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铁血兵锋

第124章 冬天的一把火(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24章 冬天的一把火

十分钟后两个小鬼子都进屋睡觉了,刘国梁轻手轻脚摸到了中间的屋子窗口。

这里的窗口都是用传统的油纸糊的,所以很容易就能戳破。

轻轻弄了一个小洞,往里面观察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两个小鬼子,他们正躺在用木板搭成的简易床上。

因为都穿着军大衣,所以刘国梁也不清楚他们是不是伤员。

但现在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只见他拔出军刺,慢慢将窗户的木质栏杆弄掉,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钻进了屋内。

或许是窗户被弄破,冷风灌了进来,其中一个小鬼子开始咳嗽起来。

两米的距离,刘国梁一个跨步就到了跟前,直接用军刺摸了刚才咳嗽的小鬼子的脖子。

血腥味立即浓郁起来,刘国梁又立即将军刺插进另一名小伙子的脖子里面。

那日军双腿蹬了几下,眼神瞪得老大,然后嘴角流出鲜血,最后就没了动静。

确认两个小鬼子都死了,刘国梁赶紧搜身,不论是罐头、银元、日元,他都要,最后就是脱了棉大衣和棉靴子,这两件东西义勇军奇缺。

脱了小鬼子的军大衣才发现,原来这俩人一个没有了右臂,另一个没有了左手,看来这是在战场上被炮弹击中了。

这俩人算轻伤员,但也不算,因为已经失去战斗能力了,最多在部队做做后勤。

刘国梁也没时间思考那么多,他讲衣服和搜刮的东西都打包好,然后开始在两具尸体身上架干柴。

还好这房间的家具都是木质的,还有很多农具没来得及拿走,最让刘国梁高兴的是居然还有两根蜡烛,这下点火就方便多了。

掏出打火机,先点燃蜡烛,然后又借着小鬼子的内衣将木柴点燃,最后将周围的木质农具、家具,全都往两具尸体上堆。

见火烧旺了,刘国梁麻溜从窗户溜了出去。

本来准备给值班的小木屋扔一颗手榴弹,但想了一下,这样会提前暴露,所以就没有画蛇添足,而是直接离开了。

刘国梁先是躲在来之前的墙角,慢慢等待中间的那间屋子烧起来。

可没用多久,那间房子已经是狼烟四起,并且火苗从窗口窜了出来,刘国梁这次确信,火已经完全烧着了。

他赶紧一狂奔然后爬上院墙翻到了院外,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被发现了。

因为等下他们爆破院墙的声音也会被听到。

“总队,咱们成功了,我看中间的房子在冒烟!”

聂天看到刘国梁回来,他兴奋的说道。

“小天,炸药包都埋好了吗?”

刘国梁现在还没心情庆祝,因为最终结果没出来,他的一颗悬着的心还是无法放下。

“一共六处全埋好了,依照您的指示装药量都减少了一多半,放心,爆炸只会炸塌院墙,不会影响燃烧的房屋。”

聂天笑着回答道。

“很好,你去前面咱们睡觉的地方等我,我来负责点引线。”

刘国梁招了招手示意聂天先离开。

“总队,还是让我来吧,这个我熟悉。”

“别废话,赶快离开,等旁边的两栋房子也烧起来,我就引爆。”

“是。”

聂天拗不过刘国梁,只能行了军礼然后快速离开了。

大兵老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梨花树下的女人
梨花树下的女人
关于梨花树下的女人:一个是被人嘲笑的瘸子,一个是被亲爹娘卖掉的女人,春红本想和其他农村女人一样,养娃照顾老公过自己的日子,但生活总有喜怒哀乐,不断的难缠事接踵而来,夫妻二人如何解决,由此向您讲述生生不息的平凡故事。
桔梗先生
总裁别虐了,夫人已经签了离婚书
总裁别虐了,夫人已经签了离婚书
结婚几年,她都没能捂热他的心,眼看着他对青梅竹马嘘寒问暖,把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别人。 她心灰意冷,不愿再和他有任何牵连。 离婚后,她恋爱脑醒后,独自美丽。 很快,她携新欢出游,成商界最新风云人物。 一贯冷淡矜持的男人终于吃醋,他红着眼睛,“不闹了,你回来好不好?” 她眉目清冷,“谁都可以让我回,唯独不可能是你。”
佚名
吴云肖雪燕
吴云肖雪燕
天才少年被未婚妻骗取丹田,沦为废人。天降机缘,得一神秘金丹,获上古武神传承功法,太上武神诀。以武行天,逆天而行!筑九天,踏山河,诸天万界,我为至尊。
不是
男人被抢?不慌,这丫是个坏家伙
男人被抢?不慌,这丫是个坏家伙
我和堂姐一起重生了。 上辈子,我嫁给了农家穷苦汉子,堂姐嫁给了城里大学生知青,跟着进城享福,让人羡慕。 重生归来,我回到了二十岁,发现堂姐抢了我的糙汉男人,等着做豪门阔太呢。 我则跟大学生知青登了记。 对此,我表示:不慌! 我活了两世,想要的生活自己会争取,无论嫁给谁,我都会风光无限。 只是,算计来的姻缘是否能让堂姐过上她想要的生活?这就难说了!
佚名
官场:带贫困乡摘帽后,我打脸亲爹
官场:带贫困乡摘帽后,我打脸亲爹
身为私生子的他,爹不疼娘不爱。 刚刚考公上岸,亲生父亲为了家族利益,劝他不要入职。 威逼利诱不成,竟然把他调到了全国最穷的乡镇。 准备让他在那个穷乡僻壤蹉跎一生。 “弃子如何?我偏要向上爬,狠狠打那个所谓的亲生父亲的脸!”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