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09章 顺应时势!
对于主子的这份孩子气与恶趣味,刘时敏首次感到既无奈又好笑,心道:“帝王之心,深不可测,时而沉稳如渊,时而顽劣似童,真乃世间奇人也。”
\"此乃何患之有?"进军校场,锤炼体魄去也!"
言罢,朱由校振臂一挥,率领锦衣卫浩浩荡荡,直奔校场而去。
深知体魄乃立业之基,昨夜之遭遇,虽本钱雄厚,体力却显力不从心,故立志强化筋骨。
至于天子如何锤炼之法,暂且按下不表。
然则,乡官下乡之举,却在京城掀起滔天巨浪,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奏章如雪片般飞往通政司,继而涌入内阁。
此番波澜之起,缘由单纯——乡官新制触动众多利益网,每一丝牵扯,皆是大明旧制瓦解之兆。
基层里长、里首制度何以崩塌?
根源在于征役繁重,里甲供应无度。
新官上任,先索拜见银,数十两不等,佐贰官至吏书、门皂,亦各有分润,且定时索取,逾期则强行摊派。
加之里长、甲首需轮番置办下程、陈设、酒席等种种开销,负担沉重,终至不堪重负。
此等重压之下,本应稳健发展的中农阶层,反被层层盘剥,沦为士绅佃户,上升之路被堵,勤劳亦难改命运,社会犹如火药桶,一触即发。
更有甚者,乡官开始清理隐匿于士绅名下的土地,直触利益核心,无异于虎口夺食。
朝堂之上,弹劾之声四起;地方知县,亦频频上书诉苦。
新政虽好,执行却难,盖因人心不古,有令难行。
此刻,顺天府知府董应举,身为前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其选择,竟是迎难而上,只因吏部尚书周应秋一语如剑:“此等小事尚不能解,尔何用之有?”
于是,董知府率三班衙役,鸣锣开道,声势浩大,出城为乡官助威。
未出京城十里,已有士绅候于路旁,名曰请宴,实则试探。
然董知府心知肚明,此行非为宴饮,乃是为朝廷新政保驾护航,彰显官威,震慑宵小。\"
对此,董应举当场断然拒绝,态度坚决。
眼见府尊铁面无私,士绅们面面相觑,随即有人被推至前沿,哀声陈情:“府尊大人,田税之重,犹如泰山压顶,我等实在难以承受啊!”
“朝廷大兴土木,民力已竭,佃户难觅,土地荒芜,税赋却如影随形,我等家底已空,何以应对?”
董应举骑于马上,闻言冷笑,挥鞭直指苍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朝廷之难,岂逊于尔等?”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官俸军饷,皆为社稷之重,何来容易二字?”
他话锋一转,严厉道,“若敢抗税,锦衣卫不日即至,家门之内,难逃法网!”
此言一出,士绅们无不骇然失色,心中暗道:锦衣卫出手,岂有完卵?
新政之下,摊丁入亩,徭役免除,然田税倍增,每亩三斗,加之丁口税每年百文,夏秋两季,税赋如山。
新政更迭,夏税丁口,秋税田亩,百姓生计,更添重负。
董应举继续说道:“今年两税,由乡长主责,主薄统筹,税务司监管,朝廷无需再遣差役。”
言毕,他侧身一指,只见一青衣账房模样之人,骑黑马,悬算盘,乌纱帽下,自报家门:“本官李英,大兴县税务使,专司税赋。”
李英一番陈词,明确了征税流程,士绅们这才注意到这位新面孔。
董应举环视四周,眼神凌厉:“顺天府内,田亩丁口,一律征税,优免尽除,此乃圣意!”
他话锋一转,对偷税漏税者发出警告:“初犯三倍重罚,举报者奖其三成;再犯家产充公,举报者可得五成。”
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看向士绅们:“偷税漏税,乃是大明之蠹,陛下有言,必出重拳打击。
诸君若能踊跃举报,不仅为国效力,更能得些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遥望董应举渐行渐远的身影,及其护卫相随,士绅群中窃窃私语,宛如秋虫低鸣。
“避无可避矣。”
有人轻叹,似自语又似警醒。
“避?何以避之?”
另一人悄声反问,语调中带着几分无奈。
谈及董应举的严令——“初犯重罚三倍,举报者赏三成;再犯则家产尽归国库。”
此言一出,众人心生寒意,更有人戏言:“只怕有人正觊觎汝家之财。”
“速归家,告家人以谨慎为要。”低语间,危机四伏之感油然而生。
此时,人群中几位壮汉斜睨着议论纷纷的士绅,心中暗自盘算:“举报偷漏税,赏钱诱人,真假难辨,却也值得一试。”
董应举对身后风云变幻置若罔闻,此行目的昭然——为乡官撑腰,顺道惩戒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土豪劣绅,以顺天新政立威。
“袁世振方归,董应举又巡,朝廷动作频频。”
朱由校手执奏章,其上高谈士绅乃国本,应厚待而非苛责,转问刘时敏:“董知府何时离京?”
“回陛下,董知府巳时出城。”
kk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