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七十二讲】
第二个叫唯识所变。这个就指的第六、第七了,特别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去跟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有我们的名言分别。名言分别,讲得白话一点,就是我们有我们的思考模式。
我们心中有个人的好乐。比方说你特别喜欢吃榴莲。榴莲的显现,它只就是一个水果嘛!是你过去有这个业力,所以它显现出来。这个依他起性它没什么好坏。如果你认为说这个榴莲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个就唯识所变了,这就是我们讲的遍计所执性,是唯识要破的部分。身为榴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也没有所谓的甜美不甜美,它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你个人加上去的。不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味道很臭。其实榴莲也没有所谓的臭,也是你个人的分别加上去的。
所以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把宇宙间分成唯识所现跟唯识所变,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唯识所现这一部分不能破坏,因为它是一个因果的道理。但是,唯识所变,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一部分是我们所要破坏的。所以唯识学的空观是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别,破遍计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因为弥勒菩萨喜欢名闻、喜欢利养,认为这个东西会给他快乐,那么日月灯明如来就告诉他说,名闻利养、别人对你的赞叹,这个东西,是你自己把它认作是快乐的,它本身没有快乐。
所以智者大师说,财色名三个法,我们凡夫喜欢好乐,喜欢追求,就像狗啮枯骨。一个很干燥的骨头,没有味道,但饥饿的狗去咬这个干燥的骨头,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后就流血。你吃到自己的血,你就说,哇!这个骨头很甜美!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
也就是说,这个世间的五欲本身没有快乐可言,它不像三宝。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功德。你看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我们会产生法喜。这不是我们的妄想,而是本来就会产生功德的,因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让我们产生快乐,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这很快乐。所以,我们是自己的妄想来带动自己的快乐,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
日月灯明佛意思就是说,你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你认为这个是安乐,那其实是你自己的颠倒妄想捏造出来的,它本身不是一个功德相,就教他修唯心识观来对治这一部分的障碍。这个是他过去的因缘。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历劫已来,他经过多生多劫来修学这个唯心识观,以此三昧来事奉恒河沙的诸佛。他这个修行不简单,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历练,把文字的智慧转成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历练。慢慢地他整个三昧的观照力转深,内心当中对于世俗名闻利养的追求就慢慢地消灭,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个地方唯心识观,就是观察这个宇宙的万法其实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如梦如幻的观察当中来破坏我们的遍计执。这个地方是离遍计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我再进一步地观察。远离遍计执以后,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个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地方是远离依他起。这一部分我们到后面再说明。
总而言之,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是先远离遍计执,破坏我们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远离第八识的依他起。两个方法,两个过程。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乃至于穷尽虚空十方的如来,指的是正报,乃至于整个依报的国土……这整个十方当中的依正二报,有净秽跟有无两种的差别。净指的是四圣法界的因果,秽是六凡法界的因果。这整个净秽的因果,从因缘上的假相是有,从依他起的角度上说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从它的自性来说是毕竟空的,从遍计执来说是毕竟空的。我们认为它是真实有、有自性的,这样的执取是毕竟空的。所以是因缘有,但是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总而言之,这整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染净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现,我们各人可以说是循业发现。所以,我以如实了知唯心识故(“唯心识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而证得唯识性。
下一段证得唯识相。“识性流出无量如来”,我远离了依他起、远离了遍计执以后所成就的圆成实性,这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流出无量无边如来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证得唯识相。我们这个次第,是先证得唯识性,再能够证得唯识相的。所以现在蒙释迦如来的授记,候补贤劫的第五尊佛,就是候补佛位。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功德之相。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如实地观察“十方唯识”。十方唯识当然就是修唯心识观,十方唯识是先破遍计执,以空观来破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先证得唯识性。然后再从空出假,观察十法界的因果各各循业发现,再证得唯识相。“识心圆明”,这一念心识的本性当下是圆满光明,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这当中包括远离了依他起,也远离了遍计执,而成就无生法忍。斯为第一。
