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6章 动荡
王纪娓娓道来。数日之前,他故意大张旗鼓地派人分驰二路,到南京皇陵去逮捕崔文升归案,又到李可灼老家锁回李可灼。那崔文升押回北京,一路上啥事也没有,一条蛇也没出来;那李可灼过江时,虽然出了事故,却非人为,也是一条蛇也没出现。
“爹,那李可灼过江时到底出了什么事故?\"”都是很平常的事故,两个时辰之前,快马才先驰京回报:押送人马搭一艘旧船过江,船到江心忽然散了板,锦衣卫与李可灼全部落入大江。幸好我挑的锦衣卫水性很好,把李可灼打捞起来。“
”那水手呢?\"
“水手落江以后不见了。”
“唉!蛇出现了,他们看不见,自然也给溜走了!那李可灼现在还在路上吧?\"
“他们大队人马滞后,还在途中。 \"
”只怕那蛇还会出现。 不好!只怕要全军覆没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便在这时,堂上突然出现一个血人,他是从走廊下疾奔上堂的。王纪一步上前扶住了来人,那人早已快晕死过去,但仍撑着一口气:
“幸不辱命。 \"
”副使辛苦了。“王纪亲自倒了一杯茶,端给来人道。锦衣副使喝了一口茶,叹道:
”我等。 几乎全军覆没。 不过大人放心,李可灼已交付刑部大堂,还有两个活口。 \"
“诸位大人稍坐,我带他找医生包扎去!”王纪对大家说,同时扶着那血人出去。
大家望着那锦衣副使出去,都感到一缕不祥的预感挥之不去,显然是主谋下的毒手。
“他们是志在必得!”孙慎行想了想,叹曰。“看来将有一场险风恶浪!”王心一皱眉头。“崔文升回京,一路无事;李可灼返京,迭遇风险。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身后是不同的两家主人?还是说明崔文升身上已无重大秘密,而李可灼则藏有非常要紧的秘密?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王风又思索道。
这时两个小兄弟在书房中有点耐不住,也走出来。文秉生恐大人们将他撵走,便抢先说:
“想打杀李可灼的幕后人,我认得!\"
他这一说,众人无不震惊,目光全投在小文秉脸上。”小兄弟,你不可如此肯定。“王风道。
”我是认得嘛。“文秉不服,当即将自己当年被陈奉所虏,送去怀公门,在李永贞房中见到三个颇有来头的太监。接着,又将今日在”老爹酒楼“巧遇李永贞及魏进忠的情形细述了一遍。末了,又强调说:“王大哥,那魁梧的太监是不是这么说的那定做的船虽在江上散了板,可是人却。 往下的话便断了。孙大人,你看这情形与李可灼过江船散了板的情况是否相符?既是相符,那魁梧的太监必定是幕后指挥了!\"
”你这小娃推理起来,倒是有板有眼,不愧是新科状元的儿子!“张问达赞道。
王风笑了笑,对文秉说:
”小兄弟,你这是满打满算,一厢情愿的推理。假如近日来天下有十起沉船,你顶多是对上了十分之一;若是三起沉船也只对了三分一。而那通报消息的魁梧太监,可以是经办人,也可以是联络人,自然也可以是幕后指挥,也只有三分一对上。如此七除八扣,三折而又三折,你看能对上几成?\"
这话,与其说是王风说服文秉,不如说是王风规范自己。因为他的心中也一直作如是观,与文秉一般无二,但又感到不应该如此简单。
“话虽是这么说,但我还是有个不情之请。三位小友是否可以设法到大内一行,弄清楚这两个人的姓名、身份、背景,”孙慎行道。
“大内禁地便是五府六部大臣,也不能轻易进得,我们三个白丁,那是找死去了!”王风道。
“是老夫失言了。”孙慎行有点不好意思。
“我是怕又给抓去。”文秉想了想,终觉有点过意
不去嗫嚅地说。
“这回可不是阉割,而是砍头!”黄宗羲纠正道。“仁人义士总是要舍身取义的。”王心一叹道。“那也得看为什么事,为谁?”黄宗羲冷然道。王心一听了,大不顺耳,不服的说:
“难道为了破"红丸案",为了先帝、为了当今皇上、为了振兴华夏,不值得吗?\"
“听说,当今小皇上是个了不起的雕刻师,出色的木匠······”黄宗羲故意含混道。
他虽声音压得低极,含义也颇含糊,但句句都十分清晰地钻入了诸朝臣的耳中。
大家愕然相顾,都隐隐然觉得天下变了。
这时,新科状元文震孟前来拜访,他闻说这里聚着三个尚书,这一来就可收举一反三之效。他同诸大臣礼毕,坐了下来,却见一个秀丽的姑娘,莫名其妙地杂在人丛,即俯下头来以免失礼。
“状元公,你看这女子出落得如何?”孙慎行却打趣道。
“大人岂不闻,非礼勿视!”文震孟依然不看,言道。文秉只得上前拜见,叫声“爹爹”!
