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二编
[2] 阿输迦罗摩 asokārāma。
(94)阿育王建阿输迦罗摩大寺及八万四千塔寺
一日,阿育王来到兴建阿输迦罗摩大寺之地进行大施舍,僧伽罗汉有60000之众,国王站在众僧之间,向他们供献四物 注 ,然后问道:“众师父,佛陀在世时诵讲的佛法共有多少?”众僧伽答道:“有九分教 注 ,八万四千法藏 注 。”阿育王虔敬佛法,拟为每一部经兴建一座塔寺敬奉,于是便在当日献出九亿六千万财物,令大臣们在每一城镇中兴建一座塔寺。84000座城镇,兴建84000座塔寺。国王在阿输迦罗摩一地筹划兴建阿输迦罗摩大寺事宜。阿育王向众僧伽探询:“众位师父,本王拟建84000座塔寺,何处可得佛陀舍利圣骨?”众僧伽答道:“尊敬的大王,僧等曾听说舍利圣骨珍藏于世,但并不知确切藏于何处。”
[1] 四物指:斋食、僧衣、精舍、药物。
[2] 九分教,又作九部经。即佛陀说法依其内容与表现形式可分九类。按南传佛教说法即:契经(修多罗)、重诵(袛夜)、授记(和伽罗那)、讽诵(伽陀)、自说(优陀那)、本事(伊帝目多伽)、本生(阇陀伽)、方广(毗佛略)、未曾有(阿浮陀达磨)。北传佛教还有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之说。
[3] 法藏(法蕴) dhammakhandhā谓佛陀教法蕴含之多义,即律藏含21000,经藏含21000,论藏含42000,共84000。
(95) 阿阇世王珍藏舍利圣骨
现在讲阿阇世王珍藏舍利圣骨之事。各国国王将香姓婆罗门分发的舍利带回各自的都城,建造同样的佛塔。摩诃迦叶长老预见到佛陀舍利将有被外道破坏的危险,便对阿阇世王说:“尊敬的大王,应建造一珍藏佛陀舍利的地方。”国王应诺道:“长老,朕将造一珍藏佛陀舍利的地方。但是,怎么去迎请各国国王带走的佛陀舍利呢?”“尊敬的大王,舍利由贫僧去迎请。”阿阇世王说:“您就去迎请吧!朕将造好珍藏舍利之处”摩诃迦叶长老思忖,罗摩村的佛陀舍利有龙众保护没有危险,以后将藏于锡兰岛大寺塔内,该罗摩村的舍利不需迎请。其他七国国王供奉的舍利都要迎请。迎请后摩诃迦叶长老立于华氏城东南角立誓道:“愿此地的石板消失,土层易于挖开,地下不要出水。”阿阇世王命人在该处挖土,用挖出的土制成砖,建一座能容纳80位佛门弟子的塔寺。人们前来询问:“大王,您要在这里建什么?”回答说:“要建一座佛门弟子的塔寺。”但没有让任何人知道这里将珍藏舍利。挖到80肘尺深后,底铺铁板,上建一能容纳几座佛塔大小的红铜制地宫。舍利圣骨被分别置于八个双层金檀香木函中,再将木函放进金檀香木龛,其外依次是红檀香函、红檀香龛、象牙函、象牙龛、百宝函、百宝龛、黄金函、黄金龛、白银函、白银龛、宝石函、宝石龛、红宝石函、红宝石龛、红斑宝石函、红斑宝石龛、琉璃函,最后安放进八座琉璃塔中。上述琉璃塔与锡兰岛上浮屠宝塔大小相似。琉璃塔上建一座百宝寺;百宝寺上建一座黄金寺;黄金寺上建一座白银寺;白银寺上建一座红铜寺。红铜寺内到处撒满百宝沙粒,长着成千上百种的陆地和水中生长的花朵,用纯金制成五百五十本生中的人物、80尊大长老、净饭王、摩诃摩耶夫人和与释迦牟尼同世的七种人和物 注 。周围放着500盆金莲花、500盆银莲花,插着500面金幡、500面银幡,点着500盏金油灯、500盏银油灯。灯中用白布作灯芯,添满芬芳的香油。
是时,摩诃迦叶长老立誓道:“愿花朵不凋,芳香不散,灯火不熄!”在金贝叶上写着“来日,毗耶陀萨 注 王子将即位,称为阿育王。阿育王将使这舍利圣骨分散各地。”阿阇世王用自己身上的饰物奉献给舍利,然后从里面开始关闭层层大门,最后将红铜寺的大门关闭,上锁。放上一巨大红宝石块。写上:“后世贫困的国王将用此红宝石供奉舍利圣骨”字样。天帝释派毗首羯磨 注 仙人来保护阿阇世王珍藏的舍利圣骨。毗首羯磨仙人在珍藏舍利圣骨之地制作了若干手持短剑的木头人,装上如疾风般快速转动的机关,用一大铁钉控制的许多形象可怖相互争斗的野兽机关后,返回天国。阿阇世王又在四周垒起石头,盖上石板,填平砂土,再在上面造一石塔。由于这样妥善安全的安排,人们就不知道珍藏舍利圣骨之处了。
[1] 七种人和物是指:阿难陀、菩提树、迦奴陀夷大臣、耶输陀罗、啬拏大臣、四个金罐、一匹白马。
[2] 毗耶陀萨 piyadāsa。
[3] 毗首羯磨 visakru。
(96) 阿育王挖取迎请舍利圣骨
