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26章 大顺十二年,新的希望
意义重大的御前会议并没有影响到普通人正常过年。
张伟带着家人守岁后,大顺十二年正式到了。
新年的第一天,张伟给儿女们都准备了压祟钱,看着自己逐渐增多的子女,张伟有点感觉到,自己未来必定是压力山大呀。
新的一年,对张伟本人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三月份阿荷给自己生了第四个女儿,张伟取名为张婉宁,阿荷也被张伟正式纳为妾室。
其次就是自己在刑部不再算新人,已经完全融入到刑部的氛围中去了。
其他的,这一年也就是普通的一年。
但是对于整个大夏王朝来说,大顺十二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首先是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朝廷于大顺十二年二月正式下旨,实行“摊丁入亩,统一商税“,两项新的税政。
前者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后者“统一商税“则是取消了权贵官僚经商时免税或减税的特权。
实行新法后无论是什么商行,包括皇商都统一按百分之十五的比例抽税。
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也让皇商和官商在税率上回到跟普通商户对等的地位。
很多民间的商人都感觉生意好做多了,从而积极投资,极大的活跃了民间资本。
这两项诏令一出,代表着被后世史学家极力称赞的“大顺盛世“的全面来到。
后世有“民间“史学家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评价这两项政策,称其至少为大夏王朝续命一百年。
对于国家和朝廷的意义暂且不论,对很多个人而言,大顺十二年也是极其重要或者值得怀念的一年。
对于这两项国策的幕后推动者,帝师,副相张达来说,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喜的是自己的理想报负终于部分的实现了。
悲的是自己教授了二十多年的学生,当今的圣上觉得自己背刺了他,现在已经开始疏远自己。
以前想进就进的皇宫内庭,现在只能一次次被告知:“圣上不见张相,请回吧。” 对于邹姑父来说,大顺十二年是他仕途的新起点。
邹姑\/父从礼部郎中升到福建右参政,不仅仅是官位从从四品升到了正四品,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外放地方,成为一省大员,打通了他再次上升的渠道。
(解释一下,本书设定,六部的郎中包括邹姑夫的礼部郎中,刚开始时担任时是正五品,时间到了,可以升为从四品,同理,福建右参政可以是正四品,也可以高配一级为从三品,其他官员的品级也是类似的情况。)
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邹姑父,自然也有宦海不如意的邹二伯。
今年的鸿胪寺卿之位被别人夺走后,邹二伯一下子老了许多,对公事也不再上心了,一心管教起儿孙的学业来。
对于此事,张伟悄悄找邹老四邹桐问过了:“吕阁老没帮二伯说几句话吗?“
邹桐:“唉,吕阁老对督察院之外的事很少关注,对我父亲此事更是一言不发。“
大顺十年乡试又没中的邹标被要求明年无论如何也要考上举人,而邹老四邹桐的目标则是后年的会试。
真是一对苦命的兄弟。
对于张伟的恩师刘尚书来说,大顺十二年也是非常好的一年。
自从上次的御前会议上,大顺帝心里的老师,副相张达率先向皇庄皇商开炮后,大顺帝开始疏远起张达来,转而对刘尚书这种当年的侍读先生更加器重起来。
大顺帝经常频繁的召刘尚书入宫商讨刑部以外的国事,不免让刘尚书生出了一丝自己可以进入内阁的野望。
对张伟的直接主官,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高少平来说,大顺十二年则是他对六部生涯失望的开始。
高少平在刑部郎中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七年多了,品级虽然熬到了从四品,但职位再也升不上去了。
在六部,想从从四品的郎中一下子升到至少是从三品的侍郎,实在是太难了,一般都要到地方去当一届布政使和左右参政(也就是邹姑父走的路子)才可能回六部任侍郎。
令高少平烦恼的是,自己连外派的门路都找不到。
对于张伟的父母而言,今年又是想儿子和孙子孙女的一年。
儿子有了大出息,不仅在北京城当了官,还给自己两人挣了个诰命。
现在连县太爷都对自己两口子恭敬有加,其他人见了他俩都直接喊:“老太爷,老太太“。
生活物质上都极其满意,两个女儿也经常回家看他们两口子。
唯一缺点就是儿子一家离他们太远了,以前儿子一家在长沙的时候他们还能时不时跑到长沙去看一看。
但儿子一家去了北京后,北京城实在太远。
即使儿子儿媳派人接他们去北京,他们也不敢离家这么远去北京,特别是张母李春花的身体根本受不起长途的奔波。
老两口听说张伟现在有了两子四女,但他们见过的只有一子二女,老两口子做梦都想见见自己孙子孙女。
可现实情况不允许,他们也只能继续这样的思念。
他们只能期待着,儿子什么时候可以休假一段时间,到时候带着全家人回来省亲。
对于张伟曾经的好友付同程,大顺十二年是非常美好的一年。
因为二月份付同程凭借张伟的推荐信和本身不借的功底,顺利以第二档的学生身份进入了长湘书院学习。
张伟作为大顺十年殿试第九名的获得者,给长湘书院挣得了巨大的名声。
所以张伟的面子还是要给几分的,最后综合付同程本身的成绩,长湘书院给了付同程第二档的成绩入学。
付同程见自己终于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四大名校,胸中生起无限豪气。
“卓然在长湘书院考出来的成绩,自己未必不能再复现一遍。“
对于张伟另一个好友李行道而言,大顺十二年则是惊喜不断的一年。
原本他跟兄长拿到张伟的信回到长沙,也没有抱太多的希望,两人甚至悲观的决定要认怂,把长沙的渠道都让出来。
哪知道把张伟的信给他同学看过后,等了不到十天,形势完全就反转过来。
税官们放行了他们扣押的货物,长沙府的衙役不仅放了自己的人,甚至上门求饶,求放过。
再三感谢过那个李公子后,李氏兄弟在长沙城的生意变得特别好做起来。
整个大顺十二年,李二跟兄长的生意至少翻了一倍。
兄长让李行道务必要重重感谢张伟,李行道记在了心里。
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这一年,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不会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