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你不是神仙

第264章 皇帝惊诧(谢谢“死人宫的兽人加鲁鲁”的灵感胶囊)(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264章 皇帝惊诧(谢谢“死人宫的兽人加鲁鲁”的灵感胶囊)

但凡有蝗灾,百姓中都会有一场奇怪的祭祀。

几十上百个泼妇赖皮,对着一个草皮神像,滔滔不绝骂上一天,再用火烧掉。

然后再去救灾。

由于人们积极主动救灾,效果明显。

百姓们以为是骂蝗神有效果,后来骂得更加起劲,进而蔓延到其他神灵身上。

例如龙王,若是不下雨,先到庙里骂上一顿,再积极自救。

随着华夏文明繁衍,形成了一个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神灵文化。

其他国家,对神灵都是毕恭毕敬。

而华夏很多神灵,做得比狗还不如,平时没什么供品不说,稍有不顺,动辄挨骂。

如此不敬神灵,偏偏百姓还过得挺好。

到了后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这种现象极令“友邦惊诧”!

为此,还有一位姓周的鲁大家,写了一篇《友邦惊诧论》。

大意是说:友邦为什么不骂他们的神灵?平时上供,享受百姓供奉,有了灾难,不出来干活,那肯定得挨骂呀。至于那些像蝗神一样的邪神,不骂难道留着过年吗?

当然,此时大家都没想那么远。

张天道:“我有灭蝗四法,你且听好了,到时候广而告之,令百姓积极自救。”

王守田恭恭敬敬道:“学生定铭记在心。”

张天将后世总结出来的灭蝗方法,一一说了出来。

第1种自然是最直接的捕杀法。

只要破除迷信,用人力上去堆,还是有些效果的。后世有农药,效果就更加好了。

第2种是火光灭蝗法。

夜里在田间燃起火堆,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自投罗网。

一夜下来,既可减少蝗虫吃庄稼,又可杀死不少虫子。

第3种是家禽治蝗法。

尤其是在幼虫阶段,放出大量的鸡、鸭、鹅等家禽,任其在田间啄食,一举两得。

第4种就是彻底的根治之法。

是后世以陈家祥、马世骏、朱久望等前辈为代表,以及成千上万的治蝗人总结出来的根治之法。

但不是什么速效之法。

而是以两代人的辛劳,改造蝗区、消灭虫卵,建立联合预警机制。

这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张天也不知道这个时代能不能做到,反正先将后世的科学方法抛出来,让大家看到方向。

至于蝗虫能不能吃,张天也提了一下。

虫体是青色的时候,是可以吃的,味道还不错。

等蝗虫进化黄黑之色,身体就会有微毒,就不要食用了。

当然,真到了“人相食”的大饥荒,估计也没人会管这些。

等张天说完。

王守田深深揖了一拱,道:“学生马上记录下来,推而广之,造福百姓。”

说着,急急地找写祭文的纸笔去了。

周围的百姓听了,也口口相传。

甚至有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回到自家田地,开始灭虫了。

…………

张天见状,也不停留,叫张百万驾马车朝夔州城而去。

张百万坐在车头,满脸兴奋,沙哑着声音道:“先生,骂蝗神就是爽呀,除了望儿,我好久没这样骂过人了。”

“你平时就是这样骂儿子的?”张天奇怪道。

“差不多吧。”张百万得意道,“先生,我张家就这么一根独苗,平时舍不得打他,就只能多骂骂了。”

张天无奈,瞧张百万这表情,显然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才子。

如果儿女有什么不好,不听话,那一定是打得不够多,不够狠。

笔磨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六零:对照组女配嚣张点怎么了
穿六零:对照组女配嚣张点怎么了
【穿越+穿书+空间+系统+女配+爽文】云苏苏穿书了,还穿成了女主对照组,一名炮灰女配。女主王宁身世可怜,爹不疼娘不爱,就是颗可怜小白菜。而云苏苏却是家中团宠,嚣张跋扈,亲人无条件溺爱。为了改变书中原主
衣不完采
官场沉浮,我携前世记忆飞速上位
官场沉浮,我携前世记忆飞速上位
前世,他饱受欺辱,未来黯淡无光。重生之际,他毅然立下誓言,定要扭转乾坤。他渴望出人头地,让昔日轻视他的人只能仰望。凭借前世的记忆,他缜密地规划着每一步行动。一方面,他奋力提升自我,在诸多领域初露锋芒;
佚名
苟在仙武,敛尸长生
苟在仙武,敛尸长生
如何才能坐看世间沧海桑田,山河移位,日月轮转,而我不变?我以实际经验告诉你,一个字,苟!苟到最后,应有尽有我是陈长生,长生不死的长生。
贪吃蛇
鬼将祸夏一天天九儿
鬼将祸夏一天天九儿
我从出生前就给人算计了,五阴俱全,天生招厉鬼,懂行的先生说我活不过七岁,死后是要给人养成血衣小鬼害人的。外婆为了救我,给我娶了童养媳,让我过起了安生日子,虽然后来我发现媳妇姐姐不是人……从小苟延馋喘的
浮梦流年
重生:我走官场碾压仇敌,登顶巅峰
重生:我走官场碾压仇敌,登顶巅峰
他是个计算机天才,年纪轻轻就开发了运算系统软件,并且,凭借这项本领,学生时代他就成了千万富翁。福祸相依,这也成了他前世噩梦的开端,身边的助手还有他的女朋友因为他的研发成果而选择背刺了他,他因车祸成了植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