阿育王在王舍城挖开佛塔,但未能找到舍利圣骨,便按原样将佛塔处修复。又带着男罗汉、女罗汉、男持戒者、女持戒者等四众 注 来到吠舍里城,但仍未找到。随后又到迦毗罗卫城,还是没有。于是又来到罗摩村,因有龙众守卫,未能挖开佛塔,落在塔上的锄头皆断成数段。这样,在罗摩村未得到舍利圣骨,接着到阿拉迦波城、毗塌堤波城、巴伐城、拘尸那罗城,挖开所有佛塔,都未能得到舍利圣骨。将各地佛塔按原样修复后返回王舍城。召集四众问道:“有人听到过舍利圣骨藏在什么地方吗?”四众中一位120岁高龄的大长老说:我不清楚舍利圣骨藏在何处,但在我七岁的时候,我的祖父————一位长老叫我提着花篮到一丛林深处向一座石塔献花叩拜,说:“这个地方是应该记住的一个地方!”我仅知道这些。阿育王说:此地定是珍藏舍利圣骨之地。命人砍伐丛林,清除石塔、泥土,见到了三合土。挖开三合土、石板进入寺的院内,看到手持七宝短剑转动着的木头人。
阿育王遂将神婆们请来,叫他们祭拜祈祷,但毫无结果。于是,便亲自膜拜祝祷道:“弟子决定兴建84000塔寺,珍藏供奉佛陀舍利圣骨,望神仙们切莫危害我等。”天帝释见此情景,便叫来毗首羯磨仙人对他说:“毗首羯磨仙人,阿育王为迎请佛陀舍利圣骨,已进入寺内,朕命你去排除木头人障碍。”毗首羯磨仙人立即化成一位头盘五个发髻的少年,背着弓箭来到国王面前说:“尊敬的大王,让我把木头人除掉吧!”国王说:“亲爱的孩子,把它除掉吧!”毗首羯磨仙人取出弓箭对准机关接合处射去,木头人等立即全部垮了下来。
阿育王开锁打开大门。看到该处的巨大红宝石块。上面有:“后世贫困的国王将用此红宝石供奉舍利圣骨”字样。心情不快,说我这样的国王难道能称作贫困的国王吗?打开内门进入寺内。塔寺内118年 注 前点燃的油灯,仍然灯火通明。莲花等也像刚刚献上的一样,地上的花朵也像刚撒上的一般,香料也似才磨研出的那样芬芳。阿育王拿起金贝叶读道:“来日,毗耶陀萨王子将即位,称为阿育王。阿育王将使这舍利圣骨分散各地。”读毕拍手惊叹道:“你们看,摩诃迦叶长老竟能知道朕呢!”阿育王将塔寺内的舍利圣骨留下一些以供参拜,其余全部取走。然后关闭塔寺大门,将一切恢复原样,并在上面建造石塔。阿育王在84000座寺中造84000座佛塔,来珍藏佛陀舍利圣骨。众僧伽协助神通广大的因陀拘陀长老建成84000座寺庙和佛塔。
[1] 四众,佛教名词,也称之为僧伽四众。有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也有说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者。
[2] 与本书此处 同,此处原文也误印为218年前,现更正之。
(97) 八万四千寺塔之建成
因陀拘陀长老利用自己的广大神通,顺利地完成了一切兴建工作,整整用了三年时间。84000座城镇完成寺庙建造工程的奏本是在同一天到达王都的。大臣们奏告国王:“大王,84000座塔寺都建好了。”根据《精义释注疏》记载,84000座寺庙始建于月食之日,完成于三年后月食之日,所以奏本也在同一天到达王都。
《缅甸大史》载,全部寺庙与佛塔均在六个月内完成。此说与《波罗市伽经释》不符。
关于阿阇世王珍藏佛陀舍利圣骨与阿育王迎取舍利事,《缅甸大史》记载:阿阇世王将佛陀舍利珍藏在红宝石函内,再放入黄金函、白银函内,再将其藏入黄金制成的乾蒂迦神马的肚子里,神马放在十五层彩楼中,彩楼建在深挖的地下,周围建造七道高墙。摩诃迦叶长老点燃四支金油灯盏供奉。每两道高墙之间都安装了一些罗马人制造的机器人,手持短剑不停地转动守护着佛陀舍利。阿育王迎取舍利时,用1000元钱请罗马人的子孙来拆除这些机器人 。以上是根据《世名经》转述的。《缅甸大史》所依据的《世名经》 注 并非结集之经典。因此我们不采取此说,而另写新史,以使学者们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此书所述内容出自《大品经释》、《波罗市迦经释》、《精义释注疏》、《大史》、《大史注疏》等。
[1] 《世名经》 lokapañatti。
(98) 阿育王庆贺塔寺建成 命子女为僧本人继承佛教大业
塔寺建成后,阿育王命人鸣锣通告全国:“七日后举行向寺庙供奉的仪式,所有民众皆要持行八戒,礼拜敬佛。”七日后,在数十万全副武装的四军将士簇拥下,华氏城比神国中天帝释所在的忉利天还要气派壮观。人们按顺时针方向环绕着张灯结彩的华氏城而行,然后来到阿输迦罗摩大寺。阿育王处在僧伽罗汉们的中间。此时,前来的比丘有8亿之众,比丘尼有960万。在全部僧尼中有罗汉10万人。众罗汉思忖:倘若大王见到自己所做的全部善业,定将更加虔敬佛法。于是,众罗汉施展显世神通。此神通即:将凡世变成虚空之妙法。
