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四篇得回生
卢弁到了湖城,看到伯父正在礼忏,虔诚地讽诵佛经,伯母迎面而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神情激动的说:「今日要是没有遇见你的话,恐怕我这血肉之躯已被磨成肉糜,能够得到重生,都是佛力护佑,你的功劳最大。」遂再三地向他致谢。
卢弁的伯母蒙他诵经搭救,逃过了一场大劫难,不仅痛改前非,更因深感经力不可思议,全家从此虔奉佛法,持诵金刚经不辍。
先辈有云:「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欣喜心;见人有失意事,更当生怜悯心。」若有一念嫉妒,则见人有得,如己有失;见人有失,如己有得。嫉妒之心宛如一把利刃,譬如见到别人有什么胜过自己的,例如钱财多、地位高,或名誉、学问‥‥‥等等,内心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了嫉妒,且如刀割自己的身体般的难受,嫉妒心之可怕,由此可知。
三十四借经读诵,罪业可免
陈昭,唐朝汉州孔目(官名)。有一天梦见一个人到他的床前说:「赵判官叫你去。」陈昭就跟著他进入冥府。
到了冥府,赵判官说:「你知道过错吗?窦悬他杀牛,你拿了一个牛头,依功过表格来看,此事应记过一百,而你占五十。」
赵判官又问他说:「你有什么功德?」
陈昭回答说:「曾经向表兄借金刚经持诵。」
赵判官命他合掌祈请,看到一本用黄色布巾包住的经,从天空下降,落在陈昭的面前,他捡起来一看,果然是向表兄借的那本金刚经。
赵判官说:「这样可以免了。」于是就放他还阳。
三十五功德最为第一
赵文昌,隋朝开皇十一年,出任太府寺丞。有一天暴死,经过三天又苏醒过来,说出入冥的经过。
他到了冥府,冥王问他:「你一生曾经做过什么福业?」
文昌回答说:「我因家贫,没有做什么功德,只是专心持诵金刚经而已。」
冥王闻言合掌,非常恭敬地说:「善哉!善哉!受持金刚经的功德甚大,不可思议。」
冥王回顾冥吏,说:「你仔细的查一查,怎么可以错捉好人?」冥吏查阅了文簿,回禀冥王说:「确实是捉错了,文昌还有二十余年的寿命。」
冥王复查属实后,告诉文昌说:「你随著冥吏去取一本金刚经来。」
文昌跟随冥吏往西南方大约走了五六里,来到冥府存放经典的地方,数十间房屋都非常宏伟华丽,陈列著各种佛经,庄严万分。文昌闭目合掌,信手抽出一卷佛经,大小恰如以前读的一般,封套上写有「功德最为第一」,打开一看,原来就是金刚经。
文昌回到殿上,冥王命令属下拿著刚才携回的金刚经,由一人在西边捧经,又派人备妥七宝铺设的床席,叫文昌坐在上面诵经,一字不遗,才令放还。
冥王派属下带著文昌从南门出去,看到周武帝被关在门旁的房子里,颈上带著三重钳锁,他对文昌说:「我毁灭佛法的罪业极为深重,请你转告隋皇帝,请他为我作些功德,才能超离地狱。」
出了南门,看到一个大的粪坑,坑中有一个人伸出头来,文昌询问他是谁?原来是秦将白起。(白起乃秦国大将,破赵时,坑埋没了赵国的降兵四十万,造下无边杀业,遂堕粪尿地狱。)
文昌还阳后,入奏隋帝,隋帝乃下令替周武帝转读金刚经,设大供三天,并将此事录入隋史。
三十六舌受犁耕未受伤
高纸,唐朝人,是隋朝仆射(官名)高颖的孙子。龙朔二年时,有一天,高纸骑著马出长安顺义门,忽然遇到两个骑马的人向他说:「王在叫你。」高纸不肯去,但不知道他们是鬼使,于是鞭打马匹,要想逃走,却被那两个人拦住不放。
高纸有个哥哥在化度寺出家为僧,高纸想进入寺内,鬼使挡住寺门不肯让他进去,高纸举手殴打鬼使一拳,鬼使大怒,将他拖落马下,他便昏绝不省人事。
寺僧发现,将他抬入寺内,到了次日早上,他才苏醒过来,说出入冥的经过。
起初跟著两位鬼使去见冥王,冥王说:「你的时候还未到,只因曾经毁谤佛法,故将你拘摄来此,让你活受其罪。」冥王命令左右拔高纸的舌头,用犁去耕,但是屡次都未受伤。冥王询问冥吏,高纸究竟曾修甚么福德?
