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五章:宋元
(1)《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因为冤杀了一个孝妇,东海郡枯旱三年。
(2)干宝《搜神记》记东海孝妇周青被冤杀,临刑车载十丈竹竿,上悬五幡,对众誓愿:青若有罪,血当顺下,青若无罪,血当逆流。
(3)《淮南子》:“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太平御览》卷十四转引)又,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凡此,皆冤狱感动天地的故事。由于一个冤狱,天降灾变,使六月飞霜,使血飞上旗,使大旱三年,都出于民间传说。想来,关汉卿并非捏合此数事以创造此剧本的故事,乃是东海孝妇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渐渐取得窦娥故事的形式,而关汉卿取之以为剧本的题材,而加以剪裁,写成此剧,并非他凭空架构的。
《窦娥冤》的故事有深厚、悠久的民间文学基础。元人杂剧故事都有深厚的民间文学基础。
由周青而变为窦娥,神话式的故事到关汉卿的创作里成为现实主义的作品。《窦娥冤》以一个微小的人物被冤死而感天动地,具有深厚的人民性。
《窦娥冤》未说明它的时代,说窦天章上京赴考“远践洛阳尘”,设想时代在东汉。楚州山阳郡是宋代地名(今江苏淮安县),时代不明。所写的社会情况是宋元社会。《窦娥冤》具体地描写了小市民的生活现实,真实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窦娥冤》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宋元时代的社会,不是汉朝、魏晋时代。尽管窦天章赴考是去洛阳,而不去汴都或大都。像窦娥、蔡婆婆、赛卢医、桃杌太守、窦天章、张驴儿等这几个人物是宋元时代的人物。
蔡婆婆所放的高利贷,一年对本对利的。这是元代所通行的“斡脱钱”,又称“羊羔儿息”。高利贷的剥削使得贫者益贫,富者益富,是促使阶级尖锐对立的一个原因。这是迫害平民最厉害的东西。其次,加重人民灾难的是到处横行的贪官污吏。据《元史》载:“成宗大德时,七道奉使宣抚使罢赃官污吏万八千七十三人。顺宗时,苏天爵抚京畿,纠贪吏九百四十九人。”(见钱穆《国史大纲》下)又据史载,元大德七年,就有冤狱五千七百件之多。(《文学遗产》增刊一辑,李束丝《关汉卿的〈窦娥冤〉》。)元时差不多无官不贪,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官吏,贪污成为风气。大德在元代还称作是开明兴盛的时期,尚且如此,其他可知。剧本中虽然没有正面攻击高利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自然可以看出高利贷剥削是一个罪恶因素。窦天章为了向蔡婆婆借债不能偿还,因此把女儿割舍了,送入死地;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几乎被勒死;财富和女色引起了不良之徒的觊觎,而最终断送了窦娥的性命。张驴儿父亲被错误地毒死,张驴儿以后被凌迟处死。这几个人的丧失生命直接、间接都和高利贷制度有关。至于贪官污吏,在元代更为普遍。在本案里,虽然没有写到桃杌受张驴儿贿赂,可是作者刻画桃杌太守云:“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寥寥几句话就知道,他不但是个糊涂官,而且是个贪官。糊涂——贪污——残酷,三位一体。在那个时代,贪官污吏普遍存在,冤狱不知道有多少,所以窦娥和桃杌等都有其典型的意义。屈打成招是常事,窦娥被打得“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呼天抢地,见不到光明,眼面前只有一片黑暗。窦娥愤怒呼喊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些都是强烈的正面攻击贪官污吏的话。
通过窦娥这样一个善良可爱的女性所受到的种种不幸的遭遇,使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本质。毫无疑问,反抗的矛头是指向统治阶级的。这是《窦娥冤》的现实主义和它的人民性所在,而且它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比《西厢记》更高。因此,《窦娥冤》这个剧本一向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直到现在京戏里还有《六月雪》这一个剧本。窦娥成为在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而有强烈反抗性的女性的一个典型人物。毫无疑问,《窦娥冤》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剧本,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剧本。