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72章 百姓们的感谢
工部尚书眼见这般情景,心急如焚,紧急上书萧淮景。
“陛下,如今煤矿开采之事困难重重,仿若深陷泥沼。”
“矿井渗水问题若不解决,矿工们的健康将深受威胁,且积水也会阻碍开采进度;而运输道路崎岖难行,车辆损毁严重,运输效率极为低下。长此以往,开采工作恐难以为继,还望陛下圣裁。”
萧淮景闻奏,亦是眉头紧锁,深知此事关乎国家民生与经济发展,不容有失。
当即下令召集天下能工巧匠齐聚京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同时,萧淮景又写信言明现在的情况,投入香炉之中。
林悠悠收到信之后,看了上面的问题,立马联想到了之前高中学到的物理知识。
她将原理和做法写清楚,然后依然用图示的方法画了出来。
萧淮景根据林悠悠给的信,召集一众能人志士汇聚一堂,日夜研讨,经过多日的钻研与尝试,最终发明了一种以竹筒相连的排水装置。
此装置巧妙地利用了水压与虹吸原理,将矿井中的积水源源不断地排出。
与此同时,萧淮景又征调大量民夫,赶赴苍岭村,对运输道路进行拓宽与修缮。
民夫们不辞辛劳,肩挑背扛,历经数月,终于让原本崎岖的道路变得宽阔平坦。
至此,煤矿的开采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再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昭国的煤炭开采量如同芝麻开花一般节节攀升。这些黑色的金子源源不断地从地下被挖掘出来,运往全国各地。
在大昭国的冶炼坊里,炉火熊熊燃烧,昼夜不息。
工匠们赤裸着上身,肌肉线条分明,他们手持长长的钳子,紧紧夹住那些被烧得通红的铁块。
铁块在高温的炙烤下,仿佛失去了重量,任由工匠们摆布。
工匠们熟练地将铁块放在铁砧上,然后用锤子反复捶打。
每一次的敲击都发出清脆的声响,火星四溅,如同一朵朵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专注,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炽热的地面上,瞬间蒸发。
然而,他们似乎完全没有感受到炎热和疲惫,只有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经过长时间的锤炼,铁块逐渐被塑造成各种形状。
有的变成了锋利的长剑,有的则成为了坚固的甲胄。
这些兵器和甲胄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令人不寒而栗。
将士们手持新铸的长剑,挥舞几下,只觉得手中的兵器轻盈而锋利,仿佛与自己的手臂融为一体。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喜,对这新铸的兵器赞不绝口:“这兵器,真是锋利无比啊!有了它,我军定能所向披靡!”
城郊的砖瓦窑群犹如蛰伏的巨兽,被冲天而起的赤红火焰唤醒。
浓烟裹胁着滚烫的热浪直冲云霄,将半边天空染成诡异的橙红色,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与泥土烧制后的焦香。
二十余座馒头状的窑顶气孔喷出火舌,远远望去,恍若一片燃烧的赤色石林。
“哐当——”
铁铲撞击煤筐的声响打破寂静。烧窑工老吴赤着膀子,古铜色的脊背在火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泽,他眯起眼睛避开扑面而来的热浪,将一铲煤炭精准抛进窑口。火苗瞬间蹿起三尺高,贪婪地吞噬着黑色燃料,窑壁被映照得通红透亮,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火星如金红色的雨点簌簌坠落。
“把通风口开大些!”
窑主老赵手持长杆,一边调整陶制风阀,一边大声吆喝。
汗水顺着他虬结的脖颈滑进腰带,在粗布衫上晕开深色的汗渍。
几名年轻工人应声而动,他们手臂青筋暴起,合力转动沉重的轮盘,随着“吱呀”一声,窑底的进风口豁然洞开,新鲜空气裹胁着煤灰涌入,窑内火焰顿时腾起数丈,将整个窑场照得亮如白昼。
“这火够猛!”
老吴抹了把糊满煤灰的脸,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用木炭烧三天三夜的窑,现在两天就能出活儿!”
他话音未落,窑内突然传来沉闷的“嗡鸣”,这是温度达到极致的征兆。所有工人瞬间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窑顶的观察孔。
那里渗出的青烟已从灰白转为透亮,正是火候完美的标志。
开窑的梆子声响起时,整个窑场沸腾起来。
随着沉重的窑门缓缓开启,热浪裹胁着耀眼的白光扑面而来。
一摞摞色泽均匀的青瓦整齐排列,表面泛着温润的釉光。
红砖棱角分明,敲击时发出清脆如磬的声响。
窑工们顾不上烫手,徒手将砖瓦搬出,粗糙的手掌在砖面摩挲,感受着令人安心的坚实触感。
“老天爷!这砖瓦烧得跟玉似的!”
闻讯赶来的百姓挤在窑场门口,惊叹声此起彼伏。
卖豆腐的王婶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瓦片表面细密的冰裂纹:“这纹路多规整,下雨保准不渗水!”
拄着拐杖的李大爷颤巍巍地抱起一块红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当年修祠堂用的砖,都没这般密实……”
盐场蒸腾的热气中,十八口巨大的铁锅正咕嘟咕嘟地翻涌着白色浪花。
盐工们赤着膀子穿梭其间,古铜色的皮肤上挂满汗珠,在煤炭炉火的映照下泛着油亮的光。
以往需要三人合力才能搬动的卤水木桶,如今借着蒸汽的推力,沿着新铺设的竹管滑道轻快地滑入铁锅。
“快添煤!”
老盐工周阿贵扯着嗓子喊道,他布满老茧的手熟练地将乌黑的煤块抛进灶膛。
火苗瞬间蹿起三尺高,舔舐着锅底发出噼里啪啦的爆响,比往日木柴燃烧时的声响更沉更烈。
锅内的卤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缩,白色的盐晶开始在锅边凝结,像是给铁锅镶上了一层银边。
年轻盐工阿福用长柄木勺搅动翻滚的卤水,溅起的水花在他手臂上烫出红点,他却笑得合不拢嘴。
“周伯!您瞧这结晶的速度,以前熬三锅的时辰,现在能出五锅!”
周阿贵眯起眼睛,看着锅内迅速堆积的盐巴,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
他伸手抹了把脸上的汗,却抹了一手煤灰,反而把自己弄成了大花脸。
“可不是!过去烧柴,火候总差那么几分,现在这煤火又稳又旺,连盐渣都少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