“状元公不可误会,令公子年小志大,他这是乔装为朝廷破大案去,收获颇丰呢!”孙慎行及时提醒道。
文震孟诧异地望着众人,那神情是不大相信。“爹请自在,孩儿进去换过衣服就来。”文秉说罢起身,急趋书房。
4
王纪终于又带那锦衣指挥副使回来,那副使先前是锦衣染成血衣,这回却是浑身缠满了白色的纱布,如同一匹斑马。
文震孟起身与王纪见礼,实时告退,孙慎行则挽留说:
“我朝的状元,历来是先任翰林院修撰,状元公他日修史,这"三案"是不可或缺的,坐下听听,却又何妨?\"
文震孟又重新坐了下来,那锦衣卫副使想起不久前那场战斗,泄气地说:
“我平生没打过这样的仗。 \"”对手武艺非常高强?“黄宗羲问。那锦衣卫副使又摇了摇头。
”对方人多?“刚出书房的文秉问道。”人多也不可怕。“
”那是为什么?“王风问。
”我说不来,甚至也想不来。反正打过这一仗,我的锐气没了。其实仗没有打完,我心里便说了一百遍,不打了,不打了,今后永远不打了。 \"
说到这里,那副使不住地喘气,似是眼前看到极可怕的景象。
“副使大人,你慢慢道来。”王纪道。
副使略微平静之后,才说:
“我们快回京了,京郊宛然在望,大家还不住地说笑。突然,一群白衣人悄悄地将我们团团围住。大约有一百多人,头罩白套,身穿白衣,除一双黑黝黝的眼珠,浑身皆白;而我们只有十八人。他们都骑着快马,但这时全都下了马。一个领头的人说:我们是来救李大人的,你们将李大人交出来,没有你们的事,否则,只好将你们杀光了。
”我们当然不交。他们再也不说一句话,先走出了十八人,与我们一对一拼杀,一式的扑刀。同我拼杀的那个,武功也不太高强,打了一阵,我终于敲掉他手中的扑刀,将剑按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投降;但他似乎没有听见,迅捷地扑向前,狠咬。 我切下他的头颅,但那头颅依然咬住了我的左上臂,像一颗大铃铛,在臂上直摇幌,弄得我满身是血。我回顾身边的混战,一个伙伴已占了上风,不仅削下对手执刀的右腕,还将剑顶在他的肚子上,厉声喝道:投降!那人不退反进,让剑穿腹而过,却趁势咬断了我那伙伴捏住剑把的手指,还不住地哧哧地咀嚼着。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不是听不见,而是不要命,一心一意要伤害我们,刀剑也拦不住。
“第一阵,他们死十八,我们伤五个,算是胜了,但照此下去,我们是死定了。眼看他们又出列十八人,我将剑插地,用双手将那颗挂在臂上的大铃铛硬生生地扯了下来,那白森森的牙齿依然咬住我臂上的一大块肉。
”第二阵,我们有了教训,防止他们拼命的打法。我们就打得比较好。尽管这样,消灭了十八人之后,我们还是又四个人受伤了。许多地方实在防不胜防,我们往往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那地上重伤的敌人,有时会拾上一段自己的断臂,死命地朝我们扔过来,我们一失神,就出现了空档,给敌人可乘之机。这样,我们总共伤了九个。
“第三阵又开始了,我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一阵,打得特别艰苦,我们在伤者跟死尸堆里搏斗。那些初看起来像是死透的敌人,有时突然会跳跃起来朝我们扑来,有的站不起来的则用全力滚起来,抱住我们的双腿,张嘴往我们的腿上咬去。而这些敌人看去都是一动不动,都在装死,其实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最佳的时机,向我们作垂死的一击。他们把自己的全身的每一个部位都化成了武器,断掉了的手固然是武器,没断掉的手也是武器,腿是武器,牙齿也是武器。似乎他们只有一个欲望:消灭我们。而那些实在无力攻击的敌人,则抬起头来,用喷火的眼睛盯着我们,他们这种眼光四面八方都有,似乎是用眼光把我们围困住了。我觉得这些眼光实在令人胆颤心惊。那眼光似乎非常的单调,又万分的复杂,平常双方决战是为了求生,他们是为了求死,太不可理喻了。所以这一阵我们一下子伤了七个人,等到打完了五阵,我们全部都受伤了,有的伤了好几个地方。
”最后一仗,他们十八个人完好无损,对付已不足十八个遍体鳞伤、疲惫不堪的人。尽管如此,我们也准备作生死的一搏,就在这个时候,一匹白马飞也似驰来,马上坐着一个腰挂双剑的姑娘。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们可是锦衣卫?我点点头。她说,锦衣卫没有一个好人,跳下马来,在混战的人中一闪两闪,我们全身发麻,武器都掉到地上,弄不清她用什么妖法。 这时我们的敌手欢呼起来:好姑娘,你真行!那姑娘问,你们是什么人?其中一个回答,我们是最可怜的人,也是最好的人。姑娘又问你们为什么打架?那人又回答,我们要救这位李大人,他可是一个大大的忠臣。
“他们说罢了,便搀着吓昏了的李可灼,准备逃窜而去。
”可是那姑娘突然心生疑虑,叫喝道你们说他是大忠臣,忠在哪里?其中一个答道,他进了两粒仙丹给皇帝,为皇帝治病。 姑娘说,这么说来他是李可灼?几个白衣人点点头。那姑娘又迅速地来回游走,顿时把那班人点倒在地,然后自己跃上白马,--溜烟不见了。
“慢慢地,我们麻住的手脚竟能够动了,生恐又遇上可怕的敌人,所以只得勉强上路,把李可灼带走,也勉强带了两个活口,离开这个非常可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