这个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计本空,思诸法如梦。其实外境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安立出来的。这个破遍计执,是“思诸法如梦”。诸法如梦破了以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现前,再“观心性无生”,破最后的依他起性,最后悟入圆成实性。
这个唯心识观,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应用很广很广,而且非常好用。因为我们前面说的根尘识相当复杂,而唯心识观“观识大”。就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总而言之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这个外境是你一念心所变现的,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它没有好坏,没有长短方圆的差别,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是这个意思。
在美国有一个大学教授,有一天要去作一个演讲。他的演讲主题就是,我们身为一个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人活在这个世界当中,那么人跟世界的互动是什么关系?这个大学教授在准备资料的时候,他五岁的小孩子就在那边跑来跑去,在那边吵闹。他觉得实在是受不了,随手在旁边拿一本过期的杂志,翻了几页,看到一个世界地图,就把这个世界地图撕一撕,拿给这个小孩子说:你如果能够把这个地图重新组合起来,我给你五块美金。这小孩子没有看过地图,所以教授想说,至少能够让他两三个小时不会吵。把这个事情交给小孩子以后,这大学教授就继续找资料。结果没有多久,小孩子就把这个地图完全黏好。黏好以后就跟他爸爸说,我已经把它黏好。他说怎么可能!他一看,哎唷,完全正确,这世界地图黏得非常正确。他爸爸说,你怎么做到的?这小孩子说,很简单啊,这个地图看不懂,但这个杂志的后面有一个人的相状,那个人的相状我很清楚。我就把这个人的头、身体、四肢,照后面这个身体把它黏起来,前面的地图就出来了。这个时候那个哲学教授得到启示,哦,他知道整个纲要了。原来人跟世界的互动,人的心,你把它调正确了,外在的世界就正确了。
唯心识观的道理就是这样。就是说,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心正,这一切法就正了。所以它这个方向是很清楚的: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个外境。就是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处境的。这是弥勒菩萨观识大。
壬七、势至观根大
【图三】
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一样。前面的根大是各别的观六根,这个地方是拢总地观六根,等于是都摄六根。这是一个总相的观法,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法门的当机众是大势至法王子。大势至的意思就是,这位菩萨有广大的威德力,他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一切的魔王宫殿,所以叫大势至。
大势至法王子这个时候“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类,他们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门而成就无生法忍。这当中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这五十二不是数目,是阶位,是包括了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那么这么多位的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们回忆在往昔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世,叫无量光佛,这当中从无量光佛乃至于超日月光佛,在这一劫当中总共有十二位的如来相继地出世。这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尊,就是超日月光如来,因为这一尊佛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法门,教我修学念佛三昧。
这念佛三昧我们先搞清楚了,后面就知道它的内涵。这念佛三昧的内涵我们解释一下。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约着所观境来说,它的所观境有四种:就是观想、观像、持名跟实相。观想就靠第六意识的想象,想象佛菩萨的依正庄严。观像是你必须有一个像,放在眼前来观察的。持名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念佛的所观境是真如实相。在本经当中,所谓的念佛三昧是偏重于前面三个,就是观想、观像还有持名。观想、观像本经叫作忆佛,忆念佛的依正的功德,持名本经里面叫念佛,忆佛念佛。这个地方是约着它的所观境来作区分。
约着能观的智慧,蕅益大师把念佛三昧区分成三种:
第一个是唯念自佛。就是说,你在念佛时候,不管忆佛念佛,你的内心当中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时候,他念一句佛号,他重点不是那个佛号,他重点是在观察念佛是谁。说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心在哪里?它从什么地方而来?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话,是通于整个其他的二十四个圆通,完全相同。
第二个,唯念他佛。唯念他佛就是说,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是完全只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这个我们讲就是有点心外求法,偏重事修,唯念他佛。
第三个是自他俱念。就是有理有事,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念佛,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无差别的。阿弥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也存在阿弥陀佛的心中,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带动这个佛号。我们常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十万亿佛土其实不离开我一念心性。既然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为什么要念佛呢?我要假借佛号把它带出来,假借佛号把它显现出来。这叫自他俱念。
这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差别,有的约着所观境,有的约着能观的智,作一个区分。你这两段大概清楚了,后面我们讲到正文的时候就容易清楚。
当然,〈念佛圆通章〉跟其他二十四个圆通是不太一样,它是一种他力法门。其他的二十四圆通偏重在自力法门。它们的差别,我们下一堂课再详细地说明。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