此时,阿育王正站立在阿输迦罗摩大寺上,向四方远眺,看到大洋中的整个南赡部洲。也看到了正在举行供奉仪式有着壮观佛塔的84000座寺庙。阿育王看到如此壮丽吉祥的场面心中无限欣喜。心想,除我之外谁能有我如此愉悦的心情?国王问众罗汉:“师父们,人、神、梵天众生信奉的具有十力十智 注 的阿轸帝也 注 佛祖的大业里,有谁做过如此盛大的施舍?有谁的施舍能有此高尚?”众罗汉认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神通广大,便请他解答国王的问话。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尊敬的大王,佛陀在世时,布施四物的施主,从未有人像大王这样,您的布施是高尚的。”
国王听罢长老的话,非常高兴,心想,没有像我如此慷慨的施主,我的施舍很高尚。我施舍之物赞助了佛教大业。我这样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想到此问长老:“师父,弟子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听到国王的问话,想到摩哂陀王子将成为罗汉,摩哂陀王子出家,佛法将极大地得到弘扬。于是说:“尊敬的大王,仅凭布施物品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只能称为斋物施主。即使布施之物从地面堆积至梵界,也称不上佛教大业的继承者。”王又问:“师父,施舍斋物成不了继承者的话,做什么样的善举才能继承佛教大业呢?”长老说:“尊敬的大王,让自己的骨肉子女削发为僧者才能称之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听到这样说国王想:我搞这样的大施舍还是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心中很想成为继承者。左顾右盼,正好看到身边的摩哂陀王子。
本来御弟帝须王储出家为僧,拟立摩哂陀王子为王储。虽然如此,但出家为僧比当王储更高贵。想到此处,王便问摩哂陀王子:“朕的爱子,你愿意出家为僧吗?”摩哂陀王子自从帝须王储出家之日起就向往着去当僧伽,所以听到父王此言非常高兴,答道:“父王,孩儿愿意,请父王送孩儿出家,以便父王您能继承佛教大业。”此时,僧伽密达公主也在身旁。大王看到公主问道:“朕的爱女,你也愿意出家为尼吗?”僧伽密达公主说:“孩儿愿意。”国王听到王子和公主的话,心中无限欢喜,便对长老说道:“师父,弟子把儿子、女儿都送去当僧尼。让我做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吧!”罗汉僧伽们答应了国王的请求。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亲自当禅师,摩诃提婆长老为摩哂陀王子剃度为沙弥,因为王子已满20岁,由末阐提长老当业师,让王子受具足戒。摩哂陀王子在戒坛外修四无碍辩道,成为罗汉。僧伽密达公主的师父们有:领其三皈依的阿郁巴梨长老尼、禅师达摩巴梨长老尼。公主时年18岁。师父在戒坛外传授其持守包括戒杀生等的六法戒 注 。(即:持守式叉摩那戒 注 )
即使沙弥尼已60岁,也需持守不杀等戒条两年整。据《律藏》载,两年间不堪忍此戒法之沙弥尼不得受具足戒,故称之为持守式叉摩那戒。
《缅甸大史》说:因僧伽密达公主年仅18岁,所以未受具足戒,剃度为沙弥尼。此说与《律藏》记载不符。
摩哂陀王子及其妹僧伽密达公主出家之时,父王灌顶6年,时为佛历224年(公元前320年)。摩哂陀长老从受具足戒之日起,便在师父处修习经、律、论三藏佛法,时仅三年,便学完所有上座部经典,包括两次佛经结集的三藏经及经释。摩哂陀是师父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1000名门徒中最长的一位。此时,阿育王已灌顶九年。
[1] 十力,佛教用语。即:佛具有的十种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2] 阿轸帝也 acinteyya,意为:不可思议的。
[3] 六法戒,又称之为式叉摩那戒,初为比丘尼者受此戒。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4] 式叉摩那戒 sikkhamāna。
