经》的山村少年楚凡,奉命下山履行婚约,却遭刁蛮千金嘲讽退婚。哼,小爷还不娶了!别的女人哪有我家师娘师姐们香?她们个个都把我宠的能上天!且看楚凡如何医武治人,纵横花都……
小五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