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五十四讲】
第117页 ,辛二,劝真修有益。
前面的一大科,佛陀讲到了我们一念心性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佛陀讲到应该要真实地去观照。这个道理是让你观照的,不只是了解而已,你要观照才有力量。
那么为什么观照才会产生功德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看第二段。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为什么要观照才有真实效果呢?这以下讲出它的例子。比方说摩登伽女。这个女众其实过去生是曾经做淫女的,所以她本来多生多劫所熏习的这个烦恼的心是非常的粗重。回到精舍以后,佛陀以楞严神咒的力量来消灭她的烦恼的现行。蕅益大师说,咒力能够破除邪思,因为它有正气。而且她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后,生起微密的回光返照而断除爱欲的种子,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已经成就一个“性比丘尼”。这个“性”,就是“法性相应”,或者说是“圣道相应”的比丘尼。也就是说,她整个戒体是一种道共戒,因为成就圣道而成就戒体,我们又称为破结使的比丘尼。她本身没有真正出家,她只是因为道共戒,所以叫作性比丘尼。她能够入于僧宝之数,但不是真实的出家众。跟佛陀的儿子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她们都能够在法会当中同样地回光返照,而觉悟到过去生的生死因缘,所谓多生多劫的轮回之因,都是一念的贪爱当作痛苦的根本,也就是一念的攀缘心就造成这么多的痛苦。本来是无一物,何必去惹尘埃!就是一念的攀缘才有这些问题。
我们看最后的结示劝修。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佛陀就劝勉阿难尊者说,如果你能够依止现前一念心的微密止观来修学无漏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一种回光返照,不随分别,那么你将来的功德就能够出离烦恼,甚至于蒙佛授记,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那么为什么还自我欺蒙,尚且停留在观听当中呢?观、听,指的是六根门头当中见、闻、嗅、尝、觉、知向外的攀缘。
本经很强调“一念熏修”,蕅益大师也强调“一念熏修”的可贵,因为真能破妄。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真能破妄,什么叫作回光返照、一念熏修。
比方说鸯掘摩罗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老人家去外面托钵。托钵的时候,他到一个长者的家庭。这个长者很恭敬地把饭菜供养给鸯掘摩罗尊者,然后跟尊者说,我们家的媳妇今天生小孩,但是现在难产,这个小孩生不出来,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安胎的法门,怎么样把这个胎儿顺利生出来呢?鸯掘摩罗尊者说,我跟从佛陀学佛以来,没有学到这个法门。情况很紧急,他赶快用神通跑回精舍请问佛陀:佛陀!有一个长者他家的媳妇生小孩难产,应该怎么办?佛陀说,你赶快回去告诉她,要她忆念说:我从受戒以来,我都是护持不杀生戒的。叫她忆念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尊者鸯掘摩罗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回去告诉她。这个女众正在危险的时候,她就忆念了,她自从受戒以来都是很认真地来护持不杀生戒。结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小孩就顺利生出来。
我们心中本来是有很多黑暗,没有错的。烦恼会障碍我们的光明,罪业也会障碍我们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灯光一亮的时候障碍就破掉。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忆念,就是你那个心要产生一种观照,随着那个东西去观照。你只要生起一种观照,它就会产生功德。
西藏的上师曾经讲过一句话:即便我们放纵了烦恼一千次,但是也抵不过一次的观照。欸,我过去一直放纵它,又去放纵它,放纵一千次,但是只要有一次的回光返照,你就可以消灭它。我跟烦恼打仗,我输你一千次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远战胜它。为什么?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烦恼是不真实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显现的一个假相。所以一个人觉悟以后,就永远不会颠倒了。
所以佛陀一再强调一念熏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妄想在心中虽然缠缚了多生多劫,毕竟它是虚妄的。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刹那的时间,就可以让它光明。这个地方佛陀强调,因为你的熏修是真实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就能够有出缠、授记种种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实际去修学的功德。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分二: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丙二、为末世示道场的方法
我们看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蕅益大师把《楞严经》的正宗分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讲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当下是所谓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也就是说,前面这一科把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实相标出来,就说明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所观境出来了。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一个安住的处所——所观境。
这以下的“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就说明了一个能观的智慧。我们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善巧方便来趋向我们的目标,趋向我们的所观境。前面一科是所观境,这个地方是能观的智。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是一个如如理,这个地方是一个如如智。
好,我们解释这一科的标题。
“示不生灭”,这个不生灭就是指的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因为它能够远离对待,“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它不生灭。“本修因”,就是当作整个根本起修的真因。因为依止不生灭之真因,才能够契证不生灭的果觉。依止这个不生灭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依止处,从一个不生灭的心性当中来修习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那么,这三观的智慧为什么叫妙呢?因为,“妙”指的是不可思议,即此能念的一念的心中,当下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说,依止一心三观而照了一境三谛,而最后悟入不二法门,所以叫作妙。从圆教的角度,从最初的发心乃至于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观来照一境的三谛,所以整个圆教都是微妙不思议的法门。这当中以空观来破除烦恼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除业障,成就解脱德;以中观来破除报障,成就法身德。
所以,在因地叫作三观,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随顺。这个就是整个三观的内涵。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为当机来示圆通本根,先讲到修学圆通的下手处;第二个是为末世来显示道场的方法。因为末法时代魔障特别多,应该怎么样来结界、来受持神咒、来破除内外的障碍?前面一科是正修,第二段是破障。
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 分二:丁一、叹领述请;丁二、宣示法义
这个“当机”就是阿难尊者;“圆通本根”就是圆融通达的一个修学入门的处所。因为阿难尊者过去生的习气“一向多闻”,在六根当中对这个“闻” 有特别的相应,所以佛陀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就选择了耳根圆通,使令他能够从闻下手而反闻闻自性,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地方是讲这段。这当中有两段:一,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
丁一、叹领述请
首先一段是“叹领述请”,阿难尊者赞叹佛陀、赞叹法的殊胜,而且他表示“领”,他领会了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后请佛陀开示修学方法。这当中有四小段。
【图一】
先看第一段。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听了前面的一科以后他的一个心得。阿难跟法会大众听闻了佛陀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达出来:
第一个,“疑惑销除”,佛法当中产生了真实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们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有一念虚妄的迷情,所以产生虚妄的烦恼,招感虚妄的果报,如此而已。所以他对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坚定。
第二个,讲到他的智慧的理解,“心悟实相”。他知道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所谓我们这念心是本自清净,是离一切相的;这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它又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当体即中”,他知道这一念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的。他对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貌产生了理解,所以身意感到轻安,身心轻安。
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身心轻安?因为它能够调伏粗重障故。我们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结,因为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相,向外攀缘以后,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取,所以感到很粗重。而阿难尊者真实体悟到其实相是虚妄的,只有心的性体是真实的。他把这些相完全放下了,所以感到很轻松、很安稳。这种感觉是“得未曾有”。
因为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再一次地感到非常的悲痛。这个地方悲痛的是他过去无始劫来心随妄转,认贼作父,枉受轮回。所以他又“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我们看他讲出了三段的文。
先看第一段。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但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同体的大悲,一种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具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的善巧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的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而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个时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于生死苦海。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
看第二段。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说,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的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古德把这个“十方国土”判作凡圣同居土,这个“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一念心具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
如来也多次地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行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天王(这个天王是佛陀)设置的这个华丽的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才能够进去,才能受用。这个房子给我了,但是我应该怎么进去来受用这里面的功德呢?提出这个疑问。
看最后一段。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