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章 燕昭王奇谋
想起首次求聘失利的狼狈情景,那刺耳的嘲笑声,再次响在耳畔
“咱洛阳人的习惯,是办实业做生意,挣个一成二成之利。”这是父母的声音。他们埋怨道:“可他倒好,卖地求官,结果连半个官儿也没求到,还有脸面回来。”
父母埋怨声刚过,嫂子那尖声尖气的讽刺又传了过来。“哟,我当是哪国相爷回来了呢,没想到还是个乞丐,浑身臭味,丢人现眼,还要叫人侍候?”
他记得当时愧恨不已,躲进内室,不敢出来见人。后来他想:如果继续一身贫寒,恐怕终生被人看低,不如下定决心,刻苦攻读,也许将来还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拿出《阴符》、《捭阖》、《持枢》、《飞箝》,努力研读起来。
他从早到晚,废寝忘餐。读到深夜,困顿不已,便伏案睡了起来。一会惊醒,他深恨自己没有恒心,便拿起缝补鞋用的锥子,狠狠刺进大腿里,鲜血直往下流,他也不管,反而乘着剧痛带来的清醒,继续读书。第二天,他生怕晚上没有睡好会打瞌睡,便解下头发,把
一端绑在绳子上,然后将绳子栓到梁上。一打瞌睡,绳子就会拽痛头皮,刺激他醒过来,继续苦读……
他“悬梁刺股”,苦读经年,大腿上不知被锥子扎过多少次,头发也不知被挂断了多少根。他始终如一,苦心钻研,并把书中所学,与列国形势对照,细加揣摩,终于心有所悟,天下大势,如握掌中。便凑了些许路费,再次告别家乡,踏上了求聘之路。
他先到赵国,想游说赵王发起合纵以抗击西秦,使秦国不能得志于东方,也一吐那次求聘不成所受的窝囊气。谁知赵王还没见到,就遇到了丞相奉阳君的阻挠,故意派他出使秦国,归来后三天不得晋见。第四天他去询问原因,才知道奉阳君怕相位被他取代,便使出一招,目的是要他离开赵国另谋出路。
他委屈地离开邯郸,顶着漫天风雪前来燕国。其时,恰逢燕国复国不久,燕都蓟城因被齐兵彻底毁坏,燕昭王便把武阳城重新修缮一番。燕昭王立志兴燕,发愤图强,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贤士。苏秦的到来,正合时宜。黄金台一席长谈,燕昭王当即拜他为客卿,后又延为国士,时刻跟在燕王身边,专为振兴燕国出谋划策……
想着想着,“啪哒”一声,手中简册落在地上,苏秦被突然的响声吓了一跳,立刻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求聘之路充满荆棘,高官厚禄得来不易,不能说走就走。他突然生出侥幸心理,想留下来等等看,如果昭王能宽恕他,他将死心塌地为燕国效劳,如果要置他于死地,他再设法借助太后力量,逃出燕国。
他拣起竹简放在案上,将门客毕成叫了起来。
这毕成原是张仪的心腹。张仪去世后,毕成投到孟尝君门下当食客。一次,苏秦代燕王出使齐国,在稷门大街遇到毕成,两人一谈,相见恨晚,毕成就离开孟尝君,投到苏秦门下当谋士,这样既遂了张仪生前之遗愿,又使苏秦得到一名得力的助手。
当下苏秦告诉毕成晚上所发生的事,要毕成多留意宫中的动向,一有情况即刻禀报。毕成应了一声,穿上衣袍,掀开门帘,一头钻进浓重的夜幕之中。
5
燕昭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看看天色将晓,干脆起床。他匆匆梳洗完毕,传旨罢了早朝,连早膳也不吃,就跳上高车,急急向“碣石宫”奔去。
提起碣石宫,有一段曲折的来历。
燕昭王即位之后,为了强大燕国,向齐国讨回公道,便谦卑恭敬,准备用厚礼重金招聘天下英才。他听说有位贤人名叫郭隗,就亲自前去登门拜访,虚心求教。
“先生可能也已知道,”燕昭王痛心地说:“齐国乘我内乱之机,
一举攻破我国,捣毁宗庙,掠走珍宝,滥杀无辜,恶贯满盈。寡人深知吾国国力弱小,目前还不可能报仇雪恨,但先王的耻辱,寡人时刻牢记在心。如果能找到一批贤士与寡人共同治理国家,洗雪国破家亡之耻,方遂寡人之愿。请问先生,怎样才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不假思索,就说出了一番深刻的道理来:
“如果能屈尊自己,礼贤下士,恭恭敬敬地向人家请教,那么,才干超过自己百倍的贤人就会来为你效劳;如果能辛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遇到问题向人家求教,那么,才干超过自己十倍的贤人就会来为你效劳;别人怎么干,你也怎么干,与人家同甘共苦,那么,才干与自己相同的贤人就会来为你效劳;
