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章 司马懿复出
“这。”李严迟疑片刻,答道:“李严曾在江州,一向无所作为,现在丞相帐下,改名李平,只图从头开始,重建功业。”
“恐怕是屈居亮的帐下,委屈了李严的大名吧!”孔明眯着眼睛盯着李严。
李严急忙否认,说是能在丞相帐下,常听丞相教诲,多长见识,他是求之不得。
孔明听了只是不断摇头,自言自语叹道:
“亮绝无委屈先生,削弱先生权势之意。实是军中人才空虚,不得已才请先生到汉中听用,先生若是肯担起北伐的重任,亮也愿意在先生帐下听令。”
这话李严听了,只信一半,说是军中缺少像他这样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他相信。说丞相愿意在他帐下听令,就不是真话了。
孔明见其低头不语,知他城府很深,若非真诚相待,说一些大道理,是不能使他信服。就又道:&34;其实先生对亮北伐之举,能否成功,也存疑虑!&34;
李严抬头扫了丞相--眼,又低头不语,算是默认。孔明就开诚布公说道:
“亮多次兴兵北伐,实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先生也知蜀中空虚,而且越打越空。而亮为什么征战不止呢?&34;
李严抬起头来,注视着丞相,他想知道丞相的葫芦里究竟装着什么药。
”天下三分,实是南北对峙。蜀吴二国若是偏安自守,将被曹魏各个击破,吃掉了一个,再吞一个。所以吴人虽有长江之险,但他们知道这个道理,不敢据验自守,年年征魏不止,虽屡败,仍屡战。而我蜀汉,打的是光汉复刘的旗号,你说能凭险自守,等待挨打,连吴人都不如吗?&34;
李严听了这些话,知是丞相肺腑之言。原来自己是不在其位,不知丞相之苦。丞相北伐,以及他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保蜀汉不被吞并。就是丞相对他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绝非个人争权夺利。
丞相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对他李严虽有防范之心,却无加害之意,他今夜肯对他说这些心里话,还是对他寄于厚望,实是希望他在汉中能有作为,独当一面,保证大军顺利北伐。
“丞相,从今以后,你就让我叫李平吧!”李严觉得此时说什么话,都不好表达自己的心意。
孔明也知李严不是那种不明事理,不知羞耻的人,听他这样说,知他尽释前嫌,也不点破,点头含笑告辞。
2
孔明八万大军一动,北守建威的郭淮就把告急表章送到洛阳。
魏明帝览表,顿感不安。孔明此次用兵,不同以往,大有一举吞并关中,灭了魏国的气势。便对尚书孙资说:&34;大将军曹真不在了,朝中能与诸葛亮匹敌的统帅恐也难找,事到如今,朕只有御驾亲征了。“
孙资却奏不可,他说:
”东吴屡屡跨江北侵,对魏也是虎视眈眈。眼下防御东吴虽有满宠,但皇上也不能专重西蜀之患,轻视东吴之忧。皇上应该居洛阳,如泰山镇九州,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定,人心向魏。至于北边御敌的统帅,臣以为也不难找,诸葛亮不是有个死对头吗?&34;
魏明帝听得出来,孙资是在举荐司马懿。
司马懿确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当初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失守,秦川告急,关中就要全部陷落敌手。司马懿一条奔袭街亭、断蜀军退路的妙计,四两拨千斤,就使蜀军仓惶退兵。
至于说司马懿中了空城计,那也是千虑一失,在所难免。老太尉华歆说是纵敌,以谋拥兵自重,当时他就感觉那是捕风捉影。
然而复用司马懿,交付兵权,他也不能放心。高祖武皇帝的那句话,总像警钟那样,时时响在耳旁。而且朝中也有不少人忌讳,要用司马懿,还要费不少口舌,单是太尉华歆就难说服。
孙资见明帝听了他的奏议,不置可否,就知其中缘故何在。便又低声奏道:
“皇上担忧兵权落在司马氏父子手中,尾大不掉,恐成后患,其实这也不难防范。”
“你说如何防范?”魏明帝急问。
“何不请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继承父职,统领全国兵马,他司马懿不就有了克星了吗?”孙资赶紧说出他的对策。
魏明帝听了却大失所望。故大将军曹真奉事三朝,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入则为相,出为上将,举国敬仰。可是他的儿子曹爽,无能无德,荫受父功,封武卫将军,随父多年,寸功未立。让他拜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将来岂是司马懿的对手。