剧的末尾,窦娥唱道:“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又窦天章白:“今日个将文卷重行改正,方显得王家法不使民冤。”这里似乎又有肯定统治阶级的话,我们不能如此看。这个剧本申诉出被压迫的人民的愿望,用坚强无比的斗争精神,促使统治者的反省。在封建社会里有没有清官呢?当然是可能有的,但是少数。剧本借窦娥之口说过“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冤狱倒是普遍的,窦娥血债得以申雪,靠冤死者鬼魂的控诉,足见人间许多冤案是不能得到昭雪的。所以窦娥得以申冤,借助于天地的力量。由于她的控诉,感动了天神,显出威灵:楚州大旱三年,冥冥之中,正义得申。固然人民受灾害,也影响了统治者的剥削,于是方始有廉访使的查案(东海孝妇的故事便是如此)。冤狱得申,这是偶然的。所以,《窦娥冤》剧本无一歌颂统治阶级的话,非常显然,作者的立场,自在人民这一边。
按照统治阶级的立场,像窦娥那样一个微小的市民算不得什么,冤枉杀死一个小民,有什么关系?古书上说:“邹衍下狱,五月飞霜。”邹衍是一位谋臣,有了不起学问的人。《前汉书平话》说吕后杀了韩信,“其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这些都是冤枉所感召的。而窦娥哪能比邹衍、韩信?窦娥这样一个童养媳、寡妇、小市民的身份,竟能够感天动地。这种民间故事以及发挥民间故事的关汉卿的剧本都体现了人类平等、人民要求有人权保障的民主思想(人命关天关地,不管是大人物或是小百姓)。
关汉卿剧作的特点:
(1)描写的社会生活面广,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氏多写社会问题剧,他距离剧艺人自己创作剧本的时代近,不是一位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文人。
(2)关氏剧作存于今者,女主角多于男主角,以社会下层女子为多,各有各的个性。当时演杂剧者多系歌伎,关氏为契合她们的身份,宣泄她们的情感而找求题材。他的风格是大方的,绝不是小巧玲珑的。如坚贞不屈的窦娥,侠义心肠的赵盼儿,贤惠、自我牺牲的王母,聪明机智的谭记儿,聪明多情的燕燕等,都具有女英雄的气派。
(3)朴素、雄伟的辞章,使用当时的口语十分成熟,不尚藻绘,曲多如说白,抒情而有力。《太和正音谱》评马致远“如朝阳鸣凤”,列为第一;评王实甫的词“如花间美人”,乃就其妍丽而言。而关汉卿之词则评之为“如琼筵醉客”,未见得当,又谓“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此则未能理解关氏辞章的优点,因风格朴素白描,不为尚辞章华丽者所欣赏。
关汉卿辞章大方,不雕琢,无纤巧习气。人物吐露真实的感情,坦白直率,不须修饰词藻。如《窦娥冤》通本如此。《救风尘》《蝴蝶梦》亦均如此。《救风尘》写风月中人物,非风花雪月作品。《救风尘》第一折,赵盼儿唱:“〔胜葫芦〕你道这子弟情肠甜似蜜,但娶到他家里,多无半载周年相弃掷,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得你哭啼啼。〔幺篇〕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后悔,我也劝你不得。有朝一日,准备着搭救你块望夫石。”
《拜月亭》亦佳。
《单刀会》是另一方面的代表作。《单刀会》第三折〔尧民歌〕“我关某匹马单刀镇荆襄,长江,今经几战场,却正是后浪催前浪”。第四折〔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着单刀会似赛村社”。词章壮伟。〔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气魄雄伟。
节选自浦江清《中国文学史稿·宋元卷》第十章
原题为“关汉卿与王实甫”,标题为编者所加1
王实甫
浦江清
《西厢记》的作者
元人杂剧数百种,在元代著名及演出者不少佳作,唯《西厢记》最为一般人所传诵。而北《西厢记》在明代刻本亦最多,是多数读者所喜爱的剧本,也是元剧中长篇巨型的剧本。
以作《西厢记》著名的王实甫,亦属于前期的元剧作家。《录鬼簿》著录王实甫次第第十,在马致远、吴昌龄后。但著“大都人”三字,不名官职及事迹。著录王作杂剧十四种,中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种。相传《西厢记》五本,有关作王续、王作关续之说。谓王作关续者,因《西厢记》传为王实甫的作品,而第五本文笔不类,较差,遂谓关汉卿所作。以为关作王续者,因关汉卿时代较前,故而又移作此说。按《录鬼簿》于关剧六十种左右之剧目内,无《西厢记》一种,所以《西厢记》部分为关作实无所据。《西厢记》应全属于王实甫名下,而王实甫之时代应与关汉卿相接而略后,假定与马致远同时,定为1240?——1320?相差应不远。
王作剧目存十四种,今存《西厢记》五本、《丽春堂》一种和《破窑记》一种。《芙蓉亭》《贩茶船》各有一折在《雍熙乐府》中保存。
《西厢记》的结构
《西厢记》采用五本杂剧相连而构成一个长篇巨制的剧本,在元人杂剧中是独一无二的。《西厢记》虽然是长篇剧本,但是与南戏或后来的传奇有别。《西厢记》整本二十折(或二十一折)皆用北曲,这二十折可以分划开来,是四折一楔子,合乎杂剧体例的五本。其中遵守着元杂剧的体例,而稍稍加以变化,有末本与旦本,及旦末合本。
