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卷第三
时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比丘为彼天神说偈。
如今彼士夫。断截芬阤利。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
天神答偈。
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且堪与汝语。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
比丘复说偈言。
善哉善哉说。以义安慰我。汝与常为我。数数说斯偈。
天神答偈。
○我非汝买奴。亦非人与汝。何为常随汝。数数相告语。汝今自当知。彼彼饶益事。
比丘闻已。专精静坐。断诸烦恼。得阿罗汉。(不字函第十卷)。
酒实难持辞五戒 饮之无恶有何愆
未曾有经云。祗陀太子白佛言。向受五戒。酒戒难持。畏脱得罪。今欲舍戒。受十善法。佛言。汝饮酒时有何恶耶。答曰。国中豪族虽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自余无恶。得酒念戒。不行恶也。佛言。若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
假酒方便饮非犯 发言有益妄无妨
又云。昔波斯匿王。游猎饥甚。敕斩厨官。名修迦罗。唯此一人。称王意者。末利夫人闻之。即具酒馔往至王所。共饮相乐。王瞋乃歇。辄妄传命。莫杀厨官。王至明日。颜色憔悴。夫人问。何患耶。王言。昨日饥火所逼。怒杀厨官。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王大欢喜。王即白佛。末利夫人持佛五戒。犯此饮酒妄语二戒。其事云何。世尊答曰。似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莫字函)。
无心行欲何为犯 有戒虽亏天亦扶
净诸业障经云。无垢光比丘。持钵。遇淫女咒术。因共行欲。归以自责。投佛。佛问。汝有心耶。曰。我无心也。佛云。汝既无心。云何言犯。(维字函)。
戒消灾经云。印土一家奉佛戒。一儿出外。父母嘱曰。坚持五戒。不得亏犯。至于外国。因遇亲友苦劝遂饮。然后归家。父母闻之。以谓违教。非孝子也。遂即赶出。复至他邦。宿啖人鬼妇家。虽破一戒。尚四戒在。天神护之。鬼不能食。即与鬼妇父母。说佛戒法。领同见佛。佛云。戒法除一切灾。(入字函)。
涓滴油落罪其死 声色面前谁敢看
杂阿含经云。佛告比丘。世间美色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大众云集。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皆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钵油。于彼中过。使一能杀人者。拔刀随后。若失一滴油者。即断其命。而彼士夫。能不念油钵。及杀人者。观彼伎女。与大众不。比丘答言。不也。所以者何。士夫自见其后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滴。当截我头。唯一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盻。若有沙门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是吾弟子。随顺教者。(川字函第四卷)。
他妻不犯功终易 自室能持行乃圆
毗婆沙论。问。何故于非梵行中。惟依离犯他妻。建立学处。而不依离犯自妻耶。胁尊者曰。法王律仪。有法能为障碍遮止。有法不为障碍遮止。有作是说。于他妻等。远离则易。非于自妻。谓处居家。妻子围绕。昼夜习近。恩爱缠心。不能受持。是故不说。复有说者。此是诸佛善权方便。若佛为其制自妻者。则诸国王宰官长者。不能弃舍自妻室故。便白佛言。我不能受如来禁戒。复求请除离自妻室。我等由斯。得有继嗣。故佛惟立离犯他妻。
○又余师言。于自妻室喜足。能不犯者。名为纯一圆满清净梵行。(亏字函第三卷)。
夫妇一床分寝寐 始终全戒没亏违
佛本行经云。毕钵罗耶童子。与跋阤罗女为夫妇。同修梵行。不相染触。若毕钵罗耶。著于睡眠。跋阤罗女。即起经行。若跋阤罗女。著于睡眠。毕钵罗耶。即复经行。如是更互周历年载。终不同寝。此女既睡。一手垂地。忽有一蛇。而夫畏彼蛇螫其手。即衣裹手。擎于妇臂。安放床上。尔时妇觉。责其夫曰。仁与我誓。同修梵行。今乃何故起如是心。夫以实情告之。经十二年。同在一室。各不相触。后同投佛出家。少欲知足。行于头阤。乃长老摩诃迦叶是也。(基字函第六卷)。
见鹅吞珠告恐杀 乍死不言诚护伊
法苑云。昔日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珠师门。时彼珠师为王穿大摩尼之珠。放珠入去。取食以施。有鹅见珠映比丘衣。而作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出来。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惊骇。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彼杀鹅取珠。不敢以告。珠师言。若不见还。终无相放。即加棒打。尔时比丘告诉无所。而说偈言。
假欲自拥护。会归于当灭。不如坚持戒。为他护身命。舍此危脆身。以取解脱命。我着粪扫衣。乞食以为业。住止于树下。以何因缘故。乃当作偷贼。汝宜善观察。
珠师责比丘言。何用多语。加以绞缚。耳眼口鼻。尽皆血出。是时彼鹅。来趣食血。珠师瞋忿。打鹅即死。比丘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向鹅说偈。
○我受诸苦恼。望使此鹅活。今我命未绝。鹅在我前死。
○珠师问比丘言。鹅汝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以偈再答。
○菩萨往昔时。舍身以救鸽。我亦作是意。舍身以代鹅。由汝杀鹅故。心愿不满足。
○比丘具说上因。珠师即剖鹅腹。既得珠已。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南无坚持戒。为鹅身受苦。不作毁缺行。此事实难有。忏悔既已竟。比丘还所住。
(府字函第三卷)。
遭贼剥掠系草头 守死不忍断物命