明帝虽然将曹爽视作皇家兄弟,对其十分宠遇。但那是因为倚重他父亲的缘故,这才对他亲近,果真托以大事,他从心里就感不放心。
“皇上,曹爽虽然不是干才,但这无妨。”“不是干才,怎说无妨?”魏明帝责问。
“曹爽虽然才干平平,仍可以承袭父职。他父亲奉事三朝,手下将佐如云,门生故旧遍天下,其中不乏能人高人。而且司马懿要去督军的雍凉二州,那边的四大将领张合、费曜、戴陵、郭淮也是曹真的老部将。司马懿督师御敌,只用其才,未必就能把四大将领变成他的人,皇上何忧之有?”孙资急忙解释。
这一席话总算把魏明帝的重重忧虑,从里到外全部消除。但是欣喜之余,他又担忧,司马懿何等精明,如此摆布,必定被他看出其中玄妙。他若借故推辞,不肯复出,岂不是枉费心机。
孙资立即自告奋勇,让他前去宛城宣旨,必定把司马氏父子说出来为国效力。
魏明帝一向看重孙资的才干,知他不是妄言,马上允其所请。次日朝议,魏明帝就令下旨,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录尚书事。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加大都督,假节,督雍凉二州兵马,抵御蜀军之侵。
果然颁旨之后,太尉华歆就急得浑身乱颤,带头出班反对:“请陛下先斩提出此议之人,再收回成命,以正视听!&34;”朝中能与诸葛亮匹敌的,只有司马公了。老太尉既不能领军御敌,又举荐不出统兵主帅,难道还要朕御驾亲征吗?&34;
魏明帝心里早有准备,便这样回答。
“陛下,蜀军之患不过皮相之患,司马懿之患乃心腹之患,切不可因小失大,铸成大错,无可挽回呀!”华歆几乎是大叫起来。
众臣知明帝主意已定,不会改变。也感这样安排,兵权还是操在曹爽手中,司马懿名为骠骑大将军,实不过一方都督,而且手下还是曹真的兵马。让他去督军,把诸葛亮赶出国门,能成什么大患,这有什么可忧虑的?便都劝老太尉不要固执己见,小题大作,误了御敌大事。
华歆见众臣如此糊涂,自己又难敌众口,急得连话都说不清楚,竟坐殿上哭喊:
“魏国三代基业,毁于一旦,就在眼前,高祖武皇帝地下有知,都饶不了你们!&34;
魏明帝本对老臣十分尊重,今见华歆如此失态、撒野,而且出言不逊,面上十分尴尬,心里十分气愤。
”皇上,老太尉年事已高,难免有头脑发昏的时候,请他老人家回去休息吧!“孙资在明帝耳边轻声奏道。
魏明帝听了将手一挥,站在殿下的内侍,立即架起华歆,就要送他出殿。
华歆那里肯走,一边挣扎,一边大喊:
”我不昏,都是你们昏了,你们有眼无珠,不识忠奸,连高祖武皇帝的话都不听,你们都会死在司马懿的手中。 &34;
孙资奉旨,马不停蹄到了宛城。但他没有马上到司马懿府上宣旨,而是先找宛城刺史吴深,探听司马氏父子近况如何,有何动静。
他在明帝面前保证能把司马氏父子说出来为国效力,其实心中无底。司马懿立了大功,又受了那么大的委屈,他能抛弃个人思怨,奔赴国难吗?
宛城刺史吴深告诉他说:
“司马懿被革职还乡以后,深居简出,从来未到刺史府管事,对国政也不闻不问。司马公今年六十二岁,似有从此顾养天年,永不复出之意。”
孙资听了这话,心里更加担忧。在往司马懿府第途中,一路打着腹稿,如何开口鼓动司马氏父子东山再起,再建功业的雄心。
见了司马懿父子,孙资发现司马懿血气旺盛,精神不减当年。说话声音洪亮,步履也十分矫健,完全不似甘居寂寞,准备颐养天年的老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线希望。
孙资怀里揣着诏令,却不宣诏,而以抱屈的口吻道;“司马公本是立了大功,应该成为国家栋梁,不想老太尉一句话,竟使先生落到这般地步。”孙资这话一出口,就细心观察司马懿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只见他脸色一沉,轻轻叹息一声,却不说什么。司马师、司马昭立即大发感慨,愤愤不平。
可是这一声轻叹,又给孙资一线希望。这说明司马懿心中有怨,并未心灰意冷,他的雄心还在。便又道:
“老太尉胡言,不想今上也有不明之处。如今诸葛亮兴兵十万,大举北侵,皇上竟然让不学无术的曹爽继承父职,领兵御敌现在朝中人心浮动,都以为皇上所用非人,曹爽根本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此战必败无疑,关中恐怕不保。”
司马懿听了忽然站了起来,又不安地在厅堂上来回走动,却不发一言。
司马师、司马昭却一齐冷笑道:
“叫那蠢才大败之后,让朝廷上下都知道,什么叫有眼无珠。”孙资见状,自知这几句话已经见效。就又感叹道:
“其实司马公才是大将军的最佳人选,也只有司马公才能与诸葛亮匹敌。不想高祖武皇帝一句《狼顾之相》的戏言,世人都把它当真了。害得先生有苦难言,也给国家造成人才不能尽用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