(99) 贡达子帝须长老 注 与苏密达长老 注
阿育王灌顶8年之际,贡达子帝须长老胃痛,其弟苏密达长老化缘求赐奶油为兄医病,但一无所获。结果贡达子帝须长老大痛,在空中盘膝而坐,圆寂归天。
贡达子帝须长老兄弟二人情况如下:昔日,华氏城有一猎户,在山林里与紧那罗女 注 同居生下二子,大哥名帝须,小弟名苏密达。阿育王收养了兄弟二人。长大成人后,出家拜摩诃伐鲁那长老为师,当了和尚。后来兄弟二人均具备六神通 注 ,成了罗汉。
另有学者传说,有一位伽他伐哈那王族世系的公主名叫贡达,乘坐机器妙翅鸟在天空玩耍,一猎户娶其为妻,生下二子,大哥以母亲之名命名,叫贡达子。
当时大哥贡达子帝须长老受胃痛折磨,小弟问道:“此病如何治得?”大哥说:“有口奶油便可。但小弟切莫到王宫去求药,也莫过午后去化缘,就在化斋时去讨吧!”小弟遵照大哥之嘱去做,但未能讨到一点儿奶油。大哥胃痛加剧,即使有百缸奶油也治不好了。大哥胃痛不止终于死去。
《大史》载:大哥之死乃因被蝎子所蛰,得不到一点儿奶油止痛所致。
[1] 贡达子帝须长老 kontaputta mathera。
[2] 苏密达长老 sumitta mathere。
[3] 紧那罗女kinnarā,人面鸟身的一种神鸟。
[4] 佛教名词,又称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盏通。
(100)阿育王每日施舍五十万钱财并建四池储放奶油等
阿育王得悉贡达子帝须长老圆寂的消息后,连忙前往拜祭长老的舍利。心中思忖:“在我这样君王的国中,长老竟因得不到一口奶油而圆寂。”于是决定在四面城门处,各造一池;四池分别放满奶油、蜂蜜、糖浆和糖膏。国王布施此四物供民众药用。是时,阿育王每日可从华氏城的四个城门得到40万钱财,从断案中收得10万钱财,共50万钱财。这尚且不包括全国的赋税。国王每日布施50万钱财,其中10万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作为向佛陀敬献鲜花的费用;10万献给三藏经,即作为管理三藏经之学僧们购置四物费用;10万献给普通僧众;10万为购买四门的四池所储药用物品的费用。阿育王用如此巨大的钱财供奉佛教。
国王为何单独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呢?因为尼乔陀长老一日需换三次袈裟,因此每日清晨需将袈裟三衣 注 并五百箩香料五百箩鲜花用大象驮送给尼乔陀长老。每天白日、夜晚再各送一次。尼乔陀长老再将袈裟包好分给从别处来挂单的僧伽们。当时南赡部洲的僧伽罗汉大多穿的是尼乔陀长老分送的袈裟。所以,国王每日布施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
[1] 三衣即:内衣、上着衣、复衣。
(101)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排除佛教大业祸患弘扬佛法
是时,外道得到的供奉日益减少,甚至不能温饱。十分渴望得到敬奉和布施,纷纷为僧,将自己的外道主张说成:“这就是经、律、论三藏。”剃度不成,就把头发刮光,穿上袈裟,混入持戒的行列。然而僧伽们非常忌讳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当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思忖:现今争论已开始,且会日趋扩大。自己处在僧众之中,定难平息这些纷争。于是便将僧团交给摩哂陀长老,自己上阿霍冈葛山去了。虽然在佛教僧伽罗汉们的正确对待钱物、全面持守戒规的抵制之下,众外道仍不能遵循符合经、律、论之戒规,给佛教造成许多灾祸和麻烦。外道们有的祭火;有的四面堆火,自己在中间晒太阳;有的从日出到日落,终日目视日光;有的则极力破坏经、律、论三藏。僧伽们不愿与外道一同持戒,因此,阿输迦罗摩寺整整七年香烛断绝无人持戒。