冥吏回答道:「他曾经念诵金刚经。」冥王称善,遂令放还。高纸从此一心持诵金刚经,终生不辍。
三十七三卷经敌不过一篇奏疏
宋朝时,有一位冯察院,每天持诵金刚经三卷。二十八岁的那一年,曾经为国事递上一篇奏疏。当天夜里四更,他被鬼吏追入冥府,阎摩天子深责他说:「你素来持诵金刚经,本可活至七十九岁,官至枢府,只因此篇奏疏,有损于黎民百姓,依律应当削除你的福禄,除去你的寿算。」
冯某大为惊恐,后悔自己的作为,马上俯伏禀告说:「我的阳寿既然未尽,乞赐再生,誓当终身持经,力行阴骘。」
天子诫谕他说:「念你诚心悔过,姑且放你返阳。你要记住!凡是握有权柄的人,可以用一本记事簿,把日间所作所为,一一予以记载。倘若有损于民,必不敢书写,也因而不敢去作,这是最好的延年之术。才举一善念,惠民恤物,则阴德与日俱增,必增禄寿,并荫及子孙。倘若稍存刻薄剥削之心,则阴德骤损,马上就会受到严谴。因果报应,昭然不爽。」
冯某既得返阳,从此戒慎恐惧,力行方便,利国惠民,广积阴德,后来果然拜相。
他活到九十八岁,有一天生病卧床,他的第九子,年仅十一岁,在前厅看到无数牛头马面,大为惊骇,就问他们何处而来?鬼吏说:「我们特来迎接阎摩天子。」
儿子将所见禀告父亲,冯某笑著说:「生为上柱国,死作阎摩王,这是我应得的去处。」
冯公生为宰相,死作阎摩王,固是正报,然亦非上果。冯察院每天持诵三卷金刚经,尚且敌不过他有损于民的一篇奏疏,因果真是可畏!
三十八冥府见闻
姚待,唐朝梓州郪县人,时常持诵金刚经。长安四年,他的母亲去世,遂发愿为亡母书写四部佛经:法华及维摩各一部、药师经十部、金刚经百卷。写完诸经,又写十四卷般若经。
有一天午时左右,突然有一只鹿走进姚家的大门,在摆放经卷的书案前,伸出舌头舐书案,舐后伏在桌下。姚家饲养有五六只狗并没有吠叫,姚待蹲下去将鹿抱起来,鹿一点儿也不害怕。姚待为它念了三归依以后,鹿忽然跪下,久久不肯离去。
到了先天年间,诸经写毕,勘订完妥即将放入经函。这时,有位屠儿名叫李回奴,不知何故,突然来到姚家,站在书案前,微笑地指著佛经,合掌而立,似乎是要请经的样子。
李回奴的面貌凶恶,平日耽嗜饮酒,两眼红赤,双耳俱聋。姚待见状,知道此人与般若有缘,遂取了一卷金刚经施送给他,李回奴接获经卷之后,含笑而去。从此,姚待再也没见到他。
开元四年,玄宗观有位道士名叫朱法印,研习老庄之学极有心得,前往眉州讲学,经过数年始还。姚待与乡中学究二十多人前去问候,一位王姓官员命人杀羊煮熟来招待大家,姚待忍不住嘴馋,随口吃了四五块。
姚待返家后的第二天,忽然觉得头痛,全身的关节仿佛刀割一般,痛苦万分。到了黄昏,病情转剧。突然门外面传来呼叫他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走了出去,原来是一位黄衣人,黄衣人告诉姚待说:「冥王叫你前去。」姚待虽不愿意,但也只好跟随黄衣人而去。
黄衣使者引他入见冥王,冥王问他:「你生前曾作什么善业?」
姚待回答说:「持诵金刚经。」
冥王闻言面带微笑地说:「善哉!」这时,站立在旁的鬼吏说:「你为何在朱道士的房间吃肉?」姚待不敢隐瞒,据实回答说:「吃了四五块。」
冥王回顾鬼吏,鬼吏高声说:「他吃了四两八铢。」
姚待听到鬼吏向冥王轻声说:「姚待吃肉不是他的本意,可以放他回去,宰羊之事,俟王某追来之后再行结案。」
这时,姚待看到身后有狱卒押著一个人,颈上架著枷锁,加了四道钉鍱,回头仔细一看,原来是屠儿李回奴。
冥王问姚待说:「此人读诵金刚经,是否属实?」
姚待说:「是的,李回奴向我请了一卷金刚经。」等姚待再回头要看李回奴时,只见地上有一副枷锁,屠儿已经不见了。
冥王说:「李回奴已经往生善道,你也可以返回阳间了。」
姚待走出大厅,看到厅门两边有数千人,有的身上带枷锁,也有被绳子将手反绑的。姚待看到亲家翁张楷亦在其中,虽然带著小枷锁,但未加钉鍱。张楷向姚待叩头求救道:「请你转告我的家中,叫他们为我写经,修诸功德。」张楷似乎想再说下去,但被在旁的使吏制止。
姚待续向前行,看到一位村人,名叫张贤,张贤告诉他说:「赶快走!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姚待知道此人抱病连年,水浆不能入口,原来是魂魄系于冥司,才会得此重病,久治不愈。
姚待走没多远,遇到鬼吏送他返阳。姚待醒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一天。他到亲家张楷的家中,得知张楷已经去世,遂说出冥府所见,并将张楷交代的话转达。
他又来到张贤的家中,看到张贤仍然卧病在床,姚待又将冥府所见告诉张贤的儿子,他们立刻写经,不到五天,张贤的病就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