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61章 开航线!
但朱元璋提醒道:\"新东西固然好,但要注意安全。让太医院好好检查,确保无害才能推广。\"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借鉴。\"
\"什么点?\"
\"这些作物都是从海外来的,说明海路很重要。我们要加强海上贸易,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好东西。\"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于是一场新的变革,又悄悄拉开了序幕。
朱雄英正在农学堂查看新作物的生长情况,突然收到一个意外的消息。
\"殿下,大事不好!\"黄珀匆忙赶来,\"江南发现有人在私下贩卖假种子!\"
\"假种子?\"
\"是的。有些奸商趁着我们推广新品种的机会,把普通种子冒充良种高价卖给农民。而且\"黄珀压低声音,\"有些地方官员似乎也参与其中。\"
朱雄英眉头紧锁。这不仅是欺诈问题,更可能影响整个农业改革的推进。
\"传我命令,\"他沉声道,\"立即派人彻查此事。从种子来源查起,一直查到销售环节。任何参与造假的人,都要严惩不贷!\"
正说着,蓝玉也带来了新消息:\"殿下,太医院对那个红薯的检验结果出来了。\"
\"如何?\"
\"确实是好东西。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不错。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作物特别好种,就算在贫瘠的山地也能生长。\"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可是个救命的东西。让农学堂立即着手培育,明年就要在山区试种。\"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东瀛传来消息,说是他们那边种植玉米时发现了一个问题。玉米虽然产量高,但消耗土地肥力也特别大。如果不注意轮作和施肥,土地很快就会贫瘠。
\"这倒是个教训。\"朱雄英说,\"看来推广新作物也要讲究科学。来人,把这个经验写入《农政全书》,要专门加一章讲轮作和养地的方法。\"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要商议重要事情。
朱雄英赶到奉天殿,发现老爷子正在看一份奏折。
\"雄英,你看看这个。\"朱元璋递过奏折。
原来是西域那边的报告。朱棡朱慡在推广棉花种植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当地不少农民宁愿放弃种粮食,改种棉花,因为棉花的收益更高。
\"这可不是好事。\"朱元璋说,\"粮食才是根本啊。\"
朱雄英却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皇爷,我倒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哦?说说看。\"
\"您想啊,西域气候干燥,本来就不适合种粮食。与其勉强种粮,不如因地制宜,发展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他们用卖棉花的钱去买粮食,岂不是两全其美?\"
朱元璋捋着胡须思考:\"有道理。不过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全都改种经济作物。\"
\"是。\"朱雄英说,\"我已经让农学堂研究了各地的土壤和气候,准备制定一个种植指导图。哪里适合种粮食,哪里适合种棉花,哪里适合种茶叶,都要有明确的规划。\"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急报。原来南京那边的粮仓建好了,但马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仓储技术跟不上。
\"怎么回事?\"朱元璋问。
\"回皇爷的话,就是粮食容易受潮发霉。\"来人解释道,\"尤其是江南地区,空气湿度大,普通的仓库根本存不住粮食。\"
朱雄英沉思片刻:\"这事倒是要请教朱允熥了。东瀛那边也是多雨潮湿,他们怎么储存粮食的?\"
立即派人去东瀛询问。很快,朱允熥就送来了详细的仓储方案。原来东瀛人在建粮仓时,特别注意通风和防潮,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地板,能让空气在粮食下面流通。
\"好东西!\"朱元璋看完图纸,大为赞赏,\"立即在江南试用。要是效果好,全国的粮仓都要这么改。\"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既然说到仓储,孙儿还有个想法。\"
\"说来听听。\"
\"现在各地都在建粮仓,为什么不趁机建立一个完整的粮食调运体系呢?比如北方丰收的时候,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运到南方;南方收成好的时候,也可以运到北方。这样就能平抑物价,保证粮食供应。\"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主意!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运输路线要畅通,二是要有统一的调度。\"
\"孙儿已经想过了。\"朱雄英说,\"可以把全国分成几个区,每个区设立一个总仓,负责调配本区的粮食。各区之间再建立联系,互通有无。\"
就在这时,黄珀匆匆赶来:\"殿下,新消息!东海的渔民又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作物!\"
\"什么作物?\"
\"好像是一种豆子,但结的果实特别大,而且可以榨油。\"
朱雄英和朱元璋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惊喜。这种新作物如果真像说的那样好,那就太重要了。
\"立即派人去查证!\"朱元璋下令,\"如果属实,就要立刻收集种子。\"
朱雄英补充道:\"还要派农学堂的人去登记渔民发现的具体位置。看来真要好好发展海上贸易了,说不定还有更多好东西等着我们发现。\"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各地农学堂送来报告,说是新作物的推广遇到了阻力。有些地方的农民不愿意尝试新东西,宁愿种传统的粮食。
\"这也难怪。\"蓝玉说,\"农民种了一辈子水稻麦子,突然让他们改种新东西,心里肯定没底。\"
朱雄英点头:\"所以要因势利导。先在每个村子找几户试种,让其他人看到效果。另外,官府要给一些补贴,减轻农民的风险。\"
正说着,又一个重要情报传来。有商人报告说,西洋那边似乎也有不少新奇的作物,而且他们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也很特别。
\"这倒是个机会。\"朱雄英说,\"不如派人去西洋看看。正好可以开辟新的贸易航线。\"
朱元璋却提醒道:\"此事要慎重。海路危险,而且西洋那边情况不明。不如先从东瀛和琉球开始,慢慢往外拓展。\"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在地里挖出了一种奇怪的农具,看样式似乎是宋朝时期的。最特别的是,这农具的设计非常巧妙,比现在用的还要先进。
\"有意思。\"朱雄英说,\"看来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也不能忽视啊。让工部的人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朱元璋若有所思:\"是啊,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老的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番话让朱雄英陷入了沉思。是啊,农业改革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是要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想到这里,他提笔给朱允熥写了封信,详细询问东瀛的农业传统。毕竟东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们是如何把传统和创新结合的,值得借鉴。
\"对了,\"朱元璋突然说,\"土地改革的事要开始准备了。\"
朱雄英一愣:\"现在就开始?\"
\"对。\"朱元璋说,\"农业改革进展这么顺利,正是开展土地改革的好时机。不过要循序渐进,先从藩王封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