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燕王与燕王妃

第10章 大明宰相刘伯温(1/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0章 大明宰相刘伯温

说起刘伯温,大家都不陌生。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御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着述。 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 洪武四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当然,以上所描述的仅仅只是历史中的一种结局而已。然而,由于朱棣和徐妙云的穿越,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使得所有的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伯温最终并没有辞去官职,也没有因为杨宪的事情而受到牵连。相反,他成为了大明朝的中流砥柱,先后辅佐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并最终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善终。

深秋的天空被乌云笼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别样的萧瑟。皇宫中的气氛异常凝重,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在朝堂之上,更是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氛围。

在这个时刻,以智谋着称的丞相刘伯温正静静地站在自己的书房内,透过窗户,凝视着窗外飘落的黄叶。他的目光深邃而忧虑,心中如乱麻般纠结。

最近,浙东一党的胡惟庸势力日益膨胀,对刘伯温的打压越来越明显。他深深地感到,如果自己继续留在朝堂,恐怕难以逃脱胡惟庸的陷害。于是,一个辞官的念头在他心头萌生,他渴望远离这权力的旋涡,寻找一片宁静的天地。

第二天,刘伯温先觐见皇后娘娘,紧接着,一名宫女轻声禀报:“皇后娘娘,刘老先生求见。”他知道,现在正是关键时刻,不能有丝毫疏忽。

皇后娘娘微微颔首,表示同意,随后轻声说道:“宣刘伯温觐见吧。”宫女应了一声,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刘伯温便来到了寝宫门口,一名宫女引着他进入房间内。

进了寝宫后,刘伯温恭恭敬敬地向皇后娘娘行礼道:“臣刘伯温参见皇后娘娘。”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一种沉稳和自信。

皇后娘娘微笑着点点头,亲切地回应道:“刘老先生,不必多礼,请快些起来吧!”她站起身来,亲自走上前去,扶起刘伯温,又命人赐座给他。

刘伯温感激涕零,再次谢恩后,缓缓坐下,目光平静地看着皇后娘娘。他深知,接下来的对话或许将影响自己的前途命运。

“皇后娘娘,微臣想要辞官归隐山林,恳请娘娘帮我劝一劝皇上。”刘伯温老先生深深地向皇后娘娘行了一个大礼,语气诚恳而谨慎。

皇后娘娘叹了口气,神情惋惜地说道:“青田先生,这实在是太遗憾了。你博学多才,满腹经纶,如今的大明仍然需要像您这样的人才啊!况且,你与皇上之间的情谊深厚无比,皇上对你也是十分信任的。”

“皇后娘娘,你的好意臣心领了,但现如今臣已经年迈,恐怕已经有心无力,况且。。。。。。”刘伯温老先生一脸担忧地说着。

“皇后娘娘,燕王殿下与燕王妃求见。”春兰传话。

“快请他们进来。”马皇后有条不紊地回应着。

“那皇后娘娘,微臣告辞,你们聊。”刘伯温回应道。

“刘老先生,请稍等,没关系,棣儿也是你看着长大的,你是他的老师来的。”马皇后邀请刘伯温留下。

“参见母后。”朱棣徐妙云异口同声地说着。

“一家人不必多礼。”马皇后一脸和蔼可亲地说着。

“臣参见燕王殿下、燕王妃。”刘伯温同样给予行礼。

“老师\/刘老先生不必多礼。”朱棣徐妙云同样给予回应。

“棣儿,妙云,你们怎么过来了,发生了什么事吗?”马皇后一脸疑惑地问道。她知道朱棣和徐妙云都是孝顺之人,但他们突然前来,还是让她感到有些奇怪。

“听闻母后昨天身体不适,这是儿臣与妙云调制的药膏,带过来给母后涂抹一下。”朱棣一脸正经地说着。他将手中的药膏递给马皇后,眼中满是关切之情。

“好,你们有心了,母后这就收下,待会涂抹。”马皇后一脸兴奋地说着。她接过药膏,心中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对自己的关心和爱,这份亲情让她感到无比温暖。

“母后,我已经告诉春兰要如何使用了,待会让春兰帮你。”徐妙云解释道。她微笑着看着马皇后,眼中充满了温柔和关爱。她知道马皇后一直都很疼爱自己,所以也想尽一份孝心来回报她的养育之恩。

“燕王殿下,燕王妃至纯至孝,真是我们大明的福星啊!”刘伯温称赞道。他站在一旁,看到朱棣和徐妙云如此孝顺,不禁感叹不已。他认为这样的品德在皇室中实属难得,因此对两人更加敬重。

“老师,朱棣以后还有很多事向你指教呢?不要离开我们,况且老师你满腹才华,大明建设更是离不开你呢。”朱棣说出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他诚恳地看着刘伯温,希望能留住这位博学多才的老师。他深知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希望他能继续留在朝廷,为大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棣和徐妙云深知历史,他们知道刘伯温是一个极具治国才华的人。然而,在历史上,如果不是受到杨宪的拖累以及胡惟庸的陷害,刘伯温也不会在仅仅65岁的时候就过早离世。既然他们如今已经穿越而来,那么他们决心要亲手打破这个局面。他们坚信,只有联合刘伯温老先生的智慧与力量,才能够推动未来的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大明盛世。

