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

第31章(1/1)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1章

打量左右无人,慢慢凑近长子耳边,“三娘待他如此青眼,会不会……”想到女儿青春亦是慕少艾的年纪,老父亲的心呦吊在半空下不来。

“绝无可能!”白旻斩钉截铁的否认。

白三娘有婚约在身,怎会再生情思。何况段晓棠虽在白家帮助下落了户,私底下谁不知他出身来历不明,如何配得上白家的嫡女!

白旻:“三娘或许惜才,段郎君立起来他的两个姐妹才有前程。何况还有二郎看着呢。”

被父兄寄予厚望的白二郎在做什么呢?

他和林婉婉一起看着火,几块石头中间燃着火,上面摆放数个竹筒。

正是段晓棠甩脱做饭大业,祝明月和林婉婉为解决肚皮,开动脑筋想出的——竹筒饭。

经历过豆花咸甜之争的两位大小姐在驿站指使役丁砍竹子,又给厨子讲解大致做法,米肉菜油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置于竹筒之内。当然所有的前提是使了钱的

具体比例唯有二字——适量,相信做老的厨子比她们更懂调味。

肉是常备的,菜却只有看驿站还剩余哪些。

两人抱着几个竹筒回屋恰好遇见白湛,听闻又是新鲜吃食,果断再加几个竹筒。

岂料在他们队伍开拔后,驿站重新研究调整配比后当做路菜出售,小赚一笔。

如今几个竹筒正在火上烤着,原本青碧的颜色开始发黑,偶尔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

总叫人心里不安,忧心竹筒烤裂带着里头的米葬身火堆。

林婉婉把握不准火候,只能问专业人士。“晓棠,好了吗?”

段晓棠:“再等等。”

杜乔:“做法倒是新鲜,也是你们家乡的菜品吗?”只需提前备好竹筒米菜,不必埋锅做饭,便能吃上热食,方便至极。

林婉婉想了一会不确定道:“应该是来自六诏一带,以前只听说过做法,今天头一次试验,味道不好别怪我。”

六诏,西南蛮夷,听闻常年湿热。

一道竹筒饭让白湛等人对陌生的地方多了一些了解。

林婉婉忧美食心切,扭头问旁边,“能吃了吗?”

祝明月心底茫然,“你问我?”

林婉婉“知错就改”。“忘了你不懂。”

扯头花发言祝明月也会,“我不和只会烧开水的人说话。”

段晓棠在一旁沉默,这个“家”没我得散。

林婉婉询问真正的专业人士,“晓棠,可以了吗?”

段晓棠估摸着时间,查看竹筒外表颜色,“应该好了,先开一个。”

装竹筒饭时竹筒尾端用各色丝线系上以示不同口味及配料。

林婉婉一道道数着丝线,“就你了。”选中一个系着红色丝线的竹筒。

白湛自告奋勇,“我来开!”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破开竹筒。白色的米粒混着熏鱼蔬菜丁冒出腾腾的热气与香味。

段晓棠给出意见,“好了,其他的也可以吃了。”

白湛乐在其中,一个个破开。挑出其中两个使人送到父兄处添菜,今天也是当孝子贤弟的一天。

林婉婉拍拍手,“现在,各人选自己喜欢的口味。”把装竹筒的竹篮提过来,“勺子在这里。”

竹筒饭并非珍馐,胜在野趣。

林婉婉选的竹筒里加了红豆蜜枣和葡萄干,可谓竹筒八宝饭,今天又是做甜党的一天。时不时去祝明月段晓棠那里挖一勺,意为探听“咸党”虚实。一番比较,还是自己的好吃。

正所谓饱暖思更饱暖,林婉婉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明天吃什么?”春游的机会可不多。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玄幻:我在修仙世界靠双修证道
玄幻:我在修仙世界靠双修证道
他本是宗门最有希望成为圣子的人,却被自己多年的小跟班联合师妹迫害。可就在他以为自己即将灭亡的那刻,却被意外美艳入九天玄女的神秘人所救。从此以后,他开始学习无上功法,踏足武道巅峰。一念逆阴阳,一刀斩大道
佚名
校花嫌我太土?那你别要我的钱啊
校花嫌我太土?那你别要我的钱啊
超级暴发户的他,幸运地与大学时期的校花订下婚约。然而,未婚妻却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他,对他暴发户的身份充满鄙夷,态度傲慢无礼。原本,他试图维持这段关系,可当未婚妻的白月光突然出现,她的心思迅速偏向旧爱,
佚名
重生七零,禁欲糙汉跪求我别离婚
重生七零,禁欲糙汉跪求我别离婚
重生归来,她的首要大事竟是火速摆脱那段四年的无名婚姻。前世里,同床共枕却从未换来一句中意,直至生命尽头仍守着清白之身,心中满是遗憾。可当她鼓起勇气提出离婚,那位一向高冷自持的另一半,竟出乎意料地跪倒在
佚名
七夕天后演唱会:分手快乐
七夕天后演唱会:分手快乐
【日常,娱乐,搞事情,】世间文字八万个,唯有情字最伤人。情人节当天,江辞参加了当红小天后的演唱会,‘意外’成为了最后压轴之时的合唱嘉宾,一首独唱《分手快乐》将演唱会,以及情人节的所有氛围唱的消弭。‘雨
雪染斜阳红
夜色撩人,太子爷为她乱了心
夜色撩人,太子爷为她乱了心
四年前,她是港圈太子的追求对象,更是太子爷心中可望可不及的白月光。四年后,她拷着脚铐被押回国,才知道港圈太子身边换了新人,太子爷也看不上她了。“曾经的我你不稀罕,现在的我你高攀不上。”可后来,有人传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