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78章 大坪子名意显明 地形特点宜耕种
大坪子名意显明,地形特点宜耕种。
村民生活乐融融,历史变迁话今朝。
一
我踏上了通往轿子山脚下的旅程,心中洋溢着期待与好奇。轿子山,那座雄伟壮观的山峰,宛如一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威严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其巍峨的身姿仿佛在低语,述说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它的脚下,隐藏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宁静小村——大坪子村,那里承载着我梦寐以求的美好与宁静。
阳光穿透稀疏的云层,洒在蜿蜒的山路上,为这次旅程披上了一层诗意的薄纱。我沿着山路轻盈而坚定地前行,每一步都仿佛在探寻历史的纹理。四周的景色随着我的步伐变换,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到开阔的草地,再到错落有致的农舍,每一处景致都让我对大坪子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大坪子村,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的韵味。它坐落于轿子山脚下,被连绵起伏的山峦环抱,宛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绿色的宝石之中。这里的山峦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村子里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宛如大自然中的一座座绿色城堡,显得格外和谐。
这里的人们世代居住,与山川共舞,他们的生活虽简单而宁静,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无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每一座山头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片土地都见证了一段传奇。村民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祖先的智慧与美德。
行走在大坪子村,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清晨,村民们迎着温暖的朝阳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午后,山间小溪潺潺流淌,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傍晚,夕阳西下,远处的山峦被染成一片金黄,美得如同一幅泼墨山水画。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宁静,让人心生向往。
在这片土地上,我还领略了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村民们擅长编织、刺绣、雕刻等手工艺,他们的作品精美绝伦,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此外,这里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洋溢着欢乐与祥和,让人流连忘返。
我期待着在这片土地上,探寻更多关于大坪子村的秘密,感受这里的宁静与美好,让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我相信,在这座雄伟的轿子山下,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宁静小村,一定会给我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感动,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二
我满怀期待与憧憬,渴望与村里的长者李福生和张顺红相遇,他们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大坪子村的历史长河,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灯塔。他们的故事,宛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细腻地勾勒出这个村庄的沧桑与变迁,缓缓揭开大坪子村历史的神秘面纱,让我得以窥见其深邃与变迁的奥秘。
李福生,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砥砺,如同山间的岩石,历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然坚毅如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历经沧桑的坚定与智慧,那是多年辛勤劳作、见证村庄变迁的深刻印记。他曾是这个村庄的生产队长,带领着村民们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开垦荒地,为村庄的繁荣添砖加瓦。他的声音洪亮,如同山风呼啸,讲述着那些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让人心潮澎湃。
张顺红,一位温婉的女性,她的故事则充满了坚韧与勇气。她的面容慈祥,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位与她相遇的人的心田。她曾是村里的第一位女教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自己的一颗知识和爱心,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道路,成为了大坪子村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她的故事,是关于坚持与奉献,是关于梦想与希望,让人心生敬意。
我憧憬着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他们的故事将如何在我面前缓缓展开。李福生可能会讲述他年轻时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如何将贫瘠的土地变成丰收的田野。张顺红可能会分享她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那些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的蜕变,以及她对孩子们未来的无限期望。
随着我越来越接近大坪子村,我的心跳愈发激烈。我深知,这次旅程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探索,更是对人文历史的追寻。我将在这里找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找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瞬间。
我加快了脚步,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相遇的期待。大坪子村,这个宁静的小村落,你将向我展示怎样的历史画卷?李福生和张顺红,你们的故事又将如何触动我的心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这些谜团,开始这段充满意义的旅程。在这片土地上,我期待着与历史的对话,与智慧的长者们共度一段难忘的时光。
三
在大坪子村的村委会会议室,我的内心激荡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终于迎来了与村里的长者李福生和张顺红面对面的交流时刻。他们的言谈不仅让我对村名的由来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更让我对这个宁静的乡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宛如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大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
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温馨。李福生老人坐在一张古老的木桌前,他的身姿虽略显佝偻,但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却依然透露出坚定与力量。他的脸上镌刻着岁月的印记,每一道深深的皱纹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点点滴滴。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历经风雨后的坚定,犹如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古老树木,根深蒂固,坚不可摧。
他指着脚下的一片土地,那是一片历经时光洗礼的宽阔平地,上面长满了青草,偶尔几朵野花点缀其间,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片土地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低语着它过往的辉煌与故事。
“大坪子,这个名字源于我们村中心的那片宽阔的平地。”李福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述说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这里曾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是劳作、休憩、交流的圣地。在我们村,有一句俗语叫做‘大坪子,小坪子,都是祖先的基业’,这句话道出了这片土地在我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我凝视着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出过去村民们在此劳作的生动景象。李福生继续讲述:“在我们村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大坪子见证了无数变迁。曾经,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是我们的祖先们辛勤开垦出来的。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将这片土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张顺红微笑着加入谈话:“确实,李福生说得对。这片大坪子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场所,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们村,每个人都有着与大坪子相关的美好回忆。比如,每年的丰收节,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我好奇地问:“那么,为什么叫大坪子,而不是其他名字呢?”
