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陰持入經卷上
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 可。可根立也。喜悅也。不同事別流也。家獲道五根。喜以殖德。與俗相背。終始別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為根義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 師云。夫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亂其目。名樂妓聲不能災其耳。眾香上甘魔王之尊。飛行皇帝之榮。六情不為迷。志如虛空。莫能動者謂之力。
有所益為力義 道曰降。德潤群生謂之益矣。
有膽為力義 魔兵億八千萬。不能動菩薩一毛。道力隆赫。魔王降伏。謂之膽。
能得依為力義 依依空四。淵不能沒。由依船度海。
是名為力義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一念覺意 師云。覺覺善惡也。惡念生即滅之。道念生即攝持。謂之念覺意矣。
二法分別觀覺意 法善惡法。觀寂諦觀分別真偽。擇取淨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擇法覺意。
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 愚者愛六邪。可之以為寶。上明十二神照其必為。轉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十[山/(支力)]法云。以直消邪。斯義如之也。
五猗覺意 智士常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四陰起即覺滅之。謂之猗覺意矣。
六定覺意 得止斷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別除守道淨究意。高德進心取道。雷震之嚮不能聞其耳。故曰定矣。
七護覺意 意危難護。其妙難制。若在欲慎將護之。使其出欲。在色在無色。護之亦然。故曰護覺意。
是名為七覺意有得道者八種道何等為八一直見 見三界非直。皆為幻化。唯道有常。進意取之。故曰直見也。
二直 非三尊淨。終而不也。
三直語 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 以無欲為治矣。
五直利 以道淨為利。
六直方便 諸佛以三十七品。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 意遠三界。直出十二門。不復邪傾。謂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為八道 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寶也。屯真經曰。心入泥洹從本。本寂而復寂。是則為寶。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諸苦。是則為寶。夫寶世事之謂。
八種道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 三十七品。總為八道。合為戒定慧。戒淨度欲界。定淨度色界。慧淨度無色界。於戒定慧有願想。謂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識。無出斯矣。
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誡令不啻教誡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誡 不啻多也。家由累劫持戒。積不虧。故令戒多也。修禪累久故令意。過四禪深入諸定。學於諸佛解慧無量。雖然。無以為足矣。當進其戒定慧至於得道。故曰不啻。
彼戒種比丘為拔瞋恚亦[卄/惡]本為散瞋恚結 散牽也。以恕己四等拔瞋恚毒。散諸怨解眾結。興慈悲喜護。普濟群生也。
為合恚瘡 恚毒興。而身命危。謂之瘡矣。恚滅瘡合矣。
為識苦痛為度欲界 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難。云家照之。厭身苦斷欲滅恚。度欲界也。
彼定種比丘為拔慳[卄/惡]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 定止也。獲六情所欲謂之樂。失之即[病-丙+(止/(止止))]。謂之痛。當以戒求道。而默存天樂。夫福禍之原。樂苦之門。寂照遠。知後必苦。拔六欲之慳。滅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樂。謂之度色矣。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卄/惡]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 不苦不樂。謂意未念善。又未在[卄/惡]。中間瞢瞢後受[病-丙+(止/(止止))]身。此身更苦。斯為痛矣。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樂空。心結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間。福盡入三[卄/惡]道更諸苦[病-丙+(止/(止止))]。斯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觀視三界。無針鼻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滅願。就淨無想入三活門。慧印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也。
比丘止為拔三[卄/惡]本散三[卄/惡]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 三[卄/惡]三毒也。四瘡者。一欲瘡。二見結瘡。三戒願瘡。四身結瘡。心為三毒因。受彼四瘡。其使難察故云使矣。三痛三界也。識神受[病-丙+(止/(止止))]因流無際。者當三毒積德莫休。趣至泥曰為限矣。明度經曰若內菩薩使入深法。當空無想無願無識無生滅。泥洹為限也。
何等為十二種 十二種因緣也。分為三部。上四事屬過去。中四事屬當來也。
從求如求等生 從從癡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謂識舍本淨。從未。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緣次第同時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從癡因緣令有 癡冥也。也謂群生識神沒在癡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禍。識神本癡。樂身苦。不知親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經曰。本從癡中來。今為人復癡。斯之謂矣。
從令有識 識知也。魂靈受身。即知好惡。而有憎愛之心也。
從識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識名也。地水火風可見。謂之色矣。
從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陰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從六入令有致 六情備。即致色聲香味細滑眾念。了本曰。更樂眼更色心樂之。謂之更樂矣。
從致令有痛痒從痛痒令有愛 老至身病。命終毒痛。癡心戀愛。言之哽噎。謂之愛也。
從愛令有受 以愛之故。五陰盛猛。受後生栽。其為無量。
從受令後有 由受盛陰。令有後身。殃禍輪轉。纏綿不絕。
從有令有生 已有盛陰。識神因親。受身更生。
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病-丙+(止/(止止))]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 四大萎枯曰老。命盡神遷曰死。內熱心痛曰憂。存之噓唏曰悲。荷負重禍曰苦。若斯眾事心所不可。不樂而自來求離。而不勉。心滿內結曰[病-丙+(止/(止止))]。識為種生十二因緣。令苦備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說習之久矣。生死以苦習為本。道以盡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乎。
癡已盡便盡已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痒盡已痛痒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病-丙+(止/(止止))]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 十二因緣盡。即泥洹矣。
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 諦諦有苦習重禍。已為之困而不知。止欲盡[病-丙+(止/(止止))]。觀淨得道安康無患。而已不受謂之癡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為癡 道正而群生心邪。與佛教違。謂之不應矣。
彼癡因緣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是名為 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 六識所興輒種身像。故曰六身識也。
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識是為名 不無也。謂痛想識無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 身強者地也。軟濕水也。溫煖火也。氣息風也。斯四大可見。謂之色。識神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彼痛因緣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 謂處欲界。受欲身也。
二見結受 色天見色。心結受生死栽。不以身加。
三戒願受 家。戒當以求道。而樂天福願升天。庶彼延壽。謂之願受。
四身結受 結心作慕為身。為身由結。得指解結。由愚者以不淨為淨。致受入欲淵。以苦為樂。致受入有淵以非常為常。致受入見淵。以非身為身。致受入不明淵。四受四淵二義同歸矣。
是名為四受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 三有有三界生死身。
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 上謂上所說三部。已有三部。識神輪轉受生。蓋無寧矣。
己有如有 己有已有上三部邪識神。因之作。如所種有有身像。故曰如有也。
生聚 癡舍聚五陰六入諸事。共依四大生。即有五道生死。
已住墮致分別根 往往至三部所。墮墮三部。致致六情。分分別諸根。
已入得有 六情根具者。色則入眼。五情俱然。得者。六邪得六情也。六情不得見。故曰得也。有有生老病死三界。諸患眾苦備矣。
是名為生死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 人人群生也。所在所居。所往謂識神所往地不同也。壞敗也。過去也。所往受身無不壞敗。命無不過去。偈曰。非空非海中。亦非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死不受苦。斯義如之。
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 是是群生也。命息也根六根也。群生死時息絕身冷。六情根都閉。於是魂靈從去曰死也。
是為死上本為老後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 偈曰。適生便病。次當老死斯義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