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八十三章 都察院之职责
朱慈烺端坐在太子位上,目光在李邦华布满皱纹的脸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扬。
“朝会之上,自当各抒己见。”朱慈烺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言论有误在所难免,若因此治罪,今日在座诸位,怕是人人都难逃其咎。李大人,你要一一弹劾不成?”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参加小朝会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有人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沫。殿内的温度仿佛骤然下降,冷汗顺着不少人的脊背流下。
他们心知肚明,自己哪个不是贪赃枉法之辈?若是细查起来,哪个能逃脱一个“罪”字?
李邦华的脸色变了又变,喉结滚动了几下,硬着头皮说道“殿下此言从何说起?”
朱慈烺站起身来,缓步走下台阶。他的靴子踏在地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每一步都让在场的官员心跳加快几分。
“诸位可还记得崇祯十五年那桩冤案?”朱慈烺在殿中踱步,目光扫过堂下众臣,“兵部尚书陈新甲,就因主和之策被杀。私款辱国,当按城防失陷律,这就是他的罪名。”
有几个老臣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那场冤案,他们都参与其中。
“若是当初议和得成,朝廷早就该集中兵马铲平李自成这帮土匪。”朱慈烺的声音渐渐提高,“龙城何至于失陷?我那两个弟弟和袁贵妃又怎会落入贼手?”
殿内的气氛更加压抑。有人想说话,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
朱慈烺目光如刀般刺向李邦华:“那些弹劾陈新甲的臣子,还有那些反对议和、反对迁都的大臣,他们才是真正的误国之贼!李邦华,你说,这些人该不该治罪?”
李邦华浑身一颤,额头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衣领。他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一个字。
“陈新甲何罪之有?”朱慈烺冷笑一声,“他虽非良将,却也并非私自议和。父皇密诏在身,他不过是奉命行事。朝中那帮弹劾的家伙,难道不知君父心意?难道不知国家已无力两线作战?”
朱慈烺的声音越发冰冷:“明知议和可救国,却群起反对,这不是居心叵测又是什么?”
殿内的官员们低着头,不敢与太子对视。他们都清楚,这位太子爷可是连亲兄弟都敢杀的狠角色。若是真要追究起来,在场的人怕是没几个能活着走出这个大殿。
“李卿,”朱慈烺忽然语气一转,带着几分玩味,“咱家特意立下不究言者过失,就是要给那些误国之臣一条生路。你若不同意,要不要把他们都弹劾了?”
众臣怨毒的目光齐刷刷射向李邦华,老头只觉背脊发凉,仿佛置身冰窖。
“老臣糊涂了”李邦华连忙躬身认错,声音颤抖。
“不,你并不糊涂。”朱慈烺重新走回上首,“是祖宗们高估了都察院的能力。大臣奸邪、小人结党、内臣乱政、贪污枉法、败坏官纪,你们都要管。官员升迁,大案会审,你们也要管。巡视军营、监考科举、查看仓储,事无巨细,都要插手。”
他转身面对众臣,目光如电:“可你们真能管得了这许多事?”
堂下众臣这才恍然,原来太子是要动都察院的权柄。有人暗自松了口气,有人却更加忧心忡忡。
“都察院确实管不了这许多事。”李邦华无力地承认。若真有这等能耐,大明也不至于被人打到大沽口了。
“那就专司一事。”朱慈烺正色道,“从今日起,都察院只管官员违纪不法!国家初见中兴之象,若不革除积弊,这点希望转瞬即逝。振兴纲纪,肃清贪腐,这才是都察院该做的事。至于其他的,都察院压根不用操心。”
朱慈烺环视了一圈所有的大臣,个个低头敛眉,无人再敢出来反对。又接着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要重整军备。其次,要整顿吏治。最后,要恢复民生。”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这三件事,缺一不可。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军备!”
崇祯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开口:“太子,你可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朱慈烺转身,对着父皇深深一拜:“儿臣知道。但如今形势危急,不得不为之。”
崇祯沉默良久,最终叹了口气:“你既然已经决定,那就去做吧。”
朱慈烺再次环视堂下众臣:“诸位,从今日起,我们就要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这大明的江山社稷!”
堂下众臣齐声应和:“臣等谨遵殿下教诲!”
朱慈烺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庆幸。若不是在这大沽口的险境之中,这样的变革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人人自危之际,反而是推行改革的最好时机。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阻力等着他。但他别无选择,在这个天下大争之世,若还固守着那些繁文缛节,大明必亡!
崇祯看着儿子胸有成竹的样子,不禁暗自叹息。这逆子,怕是早就想好了一切。
大明的江山,终究是要落入这个奸诈小儿的手中了。但或许,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此时,远处忽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脚步声由远及近,一名锦衣卫快步入殿,手持密报。
“启禀太子,盛京密报!”
朱慈烺接过密报,展开细看。殿内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太子的反应。
原来多尔衮已在四月初得知北京陷落的消息,正在集结八旗军马,准备南下。但到现在都迟迟没有动静。估计是崇祯皇帝和太子的去向成疑,影响了多尔衮的判断和决策。
朱慈烺的目光在密报上扫过,嘴角渐渐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这混乱的局势,或许正是他所需要的。
此时的多尔衮正坐在书房内,手中捏着一份奏报,眉头紧锁。案几上,定王朱慈炯的请兵助剿书信正静静躺着。
自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潜伏在京城的满清细作传回来的情报就开始自相矛盾起来。
四月初说崇祯被俘,太子仓皇逃向永平。
次日又传崇祯和太子分别突围,一个去了天津,一个去了永平。
到了四月六日,又说父子二人都在天津,即将被李自成围剿。
醺浅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