第一本 楔子(老旦唱),一、二、三、四折皆张生唱————末本戏。
第二本第一折(旦唱),楔子(惠明唱),二折(红唱),三、四折(旦唱)。此本是莺、红分唱————旦本戏。
第三本 楔子(红唱),一、二、三、四折皆红娘唱————旦本戏。
第四本 楔子(红唱),一折(末),二折(红),三折(旦),四折(末),此本变化较多,莺、红、张生各有主唱之折————旦末合本戏。
第五本 楔子(末),一折(旦),二折(末),三折( 红),四折(末、红、末、旦、红)。此本亦是旦末合本,而更有变化,第四折以张生主唱,而插入旦、红分唱几支曲子。
《西厢记》整个剧本主要角色是张生、莺莺、红娘三人,其中张生主唱八折,莺莺主唱五折,红娘主唱七折。三个主角,分配平均。
元剧中有不少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例如《曲江池》《倩女离魂》《青衫泪》《张生煮海》等,均以女性为主角,是旦本戏。主要因为受元剧体例的限制,只限于一人主唱。而此类爱情剧本,选择女主角主唱,来得细腻,可以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可以充分表现恋爱的情绪,动人心弦。这种安排是适宜的,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作为爱情对方的男人,陷于配角的地位,没有主唱的部分,显得被动而无力。《西厢记》不是这样的,以爱情为主题,而使张生和莺莺都作为主角,都有歌曲可唱,都有戏可演,使观众充分看到张生热烈地追求的一方面,也看到莺莺对于张生热情的反应,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面面俱到。红娘为主角中的辅导角色,为相国女儿展示爱情所必需的,活泼、生动。《西厢记》所再现的生活面是完整的,没有遗漏。《西厢记》的结构是立体式的,它变平面的抒情歌剧为主体的两方对照,更有戏剧性。
以情节而论,《西厢记》故事并不比《曲江池》等特别曲折复杂,假如要以一本杂剧四折一楔子来写,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董西厢的创造,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描写得特别细致了,所以必须采取五本的长剧,方始能够达到艺术创造上的完整性。我们可以说是内容决定形式。采取了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鸾莺、红娘三个角色来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把《西厢记》的结构作为文艺理论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个定律的证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的独创性之一。
《西厢记》五本,第一本写张生见到莺莺,一见倾心,引起热情的追求。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本写孙飞虎包围普救寺,崔家陷入困难的境地,赖张生设法退兵,老夫人许婚而又变卦。这是故事的发展,是热闹的、剧情紧张的场面。第三本展开生旦双方心理活动的具体的描写。莺莺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充分表现受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闺秀,对于爱情有强烈要求的矛盾心理,是静的场面,而巧妙地以红娘主唱,关联双方。第四本是全剧的顶点,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终于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达到胜利,《送别》《惊梦》完全是抒情。第五本是余波,以团圆结局。此本较为平弱,但也是必需的。董西厢已有此结局。非此,故事不完全。全剧结构谨严,引人入胜,无冗谈之处,胜于明代传奇,竟有一折不可少之感。
《西厢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西厢记》是元曲中最通俗流行的一个剧本,从王实甫到现在已经有六百多年。西厢故事是为中国人民所普遍爱好的。不过向来一般人爱读《西厢记》,因为它是写才子佳人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王实甫的辞章华美而已。贾仲明吊王实甫云:“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金圣叹推王实甫《西厢记》为第六才子书,而切去它的团圆结局,至草桥惊梦为止,对前四本也不少改窜。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是通俗流行的,他的批改本是宣传他的唯心论的世界观的,归结成人生如梦、无可奈何的消遣。他把《西厢记》不曾当作淫书,是他的进步,而是把它当作闲书,当作非现实的东西,是文人才子梦境的书!
