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青太彪悍,京院荣少他超爱

第11章 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1章 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黄学红看着唐珍珍跑了,不甘心地嘟嘟哝哝:“宁媛泼我一身臭水……”

“李书记,那……我先带着学红去洗澡!”覃晓霞对李延干笑了下,硬拖着一身滂臭的黄学红跑了。

事主儿们都不在场了,李延看了眼其他看热闹的知青和村民:“都散了吧。”

大队领导一发话,大家伙面面相觑,一边低声议论着这事儿,一边都散了。

李延看着荣昭南,脸色冷硬地道:“好好对待宁知青,不许欺负压迫妇女,好好学习领袖思想,大队随时会检查你的思想改造情况!”

荣昭南垂下冰冷幽深的眸子,轻哂:“是……”

这年轻的副书记话里的重点应该是——好好对待宁知青,不然就是思想改造不到位?

小特务还挺有魅力和手段,迷惑人厉害。

李延看向宁媛,表情缓和了不少:“宁知青,白姨下午从公社过来了,应该是给你送生活费来的,她在生产队办公室里等你。”

白姨是宁媛的大姨,就嫁在隔壁乡,但和她都归一个公社管,也是白姨撮合的他和宁媛。

宁媛一听到自己大姨的名字,背后一僵,心烦意乱地点头:“好。”

李延点点头,领着宁媛准备离开,只当荣昭南完全不存在。

荣昭南看着他们和几个红袖章一起走远。

宁媛的大姨?

他冷冷地推了下自己的旧黑框眼镜,悄无声息地跟了上去。

这是一个摸清自己所谓的‘妻子’底细的机会,不是么?

……

宁媛跟着李延两个人一路默不作声地走着。

李延想问她,为什么明明相处了好些天,约好再见面就处对象,现在却又变卦了。

却又觉得说什么都已经没有意义,何况这里还有其他人。

宁媛没心思搭理李延,她知道,她大姨肯定听到她嫁人了才马上过来的。

她那个妈对她如果只是冷漠,大姨对她态度就是严厉,规矩要求严苛。

小时候家里没人有时间照顾她,一到寒暑假,就把她扔到大姨家当劳力。

她负责听从大姨指挥做家务,但哪怕洗碗水滴几滴在洗手台上没擦,或者说话大声一点。

就得被厉声训斥——没规矩,写检讨,没饭吃,拧着脸挨打。

她那个妈却觉得这是在教她规矩,甚至想把她过继给没有女儿的大姨,是她现在的父亲看她哭的厉害,才没同意了。

这次下乡分到这个村,她妈还说运气好,有亲人有个照应,硬把给她的生活费都给了大姨。

自己要想拿每个月两块五毛钱的生活费,就必须要去大姨那当劳力。

然后,继续动辄挨罚。

所以前生她一直都害怕这个自诩她第二个妈的大姨,几乎算是她童年阴影一样的存在。

除非实在没办法必须去拿生活费,否则她宁愿一直呆在知青点,也不愿意去大姨压抑的家。

上辈子,大姨曾经唯一让她觉得感激的事,就是给她介绍了李延当对象。

后来才知道,他们处了对象后,大姨的两儿子——她的大表哥调到了公社工作。

她和李延领证后,小表哥顺利拿到了乡里的参军名额。

这都是大姨逼着李延办的。

而李延从此就开始烦她了,觉得这对他影响很不好,他个性正直,很少为家里人谋私利。

以至于后来,他坚决不同意帮她从三班倒、一天站十个小时的绢纺厂调动出来。

哪怕她因为太劳累,流产了好几次,他都觉得那也是为了光荣的劳动——应该的。

他不欠她和她家什么。

宁媛面无表情地扯了扯唇角。

这辈子她突然嫁人,彻底坏了说一不二的大姨的盘算,大姨会怎么样?

她的心里,有一种隐秘的、解气的快感。

甚至,很想看见大姨脸上气急败坏的表情。

荣昭南悄无声息在树木的暗影里,看着宁媛的表情,他若有所思。

星月相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