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十九
康熙五年以广西西隆州西林县改归内地停其编丁
十一年令浙江所属食盐钞银均摊入地丁徵收十七年令安徽等处屯丁一体编徵先是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及江苏等处归并卫所屯丁俱照州县例编审徵银今安徽等处及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归并卫所屯丁亦令照州县人丁例一体编徵
二十四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三百四十一万一千四百四十八口
直隶人丁三百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六十六奉天人丁二万六千二百二十七
江南江苏布政司人丁二百六十五万七千七百五十
安徽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一万四千四百三十一
山西布政司人丁一百六十四万九千六百六十六
山东布政司人丁二百十一万九百七十三河南布政司人丁一百四十三万二千三百七十六
陕西布政司人丁二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十四巩昌布政司人丁二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浙江布政司人丁二百七十五万一百七十五江西布政司人丁二百十二万六千四百有七湖北布政司人丁四十四万三千四十
湖南布政司人丁三十万三千八百一十二四川布政司人丁一万八千五百有九
福建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九万五千一百有二广东布政司人丁一百十一万九千四百
广西布政司人丁十七万九千四百五十四云南布政司人丁十五万八千五百五十七贵州布政司人丁一万三千六百九十七
二十五年以编审原限一年八个月限期过寛胥役任意作弊嗣後定限一年岁底造报州县将新增之丁隐匿不报者罪之
二十六年编审缺额人丁令该抚陆续招徕於下次查编补足
二十七年定入籍奉天例凡身隶奉天版籍文武中式即令於奉天所属州县居住如居住原籍并别省者该府尹察出送部禠革其入籍出仕之员解任後居住别省该抚查明题参仍令於奉天所属地方居住
二十八年免四川松建等处编审松建等卫所地处极边屯丁无几建叙二厅所辖山多土瘠旧例银米并徵人丁载在银米之内与云南等省卫所不同亦与四川各州县大异俱免其编审至三十六年以四川新设会理州原系番夷所管无版籍可稽照例免其编审四十年以四川东川府僻处极边免其编审【东川府後改隶云南省】
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後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如中式之後回原籍并往别省居住者永行禁止
三十三年以陕西西凤二府属被灾流移人民尚未全复停其编审
三十五年清查云南省兵丁之兄弟亲属余丁编入丁数输粮
三十六年以浙江匠班银派入地丁徵收浙江省匠班一项户籍虽存人丁巳絶其实徵银七千四百九十余两令均派於通省地丁下带办至三十九年湖北匠班银归入地丁四十一年山东匠班银归入地丁均照浙江之例
臣等谨按匠丁沿自故明历年已久止存户籍或派民户代完或有司自行赔补至是始议派入地丁嗣後丁随地派之例实肇於此
五十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一千三百二十四口
五十一年
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览各省督抚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报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徵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
增勿减永为定额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册题报朕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止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亦止一二人交纳钱粮诘以余丁何事咸云蒙皇上宏恩并无差徭共享安乐优游闲居而已此朕之访闻甚晰者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无遗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由此观之民之生齿实繁朕故欲知人丁之实数不在加徵钱粮也今国帑充裕屡岁蠲免辄至千万而国用所需并无不足之虞故将见徵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後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造册具报岂特有益於民亦一盛事也直省督抚及有司官编审人丁时不将所生实数开明具报者特恐加增钱粮是以隐匿不据实奏闻岂知朕并不为加赋止欲知其实数耳九卿议嗣後编审人丁据康熙五十年徵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五十二年