向来古典文学不少优秀的作品、伟大的创作,是被封建时代的正统派批评家所歪曲了的。例如《诗经·国风》里面充满了健康的爱情诗,或者被看作“后妃之德”,或者被看作淫奔之诗。
《西厢记》在旧社会,或被看作淫书,或被看作闲书。《西厢记》不是一部淫书,因为《西厢记》里面的爱情是真挚的,不是玩弄性的。男女是平等的,一对一的,爱情与婚姻是统一的。《西厢记》不是一部闲书,因为并不单是提供勾栏里面演出娱乐消遣的东西,这里面有血有泪,展示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一对青年男女,如何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而斗争,终于达到完全胜利的、符合人民大众愿望的喜剧效果。《西厢记》是古典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结合的文艺创作。《西厢记》有浪漫主义成分,因为莺莺的美貌多才,张生的才学和热烈追求,红娘这一个丫头角色,以及孙飞虎的包围普救寺,郑恒的触阶自杀等,都是不太寻常的。说它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人物性格都是真实典型,而情节布局都是入情入理,没有巧合和离奇古怪的部分。
《西厢记》以才子佳人为主角,这是采取了前代相传的传奇故事。元人杂剧的爱情剧,从唐人传奇和话本小说中取材,男女主角以才子佳人为多,一般的平民老百姓的爱情还没有被取为题材(直到明代小说),这是时代的限制。《西厢记》中有“才子佳人信有之”的曲文,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才子佳人剧。因为后世的才子佳人戏剧、小说越来越趋于公式化、概念化,而《西厢记》反映了生活真实,是追求人性解放,不庸俗的。事实上,爱情并非只是才子佳人的特权,这部作品有反封建的普遍性。作者发下一个宏愿:“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张生、莺莺的故事不过树立了一个斗争的典范而已。
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制度,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美好的婚姻是《西厢记》的主题。
《西厢记》的艺术性:
(1)故事情节的安排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长至二十一折,均为必需的情节,不枝蔓冗沓,是一部建立纯粹爱情婚姻关系的典型代表作品。如《拜月亭》《牡丹亭》等长本的爱情为主题的剧本,加入别的题材太多,有不必要的杂乱的感情。
(2)人物的刻画,赋予鲜明的形象及其真实性。人物的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发展的,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悲欢离合情节以吸引人。如《荆钗记》《春灯谜》《风筝误》等离奇变幻,故意造设。《西厢记》非在写事,而是写人,展示人物心理变化,极其成功。
(3)辞章的华美。《西厢记》辞章美丽似“花间美人”。因为戏曲是歌剧,歌曲部分很重要。王实甫的文学修养高,语言有其特殊的风格,俏皮、诙谐、大方、泼辣、有变化,雅俗共赏。《西厢记》题材是美的,而王实甫又把辞章美化、理想化,而文笔又服从内容的要求,不追求辞藻的泛美。《西厢记》的美是天然的美,语言和人物性格是协调的。特别精彩的是《送别》一折。整部《西厢记》是一首长诗。《西厢记》是歌剧,也是诗剧。王实甫是戏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的创作比之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记》高。
《西厢记》有浪漫主义的成分,取材于唐人传奇,以爱情为主题。莺莺的美貌,张生的痴情,普救寺的环境,孙飞虎抢亲的情节,中状元的团圆结局,整个故事好像一篇抒情诗,风格接近李白的风流、浪漫、豪放。是李白型,非杜甫型。王实甫的风格,非关汉卿的风格,当然《西厢记》基本上仍是现实主义的。
《西厢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西厢记》在戏曲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当时的演出详情不得而知,但它为人所爱读,它是早期的完整的长本剧作,影响到《牡丹亭》《红楼梦》,作为有高度价值的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的。到了明代,李日华、陆采根据王西厢改编为南《西厢记》演出,一直流传到现在。弹词中也有《西厢记》唱本。曹雪芹《红楼梦》中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黛玉与宝钗对《西厢记》的态度不同,显示出反抗派与正统派、性灵与道学的差异。《西厢记》是抒写性灵的自然的佳作,在现实主义的发展上,它空前,但不绝后,《红楼梦》比它更进一步。《西厢记》的生命力是永久的。
节选自浦江清《中国文学史稿·宋元卷》第十章
原题为“关汉卿与王实甫”,标题为编者所加2
1 限于篇幅,节选介绍关汉卿内容,标题更为“关汉卿”。————编者注
2 限于篇幅,节选介绍关汉卿内容,标题更为“关汉卿”。————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