又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贼惧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之。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曰。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以草系之。彼畏伤故。终不能往。即以草缚。舍之而去。诸比丘等。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至夜。禽兽交横。不敢动转。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时彼国王。田猎见之。以偈问曰。身体极方壮。无病似有力。以何因缘故。草系不动摇。为咒所迷惑。为是苦行耶。为自厌患身。愿速说其意。
○比丘偈答。
守诸禁戒故。不敢挽顿绝。佛说诸草木。悉是鬼神村。我等不敢违。是以不能绝。我戒为良田。能生诸功德。生天之梯橙。名称之种子。得圣之桥津。诸利之首目。谁有智慧者。欲坏戒德瓶。
○王闻偈已。即为比丘解草系缚。复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释师子所说。宁舍己身命。护物不毁犯。如是显大法。牟尼解脱尊。坚持禁戒者。我今亦归命。
(府字函第一卷)。
至死坚心持佛制 溺流得板让腊高
又云。昔有比丘渡海。船坏。时一年少比丘。捉得片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年少比丘。即便思惟。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而说偈言。
○我今授佛戒。至死必坚持。为顺佛语故。奉板遗身命。若不为难事。终不获难果。我今没水死。虽死犹名胜。若舍佛所教。失于无上乐。
○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置于岸上。海神合掌。说偈报曰。
○汝是大胜人。能除众患难。我今当云何。而不加拥护。舍己所爱命。护持佛教戒。难为而能为。此最为希有。
(府字函第一卷)。
父授箕裘传杀业 儿临此境自甘终
智度论云。如一须阤洹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活业。而不肯杀。父母与刀。并羊一口。闭着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儿自思惟。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是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即便以刀自殒。父母开户。见羊犹活。儿命已绝。当自杀时。即生天上。是为不惜寿命。全护净戒。(德字函第三卷)。
一戒有亏禽所罚 一杀能持鱼不伤
百缘经云。贤劫中。波罗柰国。有一长者。受持五戒。犯一戒故。生鹦鹉中。余四完具。今值我出家得道。(漆字函第三卷)。
法苑云。舍卫国。有大长者。无子。祷祀神祗。感生一男。后因临河。儿偶堕水。遭鱼所吞。儿福力故。虽在鱼腹。犹复不死。于是下流有一富家。亦无继嗣。种种祈求。困不能得。此鱼偶遇其奴所捕。剖之得儿。举家欢喜。良由有祷。上天与之。父母闻往实状告之。愿以见还。时富家曰。屡祷天地报应一儿。君儿落水。有何干涉。纷纭不了。诣王求断。二家共养。各为娶妇。二处异居。此妇生子。即属此家。彼妇生儿。即属彼家。儿后长成。俱为娶妇。供给所须无有乏短。其儿白二父母。听其出家。字曰重姓。证阿罗汉。阿难白佛。重姓比丘。夙何善根鱼吞不死。世尊答言。毗婆尸佛会上说法。时有长者。受三自归。持不杀戒。复以一钱施佛。彼之长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供给。受不杀戒。鱼吞不死。受三自归。今值于我得阿罗汉。(书字函第二卷)。
王听谮言弓射后 后持佛戒箭归王
经律异相云。有优填王。正后师佛禀受归戒得须陀洹道。王因听谮。挽弓射后至于百箭。后见不惧。都不恚怒。一心念佛。愍心向王。比箭既至。绕后三匝。还住王前。箭箭皆尔。王大恐惧。严驾诣佛。以陈其过。白衣弟子。慈力尚尔。岂况如来乎。唯愿弘慈原赦我罪。(舍字函第九卷)。
深幸人伦善可作 反伤天乐戒难持
法苑云。目连尊者。以弟子病。上忉利天。问于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路侧立待。诸天直过。殊无顾者。唯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间。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着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呵责。耆婆答曰。我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于是目连。复诫帝释。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咨受正法。帝释欲解目连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来反覆三唤。然后方至。帝释白目连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妓乐。染欲情深。虽复命重。不能自割。故不肯来。况作天主。种种宫观。无数天女。百千妓乐。视东忘西。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以染乐缠缚。不得自在。虽知三涂苦报。无缘得戒。人中唯三天下得戒。北郁单越。以福报障。并愚痴故不得戒法。(书字函第四卷)。
戒不可得安可着 人既无犯亦无持
智度论云。戒。持戒。破戒。三事不可得。是名智慧。人有三种。下人破戒。中人着戒。上人不着戒。是菩萨思惟。若憎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譬如象浴已。还以土坌。是故不应生憎爱。复次一切法。皆属因缘。无自在者。诸善法皆因恶生。若因恶生。云何可着。恶是善因。云何可憎。如是思惟。直入诸法实相观。持戒。破戒。皆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不着。是名般若波罗蜜。
既无生死之可免 安有佛戒之可持
传灯云。药师问高沙弥。什么处去。云。江陵府受戒法。药云。受戒图个什么。师云。免生死。药云。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不。师云。与么则佛戒何用也。药咄云。这饶舌沙弥。犹挂唇齿在。师因契本心更不受戒。(缨字函第四卷)。
忍辱品
歌利无端挥尺剑 仙人修忍自忘瞋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