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采购员的悠闲生活

第18章 猪肉(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8章 猪肉

李涛轻快地走过柜台,热情地向王芳打招呼后,便心急火燎地朝着副食店狂奔而去。

他满心期待着店里还有肉可供售卖,毕竟自从他穿越至此,还未曾品尝过肉的滋味呢!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别说猪肉了,连一根猪毛都没能瞧见……

不甘心的李涛又辗转绕了一段路来到菜市场,四处寻觅一番,但最终仍未能如偿所愿地买到肉,只收获了几颗鸡蛋聊以慰藉罢了!

看来今天注定与肉无缘了,只能寄望于明日早起碰碰运气。

次日清晨,李涛特意比平日早起了足足半个小时。

当副食店开门时,他恰好赶到。

此刻,已有许多人守候在门口,一见副食店开门,众人便自觉地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

李涛站在队伍后方,目光紧盯着前方。只见那位师傅从麻袋里费力地搬出不足半扇猪肉,放置在桌上。

粗略估算一下,这猪肉恐怕连五十斤都不到!

眼看着前面冗长的队伍,李涛心里不禁犯起嘀咕:轮到自己还有份儿?

不过,他有些高估了这个年代的购买力,有肉票的人那是少之又少,一人几两几两的买,多的也不超一斤。

随着时间推移,很快就轮到他了,桌子上还剩下十来斤的猪肉。

现在猪肉价格便宜得惊人,每斤只需八毛钱。

他小心翼翼地递过去钱和肉票,轻声问道:“师傅,能否给我切些肥肉呢?”

然而,得到的回答干脆而果断:“不行!”

就这样,他毫无商量余地地被直接拒绝了。

那位师傅动作娴熟,手起刀落间,精准地切下一块肉,过秤后不多不少,恰好半斤。

真是干净利落啊!

李涛看着旁边摆放着的几条已经剔除了肉的排骨,心里琢磨着买回去煲汤应该很不错,营养又滋补。

只可惜,他手中已没有多余的肉票了。

那师傅见他拿了肉却迟迟未离开,目光紧盯着排骨。

“这些骨头不需要用肉票,每斤两角钱,你要不要?”

“要!我全都要了!”

竟然有这般好事?李涛想也没想便一口答应下来。

如今人们连吃肉都成问题,谁会舍得花钱去买骨头呢!

这些排骨有时摆一整天也无人问津,此刻有人愿意购买,那师傅自然是求之不得。

早点卖完就能早早收工回家,卖肉师傅心中这般想着,嘴上却是麻利地把价格报了出来。

“总共四斤二两,就算四斤吧,八角钱。”

李涛爽快地将钱递过去,满心欢喜地提起排骨,美滋滋地离开了。

“现在的年轻人啊,真是不懂得如何过日子,居然舍得花钱买那些没什么肉的骨头……”

“可不是嘛,简直就是个败家子儿!”

后面排队的人们议论纷纷,纷纷指责李涛不会过日子。

烟囱不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顾总别虐了,夫人喝了忘情水!
顾总别虐了,夫人喝了忘情水!
顾澜城收养了一个非常听话的小东西,他让她往东,她就不敢往西。她把他当做她的天,全心全意的爱着他。可他为了白月光夺走她一个肾,她就不想再做他的小东西了。 几年后,她站在顶端,跟他巅峰相见。 他说:我后悔让你离开我了! 她说:我从不后悔离开你!
梓翎
天降三宝:总裁爹地跑不了
天降三宝:总裁爹地跑不了
为救父亲遭闺蜜算计献身老头,却误惹第一家族掌权人,一夜强宠,父亲被气死,十月怀胎,孩子被夺走。五年后,她强势回国,拼事业,斗绿茶,没想刚回国孩子就被掉包,闺蜜多年来还虐待她儿子,鸠占鹊巢,老虎不发威,被人当病猫,她掀掉马甲,决定给那些伤害她的人颜色瞧瞧,却被那个霸道强势的男人拥入怀中,以睥睨之姿昭告天下谁敢惹我老婆生气,我就让他活不下去!
卿舒
北派盗墓笔记项云峰宋老板
北派盗墓笔记项云峰宋老板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云峰
全家炮灰命?我靠剧透救了母亲
全家炮灰命?我靠剧透救了母亲
“老子为救天下苍生而死,就给我搞一个这样的背景穿越?” 她想不明白,她也不要想明白,这就是一个意外! 她穿书了,穿到了一个全员炮灰的书中世界,而她是最大的炮灰,开局没几分钟就没溺死了。 她不要这个结局,只好奋力反抗! 【娘亲,你看看我,看看我!】 情急之下,她的心声竟然被母亲听到,因此活了下来,本以为这样还不足以改变结局,谁知哥哥们也能听到她的心声? 这下好了,全员出动,按照她的剧透虐渣! 她:
佚名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我在古墓摸金那些年
【盗墓+悬疑+鉴宝】我是一个东北山村的穷小子,二十世纪初,为了出人头地,我加入了一个北方派盗墓团伙。从南到北,江湖百态,三教九流,这么多年从少年混到了中年,酒量见长,岁月蹉跎,我曾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奇人异事,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搬来小板凳,听一听,一位盗墓贼的江湖见闻。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