恩诏复申明之五十五年户部议以编审新增人丁补足旧缺额数除向系照地派丁外其按人派丁者如一户之内开除一丁新增一丁即以所增抵补所除倘开除二三丁本户抵补不足即以亲族之丁多者抵补又不足即以同甲同图之粮多者顶补如有余丁归入滋生册内
谕武官驻劄地方不许入民籍立产业其已立产业者令变卖回籍若身殁後有实不能迁移者该督抚查明具题
五十三年准甘肃无业贫民编入丁册免纳丁银五十五年令嗣後买卖地亩其丁银有从地起者随地徵丁倘有地卖而丁留与受一同治罪准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分摊徵收每地银一两均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
五十六年以续增人丁既不加赋将增丁之州县官停其议叙如州县将滋生人丁私行科派该督抚即行题参
六十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七百三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二口【内滋生人丁不加赋者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雍正元年令直隶所属丁银摊入地粮内徵收直隶巡抚李维钧言直隶地方丁银请随地起徵户部议如所请
上复令九卿詹事科道集议九卿等言应令该抚确查各州县田土因地制宜作何均摊之处分别定例俾无地穷民免纳丁银之苦有地穷民无加纳丁银之累
上曰丁随地起一事九卿不据理详议依违瞻顾皆由迎合上意起见即如本内有地穷民一语既称有地何谓穷民不与有米饿莩之语相似乎着仍照户部议行寻议定直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有
奇嗣是各省计人派丁者次第改随地亩矣福建丁银雍正二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五分二厘七毫至三钱一分二厘零不等屯地每两徵丁银八厘三毫至一钱四分四厘八毫零不等
山东丁银雍正三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一钱一分五厘其新垦地俟升科後遇五年编审之期合计新旧地粮按数摊减各就一县之地均算
河南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一两徵丁银一分一厘七毫零至二钱七厘零不等嗣後有报垦升科将丁银随年均派
浙江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田赋一两徵丁银一钱四厘五毫不等
陕西西安所属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银一钱五分三厘遇闰每两加徵四厘零
甘肃丁银雍正四年议河东地粮轻而丁多河西地粮重而丁少不能一例摊派令河东每银一两摊入丁银一钱五分九厘三毫零遇闰加徵一分五厘四毫零河西每银一两摊入丁银一分六毫零遇闰不加徵
四川丁银向系以粮载丁徵收惟威州等十一州县丁地分徵雍正四年议亦令以粮载丁每粮五升二合至一石九斗六合零不等算人丁一丁徵收
云南丁银雍正四年摊入地亩徵收其屯军丁银将隐匿田地清查渐次抵补
江苏安徽丁银雍正五年摊入地亩徵收其屯丁银亦摊入屯卫田内徵收每亩徵丁银一厘一毫至六分二厘九毫零不等其匠班银三千八百余两亦令摊入地粮内
江西丁银雍正五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五厘六毫屯地每两徵丁银二分九厘一毫零
湖南丁银雍正六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粮一石徵丁银一毫四丝至八钱六分一厘零不等广西丁银雍正六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三分六厘零不等
长芦利民等场竈丁银雍正六年摊入竈地徵收每亩徵银六厘至一分不等
湖北丁银雍正七年摊入地亩徵收每地赋银一两徵丁银一钱二分九厘六毫零惟江夏嘉鱼汉阳汉川孝感蕲水黄冈黄梅广济锺祥潜江沔阳天门荆门江陵石首监利松滋枣阳十九州县向有重丁银除抵减豁免外所摊入银数多寡不等山东永利 等场竈户丁银乾隆二年摊入竈地徵收每亩徵银一分四毫零
【臣】等谨按丁随地起之例广东四川诸省先已行之至雍正元年准抚臣之请行於畿辅而各省亦多效之惟奉天府以民人入籍增减无定仍旧分徵而山西省至乾隆十年始议参用摊徵分徵之法【详见後】盖因地制宜使有田之家所加无多而无业之户利益甚大洵法良而意美也
又令山西等省之乐户浙江之惰民俱除籍为良山西等省有乐户一项其先世因明建文末不附燕兵被害编为乐籍世世不得自拔为良民至是令各属禁革俾改业为良又浙江绍兴府之惰民与乐籍无异亦令削除其籍俾改业与编氓同列至五年以江南徽州府有伴当宁国府有世仆本地呼为细民其籍业与乐户惰民同甚有两姓丁户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究其仆役起自何时则茫然无考非实有上下之分
特谕开除为良民八年以苏州府之常熟昭文二县丐户
与浙江惰民无异准其削除丐籍
又令提镇以下官不许在见任地方置立产业即休致事故解退之後亦不许在彼处入籍居住二年总计直省人丁二千五百二十八万四千八百一十八口
顺天府人丁十五万八千一百三十三
直隶布政司人丁三百二十四万八千七百一十奉天人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
江南江苏布政司人丁二百六十七万三千二十有八
安徽布政司人丁一百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