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因为死不了所以只能长生了

第113章 紫禁城。(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13章 紫禁城。

今天是华夏的腊八节,到处银装素裹,街道上行人匆匆。

大家好像都很忙,每个人走路都飞快,到处都是人的身影。

以前的腊八节,是老百姓们最难熬的一天。

有句俗话说,过了腊八便是年,这话其实是有讲究的。

以前各个铺子的掌柜,放贷的钱庄,大大小小的赌场,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统一清账。

算这一年的收入是亏还是赚,外面借了多少债出去,在今天就开始收帐了。

掌柜们会派手底下的家丁伙计或者打手去上门要帐,等上门收完账之后,就会把欠债的老百姓家门上的划痕给抹了,算是勾销。

所以一般看一户人家家里头有没有钱,就看门上有没有划痕,有刮痕就代表在外面欠了账的。

那没钱还怎么办呢?

要么就是敲门不开,要么就是直接出门躲起来就完事儿。

一般好心的铺子遇到没人开门的,也就算了,遇到厉害的角色,都会叫上三五个人,在家门口守到子时,还会大声吆喝这家欠了多少钱找不到人,让主人家没面子。

只要熬过了腊八上门算账的这一天,后面债主就不会找人上门来催债了,这个欠债也就留到明年初七上门去收了。

这是几百年传下来的约定习俗,老百姓们过了这一天,无论有没有还上债的,都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

这也是腊八蒜的另外一层含义,腊八蒜的谐音就是腊八算。

此时李安正在街边的一个小摊子上,和蚩灵两个人吃早餐。

只有这一天,京城才会有卖腊八粥的,他点了一大碗,想尝尝如今这腊八粥的味道怎么样。

以前老百姓们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这腊八粥的。

不管是穷苦老百姓还是富商大贾。

这一天在以前,也是嫁闺女的日子。

有钱人家头天就会让下人把东西都准备齐全,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头天晚上就开始小火慢熬,这样第二天一早,小姐太太起床了,就能喝到最合适的腊八粥。

老百姓们倒是没什么讲究,有啥放啥就行了。

所有的习俗,其实都是老百姓们几百年下来养成的习惯潜移默化形成的,往源头去追溯也就是一些平常不过的事情。

“哥,这个真有用吗?”

蚩灵一边喝粥一边好奇的把玩着手上这块玉佩。

这玉佩是李安刚刚给她的,用来做她背上这把剑的交换。

“一样的。”

李安点点头,这块玉佩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来头,只不过他以前经常佩戴在身上,久而久之的也就储存了一些他身上的灵炁。

所以它的功效和这把繁星剑差不多的,它是李安在知道玉石可以储存一些灵炁之后,才拿来雕刻的,上面的符刻是一道驱邪避凶符。

“真好看,比这把破剑好看多了,以后我就戴这块玉佩好啦。”

蚩灵笑嘻嘻的说道,她丝毫不怀疑李安说的话,李安说行,那就一定行。

“一会儿去哪儿玩儿呢?”

“来了京城这么些天了,我还没有好好去玩儿过呢!”

“要不你陪我去故宫吧?!”

蚩灵想了想说道,她来京城之后,就住在六叔那里,每天就点外卖吃,一点儿都不好玩儿。

谢张张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周少别虐了,娇软前妻她死遁了
周少别虐了,娇软前妻她死遁了
一夜之间,她成了万人唾弃的恶女。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被收养她的哥哥送给周宴行的。 周宴行对机关算尽的她,厌烦至极。 她才看清,原来男人爱和不爱是天囊之别。 于是,她留下了一纸离婚书,悄无声息的离开了。 再见面时,她坦然的问他,是否和白月光结婚。 结果下一秒,就被死死的拥入了怀中。 “傻瓜,我的妻子从来都只有你。”
小酌酒
他如星辰我如月
他如星辰我如月
婚礼开始前的十分钟,商时屿逃婚了。 半个小时后,沈南栀看到当红小花虞幼微发了一条微博。 “某人一来,我感觉我的病都好了。” 配图时一碗白粥,和一个男人骨节分明的大手。 粉丝们大呼嗑死我了,沈南栀却在男人的手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腕表。 那时她特意为婚礼定制的情侣款。 沈南栀关掉了手机,问站在角落的男人。 “赵西辞,你愿不愿意娶我。”
大蒜仙子
官途雄才
官途雄才
奇谋算尽官场事,正气浩然天地魂。红颜知己身边伴,悲欢离合生死梦。且看一代官场奇才陆羽,一个县长秘书的跌宕起伏官场人生!
风和暖阳
九皇子:开局推到女皇妃
九皇子:开局推到女皇妃
穿越成大夏九皇子,身处诏狱,明日凌迟,一言逆转乾坤,皇上大喜赐婚,推倒女皇妃……
佚名
初恋患癌症,老公陪她走遍山川河流
初恋患癌症,老公陪她走遍山川河流
隐婚的第五周年,她在空落落的家中抱着手机,划看着自己老公和初恋的旅游照片。 为了完成患癌症初恋的愿望,老公陪初恋环游世界,带着儿子陪初恋举办她梦寐以求的婚礼。 她的心脏默默流泪,忍耐度拉到极点。 后来,儿子的一句话,她的情绪彻底爆发。 “漂亮姐姐那么好,为什么她不能是我妈妈呢?” 她甩出了一份离婚协议书,把老公和儿子送给了白月光,转身离开。 后来,她前夫带着孩子上门求复活,却意外发现她身边早已多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