李福生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在我们村,流传着一个关于大坪子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路过此地,看到这片平地如此开阔,便赐予了我们这个美名。从那以后,我们就叫这里为大坪子了。”
我听得入神,不禁想象着那位仙人的飘逸形象,以及他赋予这片土地的神奇力量。李福生接着说:“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无论名字的由来如何,这片大坪子都是我们村子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
随着李福生和张顺红的讲述,我对大坪子村的名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片宽阔的平地,不仅是村民们生活的中心,更是他们精神的家园。它见证了村庄的兴衰更替,也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也对大坪子村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旅程中,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这个村庄的故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四
张顺红引领我踏上了穿越时空的旅程,她的手指轻柔地滑过村委会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那些黑白影像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静谧地诉说着大坪子村的故事。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拂过湖面,温柔而充满情感,引领我回顾了村庄的历史变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她的叙述中渐渐变得清晰可见。
“从民国时期开始,我们村先是隶属于巧家县的乌龙乡。”张顺红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怀旧之情,她的眼眸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那时的乌龙乡充满活力,我们的村子虽小,却洋溢着生机。村民们各自忙碌着,虽然生活艰辛,却过得充实而满足。”
她稍作停顿,接着讲述:“岁月流转,我们的村子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后来,我们村归属到了会泽县的新乐乡。新乐乡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希望与喜悦,我们的村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如同这个名字一般,充满新的希望与活力。”
张顺红的眼中闪烁着对往昔的怀念,她继续道:“1952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降临。我们村成为坪子乡的一部分。那一年,对于整个地区来说,都是充满变革的一年。随着东川矿区的开发,我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她的话语中交织着期待与忧虑。“东川矿区的开发,带来了众多外来人口,也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张顺红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我们的村子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她也提到了变化带来的挑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问题。矿区的开采对我们的土地和水源造成了一定影响。村民们的生活节奏也发生了改变,曾经宁静的乡村生活被打破。”
我静静地聆听,心中对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张顺红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兴趣,她继续说道:“尽管如此,我们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坚韧与乐观。我们学会了适应变化,也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她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村民们的敬意与自豪,“我们的村子虽小,但我们的精神却无比强大。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挑战,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村子的灵魂所在。”
随着张顺红的讲述,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大坪子村从民国时期到现代的每一个瞬间,那些历史的足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意识到,每一个村庄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而大坪子村的故事,正是中国农村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讲述了一个村庄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传统,又如何在变革中寻求新的生机与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坚韧不拔、适应变化精神的赞歌。
五
四个居民点的故事
随着李福生和张顺红的引领,我踏上了探访大坪子村四个居民点的旅程。这是一段充满期待与好奇的探索之旅,每个居民点都像是一幅独特的画卷,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情,等待着被揭开。
首先,我们来到了大坪子片村,这里充满了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这里的居民以彝族为主,他们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与纯朴,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城市中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村口,我被引导进入了一座座用石头和泥土搭建的传统民居。这些房屋虽然简朴,但每一块石头、每一抔泥土都诉说着历史的沉淀。屋内的布局简洁实用,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村民们见到我们,纷纷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入他们的家中,用他们最真挚的笑容和最温馨的问候,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彝族妇女们的家中,我亲眼见证了她们精湛的刺绣技艺。她们坐在古老的织布机前,手中拿着彩线,穿梭在布料之间,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那些色彩斑斓的布料上,绣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彝族女性的智慧和勤劳,也传递着她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彝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村民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庆祝着丰收和节日。我看到了他们制作的银饰,那些精美的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彝族文化的象征。银饰的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和雕琢,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情感。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品尝了彝族特色的美食,如酸汤鱼、酸菜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更让人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勤劳和对大自然的感恩。夜幕降临,我在彝族人家中留宿,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切。
这次探访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坪子村不仅仅是四个居民点的简单叠加,它是一个充满活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大坪子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夹马石村民小组,我听说了关于名字由来的一段传奇故事。随着张顺红的引导,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踏入了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一路上,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鸟鸣声声,构成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画卷。终于,我们来到了一片开阔地,路旁矗立着两块巨大的石头,它们如同两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地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张顺红站在巨石前,指着它们缓缓说道:“这里的路旁曾有两块巨石,它们曾夹住过过往的驮马,因此得名。这些石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我们村的一个地标。”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的故事。
我走近这两块巨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张牙舞爪,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则像两只巨大的手掌,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威严与力量。岁月的痕迹在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见证了无数次的沧桑巨变。
据张顺红介绍,在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条重要的商旅古道。那时,驮马是运输货物的主要工具,而这两块巨石恰好位于道路的拐弯处,形成了天然的“石夹”。每当驮马经过这里,都会被这两块巨石紧紧夹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货物损坏甚至驮马的伤害。因此,这里的村民便将这两块巨石称为“夹马石”,以警示过往的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夹马石逐渐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守护神。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有新人结婚、孩子出生或者重要的节日,村民们都会来到夹马石前,祈祷平安和幸福。
如今,虽然古道已经不再繁忙,但夹马石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着夹马石村民小组的发展与变迁。它不仅是村民们心中的地标,更是这片土地的精神象征。我站在夹马石旁,不禁为这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名字所吸引,也为大坪子村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箐水地村民小组。一进入村子,就被旁侧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所吸引。溪水潺潺流淌,仿佛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旋律,轻轻地拍打着河岸,发出悦耳的声响。地下水位之高,使得溪水四季不断,不论春夏秋冬,这里的水源始终丰沛,滋养着这片土地。
村民们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告诉我们,这溪水不仅仅是庄稼的滋养之源,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村民世代生活在溪水的环绕之中,溪水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也见证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沿着溪边漫步,脚下是细软的沙石,溪水在脚边轻拂,带来一丝丝清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溪面上,波光粼粼,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我看到了溪边洗衣的妇女们,她们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细心地搓洗着衣物。她们的手在水中翻飞,衣物在清澈的溪水中变得愈发洁白。
孩子们则在溪水中嬉戏,他们追逐着水流,嬉笑着打闹,不时地捧起一捧水向对方泼去。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与溪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生动的乡村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