阿育王得知此事,便派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令僧伽们持守斋戒。大臣不敢再问国王如何调解,就去请教另一位大臣:“大王派我去调解佛教纷争,叫僧伽们持守斋戒。如何去平息纷争呢?”该大臣说:“试举一例,若欲使边野山村安宁,就要杀掉所有盗贼。我理解大王的意思可能是想把不持守斋戒的僧伽们杀掉。”被派的大臣认为言之有理,就来到寺庙召集僧伽们开会,说道:“大王派我来让你们持守斋戒。从现在起你们就持守斋戒吧!”罗汉僧伽们说:“我们不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大臣听到此言,依次将大小僧侣逐个砍掉头颅。帝须长老看到大臣砍杀众僧,心中思忖,大王不可能派人来杀众僧,一定是大臣的错误。于是显神通使自己站在了离大臣最近的地方。大臣见到帝须长老,知道是大王之弟,不敢杀他。便回来向大王奏道:“为了叫僧众们持戒,臣已将不肯持守斋戒的僧伽依次杀掉,已经轮到御弟帝须长老了。该如何办理?”大王听了大臣之言思绪不平非常惊愕,训斥道:“岂有此理!朕并非派你去杀害僧伽啊?为什么下此毒手?”焦急地驾临寺庙向众长老问道:
“众长老!弟子并未派大臣来杀。可现在成了这个样子。该是谁的罪责?”有的长老说:“是因为大王的话,大臣才杀的,所以大王应负此罪责。”有的长老说:“这是大王与大臣的共同罪责。”还有的长老说:“请问大王是否有意派大臣来寺庙杀僧伽?倘若无此意,只是善意地想让僧伽们持守斋戒,那么大王便无罪责,仅为大臣之罪。”国王听过这些话,心中疑惑,便问:“众长老,谁能帮助弟子解除疑惑,弘扬佛法呢?”长老们异口同声说:“尊敬的大王,只有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能解除您的疑惑,弘扬佛法。”
国王便于当日,派出四位讲经师各有1000名僧伽护送,四位大臣各有1000名侍从护送,前去迎请长老。讲经师和大臣们到了那里说:“国王叫你去。”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不予理睬。国王依前法,又派出八名讲经师、八名大臣各有1000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派去的人也和上次一样去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仍不起身。国王去请长老,不应该说:来吧!应该说:因为长老您能扶助佛教大业,所以来请。结果派人去了两次,长老也没来。各地对此都很赞赏。赞赏的人们也认为:办理此事用语不妥,才致使长老发火不来的。
国王问:“长老们,弟子已派出两批人去叫,怎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还不来呢?”“就是因为大王说来吧,长老才不来的。如果您说:今日佛教大业沉沦,为了复兴佛教,请长老帮助弟子吧!长老肯定会来的。”随后,国王遵照众长老的话派出16名讲经师和16位大臣各有1000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长老。国王又问:“众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是否年事已高?”众长老答:“年事已高。”国王问:“能乘船、坐轿吗?”都说:“大王,不能。”问:“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什么地方挂单?”“在恒河上游。”于是,国王对所派迎请者们说:“尔等可请长老乘筏,在两岸派人严加保护。”讲经师、大臣们去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当初吾出家为僧,目的就是为了扶助佛教。现在时候到了。”遂拿起皮坐垫站起身来。国王在长老到来前夕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巨大的白象来到身旁。白象从头顶开始抚摩王的全身,搀扶王的右臂。天亮国王请智者圆梦。
智者奏道:“佛经载,不做恶事,就称之为那伽;僧伽罗汉被公认为那伽。此梦预示着将有一位僧伽罗汉来搀扶大王的右臂。”正在此时,听人来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到。国王忙到江边迎接。在没膝的江水中看到长老从筏上下来,伸出手去接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抓住国王的右臂。国王从水中倒影看到:手持短剑的禁卫卫士见长老去抓国王右臂,抽剑出鞘,要去砍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头。忙训斥道:“尔等不得无礼!前次伤害众僧伽就使朕非常痛心。今日更不得伤害长老了。”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抓住国王的臂,并非想摆架子。而是因为国王请他来是有事相求,自己把国王视为自己的弟子,才抓着国王手臂的。
