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40章 酒税三千万两
张万里和林兴文听后连忙道谢,接着几人就没有说话,只是专心地享受美食。
其实豪门子弟中也不全是不学无术之辈,同时也对寒门读书人没有多大的偏见,甚至很多人都是同窗。
只是纨绔子弟的比例多些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老鼠屎现象总是会存在的。
等大家都吃完饭以后,把餐具放在了指定的位置,会由专人回收清洗。
张万里和林兴文两人就拿着朱慈烺的书稿,兴冲冲地找到了周馆长。
周馆长接过以后,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内容,看到精彩处不禁拍案叫绝。
不过,等他看完以后,又语气严重地说道:
“两位,你们是不是也准备写小说啊?”
张万里和林兴文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然后又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不过周馆长接着又说道: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凭自己脑袋中的知识赚钱,不丢人。”
“不过这条路可不好走,别看朱公子随随便便写了一千多字,就能赚一两银子,可他是大明万中无一的奇才,写的章回体小说,就连老夫都惊叹不已。”
“可是他行,并不代表别人也行,自由撰稿人听名号很厉害,可是想要走这条路太难。”
“你们偶尔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不行就还是多读圣贤书,将来好考取功名。”
张万里和林兴文连忙站起来,躬身行礼,这可是老成持重之言。
接着周馆长又继续说道:
“其实在图书馆对于寒门读书人,还有一项隐形的福利,不知道你们两个想不想知道?”
两人连忙行了一个向师长请教的礼仪,并且起身说道:
“请馆长赐教,我等必定洗耳恭听。”
懂礼数的人会让人喜欢,只见周馆长摸了摸他的胡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们图书馆厨房需要人手进行烧火洗菜,还有每天吃过的碗都需要清洗。”
“你们每天可以抽出半个时辰,去厨房帮忙,每天也有个二十文钱的报酬,也能贴补一下家用。”
“太子爷把这种事情叫做勤工俭学,这样既不影响你们的学业,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
张万里和林兴文觉得这样很不错,连忙点头答应了下来。
这种好事情对于他们这种穷困家庭来说,才算是实实在在能拿到手的东西。
一天二十文,虽然,但是一个月差不多也能赚500文,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接下来,两人就依照周馆长的吩咐,直接去了厨房帮厨去了,反正每天也只有一个时辰,农家的小孩不会讲究这些的。
而朱慈烺这边,从图书馆出来以后,就直接带人前往皇宫,这次是有重大的事情找皇帝。
此时的朱由检正在御书房,和几位尚书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情,其实主要也是关于最近收的营业税的用法。
只见崇祯帝笑容满面地说道:
“诸位爱卿,这个营业税也已经收取了一段时间,大家来说说各自的想法吧。”
只见户部尚书倪元璐兴奋地说道:“回禀陛下,平衡司那边已经统计好了,整个京师的营业税差不多一个月可以收到60万两银子左右。”
“整个大明加在一起,差不多可以有500万,如果都能实数收上来,的确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同时也能作为取消三饷的替代。”
“毕竟加征的三饷,已经导致民间老百姓怨声载道,取消了也好,这样给老百姓减轻不少负担。”
这时,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检却特意询问道:
“我们收取这么多的营业税,那些酒楼有没有怨言?”
“回禀陛下,怨言肯定是有一些的,不过问题不大,而且我们收取的这些税收,商家完全可以转嫁到吃饭的客人身上。”
“目前京师有很多酒楼的菜品都已经在涨价了,而且有的趁机还涨得有点猛,用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的。”
“不过能去酒楼消费的,都是不差钱的主,就算涨价了,该去吃喝还得去,根本就不会有大的影响。”
“而那些小的摊位,比如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就能开起来的,我们这次还是按照以往的规矩收取,甚至还减免了一部分,毕竟底层老百姓谋生也不易。”
朱由检听后,不由得点了点头,他现在的思路已经完全转变,再也不会听那些别有用心的朝臣忽悠了。
以前那些人天天把“与民争利”挂在嘴边,好像皇室有一点动作,就能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经过太子的一顿分析,原来不是他“与民争利”,而是“与官争利”,“与有钱人争利”。
以前的政策皆是出自一些私心深重的人之手,而崇祯帝耳根子软,又见识少,经常被人耍得团团转,甚至成为党争消除异己的工具。
况且那些人很会拍马屁,每次都能说到朱由检的心坎之中。
而忠言往往比谗言逆耳,忠臣大多数说话比较直,为了国家的未来容易得罪皇帝,导致被厌恶。
想通这些以后,只见朱由检大声地说道:
“倪爱卿,其他各地方的营业税,也要派人前往收取,如果有人敢阻拦,就不用客气,该出重手的时候一定要出重手。”
这时,一旁的李邦华也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建议,关于酒税,茶税还有盐税都要征收,这些每个月也能给大明提供很多的资金。”
“老臣这段时间一直在查阅古籍,发现在宋朝在宋仁宗的时候,一年收的酒税高达一千万贯,换算成明朝的白银,起码有一千万两。”
“可是我们大明朝的人口,起码四倍于北宋时期,理论上来说能收上来三千万两银子的税,这已经超过了我们目前所有的税收总和。”
朱由检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对比性的数据,刚开始还觉得新奇无比。
不过当他听到大明一下子能收到三千万税收,连忙黑着脸询问道:
“倪爱卿,我朝酒税是多少?”
作为户部尚书,其实倪元璐也清楚宋朝的酒税制度,可是大明朝的国情在这里,他也无可奈何。
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只能硬着头皮回复道:
“启禀陛下,我朝没有专门征收酒税的机构,与酒有关的税收只有两种,一次是酒曲五十取一,一种是卖酒的时候,三十取一,而且还全部是划归为地方商税。”
“而我们大明朝所有的商税加在一起,最多的一年也只是收了三百二十万两,这几年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