“如果身子靠着几案,手里拄着拐杖,颐指气使,发号施令,那么,奴才、小厮之辈就会来听你的使唤;如果对人粗野暴虐,欺凌辱骂,奋然攻击,任意呵斥,那么,就只有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小人会来听你的暴戾。
“这些都是古代不同的君王施行王道、招贤纳士的各种措施。大王如果能虚心征求贤士,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就会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燕国。”
燕昭王屏住呼吸,听了郭隗这一大篇闻所未闻的言辞,如同夏日吃了一块冰凌,心里舒服极了。但他还不甚明白,便继续问道。“先生讲得如此之好,寡人茅塞顿开。只是天下贤人那么多,寡人应该首先去拜访谁呢”
郭隗笑了一笑,慢条斯理地讲出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种骏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疾走如飞,世称千里神马。有一位国王很想得到这种神马,便贴出告示,愿以千两黄金购买,但千里马极其名贵稀罕,国王如饥似渴地等了三年,也没能如愿以偿。
正当一愁莫展之时,宫内有个涓人(侍从),自告奋勇说他能买到。国王非常高兴,拿出千两黄金给涓人,
涓人离开国都到沙丘找了三个多月,才找到一匹千里马,可惜那匹马已经死了涓人无奈,花了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副千里马骨,回去献给国王。国王一看,气愤地责问:
“寡人要的是活千里马,谁叫你花大钱买个死马骨回来”“大王息怒,且听小臣讲个道理死马的骨头,大王都肯花五百两黄金购买,何况活的千里神马?天下人听说大王如此喜爱千里马,不用很久,一定会有许多千里马送上门来。”涓人从容答道
果然不出所料,不到一年时间,国王就先后得到了三匹千里神马。
听完这个故事,燕昭王还不解其意。郭隗便以自己比做马骨,坦然说道:
“现在大王你要招贤纳士,可否从小民做起?小民就好比那具马骨,大王先用重金购买,然后传告天下,天下士人必曰:如小民这样的愚人都能受到大王重用,何况那些贤于小民的贤士呢还怕他们远在千里之外,而不前来为大王效劳吗?”
燕昭王听了大喜,即尊郭隗为相国,并在新的国都武阳筑一新宫,名曰“碣石宫”,奉郭隗于宫内,朝夕相见,必执弟子之礼,听其教诲;饮食极其丰盛,供具极其周备;凡有所谋,必恭恭敬敬,不敢少懈。行之数月,列国皆知昭王好士之诚。郭隗又建议在易水之傍,再筑一座高台,取名“招贤台”,以明招揽贤才之意;又于台上多集黄金,让贤人随时取用,故又名曰“黄金台”。
黄金台之名一出,凡怀一才一艺之士,莫不纷纷来投,才能出众、智略超群的剧辛,自赵国而至;胸藏日月、善理阴阳的邹衍,自齐国而来;文能经邦、武能定国的乐毅,自魏国来投;纵横捭阖,神机妙算的苏秦,也从洛阳来到燕国……不到年余,四方豪杰之士投之如
市。昭王大喜过望,更加尊敬郭隗,凡宫中大小事情,都要找郭隗商量,未经相国指点,昭王都不敢轻易决断。
为了太后的丑事而折腾一夜的燕昭王,一大早想起郭隗,就驱车赶到碣石宫,找相国商议对策。
郭隗听说昭王驾到,不由地吃了一惊,慌忙整顿衣冠,亲出大门迎接,昭王坚持执弟子之礼,将郭隗扶了进去,坐于上位,行过大礼,然后屈尊下首,沉默不语。
郭隗见昭王眼眶发黑,还没坐上片刻就叹息好几次,便询问因由,表示愿为大王分忧。昭王嗫嚅半晌,说了那桩难以启齿的丑事,要郭隗想办法惩治苏秦。
郭隗听罢,便劝昭王道:
“事既至此,急也无用。唯保持克制,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为上策。若大王一怒之下做出过份举动,事情容易复杂化,闹得天下汹汹,反而使自己脸上无光。莫如当没有发生一样,睁一眼闭一眼算了。”
可是,昭王说,他思前想后就是咽不下这口恶气。
“这可以理解。做为子女,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母亲越清白越好。可是,若从母亲的角度考虑,她还有个人幸福问题。当年大王借齐兵入燕,虽然除了子之,却害死了先王。大王夺回了王位,太后却永远失去了老伴,从此空守后官,孤苦伶仃,这是何等残酷啊,大王想过没有?”
