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64章 大明发展
\"殿下,您看这个。\"黄珀拿着一份报告匆匆赶来,\"各地农学堂突然涌现出大量研究小组,都在搞创新实验。\"
朱雄英笑着点头:\"这是好事。我们就是要激发农民的创造力。\"
\"不过\"黄珀欲言又止。
\"有什么问题吗?\"
\"有些地方出现了投机行为。有人为了争夺奖项,弄虚作假。更麻烦的是,一些地方官员开始干预,想把奖项往自己辖区拉。\"
朱雄英眉头一皱:\"这倒是个问题。看来评奖制度需要完善。\"
正说着,蓝玉带来了新情况:\"殿下,江南那边有个有意思的发现。\"
\"什么发现?\"
\"有些农民开始记录自己的创新经验,还画了图纸。最特别的是,他们还办起了"农事期刊",专门交流心得。\"
\"好啊!\"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农民不仅要会创新,还要会总结,会传播。\"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速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你知道现在农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吗?\"
朱雄英想了想:\"是人的观念变了。\"
\"对!\"朱元璋说,\"以前农民就知道听天由命,现在开始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了。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什么问题?\"
\"农民的眼界开阔了,要求也高了。他们不仅要求技术进步,还开始关心政策、市场,甚至想参与决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农业议事会。由农民代表、农学专家和地方官员共同商议农业发展大计。
\"这倒是个好办法。\"朱雄英说,\"我们也可以试试。让农民参与决策,既能听取基层意见,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新情况。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民开始自发组织技术培训。有经验的农民当老师,教其他人新技术。
\"农民教农民,这是个好办法。\"朱雄英说,\"比我们派人去教更有效。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开来。\"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农民发明了新技术,不愿意公开分享,想要收费教别人。这引起了争议。
\"这也是个难题。\"朱雄英说,\"一方面要保护发明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促进技术推广。\"
\"那就建立专利制度。\"朱元璋说,\"让发明者既能获得回报,又能让技术推广开来。\"
正说着,南京农学堂送来好消息。他们整理出了一套农业知识体系,包括种植技术、农具使用、市场经营等各个方面。
\"好啊!\"朱雄英说,\"可以把这套知识体系编成教材,在各地推广。不过要注意因地制宜,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就在这时,工部送来一个重要发现。他们在研究农具改良时,发现农民的许多创新都有共同规律: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说明农民的智慧。\"朱雄英说,\"他们虽然没有太多学问,但对实际问题最了解。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种智慧。\"
但新的挑战又来了。随着农业创新的普及,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矛盾。有的是因为技术专利纠纷,有的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还有的是因为创新方向不一致。
\"这说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朱雄英说,\"不能光靠自发创新了,需要有更系统的规划和引导。\"
\"怎么引导?\"朱元璋问。
\"第一,要建立农业创新基金,专门扶持有前景的创新项目。\"
\"第二,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创新者能安心研究。\"
\"第三,要建立创新交流平台,促进各地技术共享。\"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农民看到创新的长远价值,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
正说着,户部送来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农业创新带来的效益已经开始显现:产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这是好事。\"朱元璋说,\"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不能光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农业创新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农村更有活力,让农民更有尊严。\"
就在这时,东海又传来新消息。有渔民发现一艘外国商船,船上有许多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资料。
\"好机会!\"朱雄英说,\"可以派人去学习。不过要注意甄别,不能盲目照搬。\"
但朱元璋提醒道:\"学外国技术可以,但要记住一点。\"
\"什么点?\"
\"农业是立国之本,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发现。很多农村年轻人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不仅研究农业技术,还自学天文、地理、物理等知识。
\"这是个好现象。\"朱雄英说,\"农业创新不能局限于种地技术,还要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不如在农学堂增设一些基础科学课程。\"
\"好主意。\"朱元璋说,\"不过要注意实用性。学这些知识是为了用在农业上,不能偏离了方向。\"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有些农民在创新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自然规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这说明什么?\"朱元璋问。
\"说明农民的实践经验很宝贵。\"朱雄英答道,\"我们不仅要鼓励农业创新,还要重视农民的科学发现。说不定能从中找到推动科技进步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