“殿下,并非我不愿意,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刘伯温感慨万分地说道。

“刘老先生,听说您精通面相之术,不知道是否能为棣儿和妙云看看面相呢?”马皇后一脸严肃地问道。其实,马皇后内心非常清楚青田先生对未来的担忧,但同时她也知道棣儿与刘伯温之间关系很好,而且棣儿和妙云总是有着各种奇思妙想,说不定棣儿真的有可能改变刘伯温的命运走向。于是,朱棣和徐妙云也十分配合地坐在了一旁,他们作为穿越者,同样渴望了解这位传奇人物——刘伯温的真正才华。

刘伯温的目光认真而专注,仔细端详着眼前的朱棣和徐妙云,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惊讶起来。一开始,他还觉得这对夫妇不过是普通的一对儿,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当他将视线投向朱棣的时候,心中不由得大吃了一惊。

朱棣的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令人难以形容的英气,那种威严让人无法忽视。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够洞悉世间万物。最令刘伯温震惊的是,他竟然在朱棣身上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龙气——这种气息唯有未来的真命天子才会拥有!

紧接着,刘伯温的目光转向了一旁的徐妙云。她的气质温柔婉约,宛如美玉般温润。她的眉目之间流转着一抹聪慧的光芒,显得格外迷人。她的美丽并不张扬,反而给人一种内敛深沉的感觉。刘伯温再次被震撼到了:他竟然从徐妙云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凤凰之气——这可是未来母仪天下之人的独特气息啊!

当年,刘伯温在京城的时候,曾经见过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吕氏,那时候,他便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太子朱标身上所散发出的龙气,以及太子妃吕氏身上所蕴含的凤凰之气。但是,相较于今日所见的朱棣和徐妙云,他们身上的气息显得较为微弱,远不如朱棣和徐妙云那般耀眼夺目。

用户3072466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六零之末世大力女和她的女尊娇夫
六零之末世大力女和她的女尊娇夫
关于六零之末世大力女和她的女尊娇夫:杨漪妧嘎了!但又好像没嘎!嘎完一次又一次之后,她觉得自己应该还没嘎~为啥?她也不知道就说她以为自己已经死了,其实她还活着。她以为自己还活着,其实她已经死过了。离了个大谱:她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母的,可别人都叫她三少爷。她以为自己是个公的的时候,一摸胯下,没有~~主打就一个混乱!谁能告诉她,在智能机械老爸,地质专家老妈,军政大佬外公的三重重压之下,终于功成名就荣归故
纷纷绯花
临夏风告别
临夏风告别
关于临夏风告别:金秋九月,在开学报到这天,藤兰中学人山人海。叶琰和张羡排在一班队伍里,两个人都没想到会被分到一个班。-在这个学期,叶琰结识了几个朋友,军训认识的安阳,最后他们成为同桌。军训过后,隔壁班新来的转校生也与他有交集,是认识三年只见过一面的笔友江忱。以及刚开学那会,经花玖儿认识的学长林淮……-长夏六月,高考结束,有的考生大声欢呼,有的考生沉默不语。花玖儿离校那天,恰逢艳阳高照,夏风送别。
雨浥轻尘
系统绑定错误,我躺着成仙
系统绑定错误,我躺着成仙
【模拟】【系统】【都市】【都市修真】【非套路文】 公元2528年,灾变之后的第五百年。 五百年前,大量海水离奇消失。 地震、干旱、风暴、异界凶兽入侵等灾难接踵而来,宛如一幅末日景象。 如今虽已过去五百年,但人类的生存环境依然没有好转迹象。 但事情的转变,要从姜丰绑定【模拟修仙系统】开始。。。。。。
艳磐雄飞
商界闲鱼的高武传奇
商界闲鱼的高武传奇
关于商界闲鱼的高武传奇:戴逸,一个普通商人,谢尘,退役特种兵。他们本过着各自的生活,却被卷入星海俱乐部的巨大阴谋。戴逸有着超强感知力,谢尘能短时间提升数倍力量。在现代都市的高武世界,他们从初阶武者起步。面对阴谋背后的反派,他们要不断提升实力,从武者等级逐步上升。他们秉持热血正义与冷静沉稳,只为揭露真相,守护城市和平。
很会飞的鱼
气死!女帝嫌弃的废物有神坐镇
气死!女帝嫌弃的废物有神坐镇
我重生为大武皇朝镇北大将军之子, 开局因父战死沙场,便遭遇女帝卸磨杀驴,剥夺兵权,封地极为贫瘠之地北凉作为封地。 北凉乃是整个大武皇朝最为贫瘠凶恶之地。 我无奈,只好答应,谁知竟然觉醒无上帝皇系统,每天可以进行一次签到。 还可消耗国运值,兑换诸天万界无数珍宝,仙人,众神! 当我在北凉佣兵亿万,强者无数,仙神坐镇之时, 女帝:我万万没有想到,曾经的那个废物,今天竟然骑在我了的脸上!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