国王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迎请至御花园,安排了许多侍卫保护他。国王亲自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洗脚擦油之后侍奉左右。为了试探长老是否能消除自己的疑惑扶助佛教大业说道:“师父,弟子希望看到您的某种法力神通。”“国王你想看哪一种法力神通呢?”“弟子想看地动山摇。”“想看全动还是部分动?”“两种地动山摇哪种难?”“大王,一杯水,是使杯中水全部晃动难,还是让杯子里的一半水晃动难?”“当然一半水晃动难。”“大王,同样道理,让部分大地晃动难。”“师父,弟子想看更难的那种,即部分地动山摇。”“大王,若想看,请在方圆一由旬的地段里,让车的一只轮子放在东界线内,让马的两条腿踩在南界线里,让一位男子一只脚站在西界线里,再把一杯水放在北界线上。”国王照长老所说布置好。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进入第四禅定,获得法力,使方圆一由旬内之大地晃动。此时,只见处于东界线内的车轮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车轮不动;处于南界内马的两条腿和半边身子以及处于西界内男子一只脚和半边身子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马腿和半边身子以及男子的脚和半边身子都不动;处于北界线上水杯中的水,界线以内部分在动,而界线以外部分却不动。因佛陀不允许变化龙相、妙翅鸟相等变化形象的神通,只允许禅定神通,所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显此神通给国王看。
国王看过这样的神通,知道长老有能力扶助佛教大业弘扬佛法。又向长老请教自己的疑惑。“师父,弟子曾派遣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命僧伽们持守斋戒。然而该大臣到了寺庙之后,竟将众僧伽杀害,这是谁之罪?”“大王,你命大臣去寺庙有杀僧伽之意否?”“师父,弟子并无杀害僧伽之意。”“若无此意,罪孽不归大王。”
长老用巴利经文中:“僧伽们,吾讲心意。心有意则身、口、意三者皆可造成恶业。”一语,使国王了解无意则不成恶业的道理。为了进一步说清这一道理,又讲了《鹧鸪王本生》的故事 注 :
“尊敬的大王,昔日,一个偏远山村有一猎鸟人。该猎鸟人在笼子里养了一只鹧鸪,教它啼鸣。猎鸟人把鹧鸪带进林子,利用它的叫声把所有引来的鹧鸪都捉住了。鹧鸪想,因为我,许多亲朋戚友遭了殃,他们的死是我的罪过,就不再出声。猎鸟人见鹧鸪不叫,就拿竹片打它的头。打疼了不得不又叫起来。就这样猎鸟人利用这只鹧鸪,捕捉鹧鸪为生。鹧鸪想,我无意让猎鸟人捕杀众多鹧鸪。而因为我猎鸟人所做的恶业却落到我的头上了。我若不啼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我叫引它们飞了过来,猎鸟人才把所有飞来的鹧鸪都捕杀了。这是不是我的罪过?自从有这个想法之日起,鹧鸪便想找一位智者为自己解除疑惑。一天,猎鸟人又捉了许多鹧鸪,把笼子都装满了。猎鸟人来到出家修习六神通和禅定的佛陀前世仙人寺庙中喝水。把笼子放在仙人身旁,喝过水就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鹧鸪见猎鸟人睡去,想向仙人请教自己的疑惑,便对仙人问道:仙人,我不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因为我的啼叫引来了无数亲朋鹧鸪。猎鸟人把所有来的鹧鸪都捕杀了,利用我犯下杀生戒。因此所作恶业是否也有我的罪孽。弟子对此充满疑惑。仙人说:如果你没有做坏事的心意,虽然猎鸟人利用你做了坏事,这恶业也落不到你的头上。你不想作恶,有着纯洁的心灵,没有杀生之念。因此罪恶不会玷污你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