这些话,太后也曾说过,他听不下去;现在听郭隗一说,燕昭王仔细想想,却是道理,心里渐渐生出愧疚,觉得亏欠了母后。便道:“诚然太后之过可以不追究,但苏秦却不能饶恕,他勾引太后,侮辱寡人,寡人正想找个借口,将他秘密处死。”
“不可,不可。大王此时处置苏秦,有百害而无一利。”郭隗急忙开导:“苏秦乃饱学之士,天下闻名的游说能手。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怎能随意处置贤能才俊?再说,大王求贤若谒的美名刚刚传遍各国,若在此时处死苏秦,传扬出去,必使天下贤士寒心,以后还有谁来为大王效劳?”
昭王被问得哑口无语,怔怔地望着郭隗。
“更有甚者。齐国处心积要亡我,至今仍在边境陈兵十数万。若因杀戮引起时局动荡,齐军必乘虚而入,上次的悲剧又将重演。”
昭王怔了片刻,不无惋惜地叹道:“如此一说,倒便宜了苏贼。”
“那也不见得,苏子东窗事发,已是身败名裂,臣再施一计,管教他付出生命代价。”
“是何妙计,爱卿快快献来。”昭王迫不急待地催促道。“大王莫急,请先听臣说一段故事。”郭隗论事,喜欢引经据典。他在未回答燕昭王之前,便想到了一个关于“绝缨”的掌故:
“楚庄王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扫除了长期郁积心中的隐患,心情特别舒畅,便在渐台之上置酒大宴群臣,连宫中妃嫔也都参加。
“庄王兴奋地说寡人自亲政以来,远离声色,不御歌舞酒宴迄今已有六年了。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平安,寡人愿与众卿司乐,一切礼节全部免除,诸卿务必尽欢而散。
“群臣尽都拜贺,然后依次就座。美酒佳肴,纷然杂陈,钟鼓齐鸣,丝竹共奏。君臣直饮到日落西山,依然兴致盎然。楚庄王命人点起灯烛,继续畅饮。
“楚庄王为了更助洒兴,便命自己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姜氏出来侑酒。两位美人款款来到大殿之上,就像三月春风吹进宴会大厅,顿使文武百官燥动起一股异样的兴奋。两位美人亲自把盏,向众官一一斟酒。明眸皓齿软语香风,一些年轻将领早已心旌摇动,不能自持了。但碍于大堂之上,灯火通明,众目睽睽,虽然心猿意马,却也不敢放肆。
“这时,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所有灯烛尽被吹灭,大堂之上一片漆黑。席中有一人,窜到许姬面前,扯住她的袖子,伸手捏住她的手腕,许姬用力一挣,想挣脱开来,谁知那人反而顺势抱住许姬。许姬急中生智,伸出左手揪住那人帽缨,那人急忙躲闪,帽缨竟被扯了下来,吓得那人慌忙松手,溜到一边去了。
许姬拿着帽缨,绕到楚庄王面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之命,敬百官饮酒,其中有一人,乘灯灭之际强牵妾袖,欲行无礼,妾已拿到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命人掌灯,查出无缨之人,治其无礼之罪。”
“侍人取火进来,楚庄王急忙下令且莫忙着点烛。寡人今日宴请,相约与诸卿尽欢,请诸卿都脱下帽缨痛饮,不绝缨者,吾将重治其罪。
于是百官都去冠缨,楚庄王命令重新点烛,直至宴席散去,也不知牵袖者为何人。席散回宫,许姬奏道:“妾听说男女授受不亲,何况君臣?今牵妾之袖,大王不予追究,怎能整肃上下礼数,以正男女之别?”
庄王笑道:“按正常礼节,君臣享宴,酒不过三杯。今寡人欲使群臣尽欢,夜以继日,秉烛痛饮,酒后狂态,人情之常。如果追究其罪,显了妇人的节守,却伤了国士之心,使盛宴不欢而散,这实非寡人之意。许姬听了,对庄王宽宏大度的胸襟,深表叹服。”“三年后,楚与晋国争战,庄王被晋军包围,有性命之危。一位大夫死命护卫庄王,五次杀退敌人的围攻,遍体鳞伤,终于保护庄王安全脱离险境。庄王问他:寡人平日对你并无特殊赏赐,你今日为何舍命救寡人这位大夫激动地说,大王,臣就是三年前在酒宴上被许姬扯掉帽缨的那个人啊!
“绝缨之宴告诉我们,要善于收买人心,为我所用。不要小鸡肚肠,计较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