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四章:隋唐五代
予于平水市中(原注:镜湖傍草市名。),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白氏长庆集序》)
不但他们自己如此说,反对他们的人也如此说。杜牧作李戡的墓志,述戡的话道:
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者,纤艳不逞,……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元白用平常的说话作诗,他们流传如此之广,“入人肌骨,不可除去”,这是意料中的事。但他们主张诗歌须要能救病济世,却不知道后人竟诋毁他们的“淫言媟语,纤艳不逞”!
这也是很自然的。白居易自己也曾说: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与元九书》)
他又批评他和元稹的诗道:
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语,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和答诗十首序》)
他自己的批评真说得精辟中肯。他们的讽喻诗太偏重急切收效,往往一气说完,不留一点余韵,往往有史料的价值,而没有文学的意味。然其中确有绝好的诗,未可一笔抹杀。如元稹的《连昌宫词》,《织妇词》《田家词》《听弹乌夜啼引》等,都可以算是很好的诗的作品。白居易的诗,可传的更多了。如《宿紫阁山北村》,如《上阳白发人》,如《新丰折臂翁》,如《道州民》,如《杜陵叟》,如《卖炭翁》,都是不朽的诗。白居易最佩服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故他早年作《秦中吟》时,还时时模仿老杜这种境界。如《秦中吟》第二首云: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如第三首云: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第七首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如第九首云: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如第十首云: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都是模仿老杜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引申他的意思而已。白氏在这时候的诗还不算能独立。
他作《新乐府》时,虽然还时时显出杜甫的影响,却已是很有自信力,能独立了,能创造了。如《新丰折臂翁》云: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
这样朴素而有力的叙述,最是白氏独到的长处。如《道州民》云:
……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
这样轻轻的十四个字,写出一个人道主义的主张,老杜集中也没有这样大力气的句子。在这种地方,白居易的理解与天才融合为一,故成功最大,最不可及。
但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又是一个朋党暗斗最厉害的时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都是那时代的牺牲者。元白贬谪之后,讽喻诗都不敢作了,都走上了闲适的路,救世主义的旗子卷起了,且做个独善其身的醉吟先生罢。
节选自胡适《白话文学史》:“第十六章 元稹 白居易”
韩愈
陈寅恪
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伍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至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借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也。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壹壹原道略云: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得来也。
新唐书壹柒陆韩愈传略云: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昌黎集壹复志赋略云:
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同书贰叁祭十二郎文略云: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李汉昌黎先生集序略云:
先生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
寅恪按: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宋儒仅执退之后来与大颠之关系,以为破获赃据,欲夺取其道统者,似于退之一生经历与其学说之原委犹未达一间也。
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