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39章:蘑菇的种子
老支书听到李辰溪要给自己奶奶庆祝六十岁大寿,而且看他那架势,似乎是要好好操办一场,心里不禁有些羡慕。
想想自己的孙子,简直就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连自己的生辰都不记得,还指望他们给自己操办寿宴?
今晚还是早点睡吧,说不定能在梦里享受一番这样的热闹呢。
“嗯,那你打算怎么庆祝呢?”老支书好奇地问道。
既然辰溪特意跟他说这件事,那肯定是有需要他帮忙的地方。
“其实也就是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还有年过六十的老人家过来吃两顿饭。到时候,可能得麻烦您帮忙找些人手来帮忙。”李辰溪回答道。
对老支书来说,这还不是小事一桩?
“行,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帮你确定名单,然后再去通知他们。对了,志成的岳父岳母也符合年纪要求,你看要不要也叫上他们?”老支书问道。
这确实是个特殊情况,他们虽然不算李家庄的人,但以后确实打算在李家庄定居养老。
“叫上吧,也不差那么两位。”李辰溪大方地说道。
“行,那你到时候要谁帮忙,直接喊就是了,肯定没有人会拒绝。”老支书拍着胸脯保证道。
随后,大家合力将鸡蛋抬到了孵化房。
在大家好奇又怀疑的目光中,李辰溪小心翼翼地将鸡蛋逐一摆放在孵化房的架子上,每一个都摆得整整齐齐,就像是在站军姿一样。
“这样就行了?”有人忍不住问道。
李辰溪摇了摇头:“当然还不行,外面的灶可以开始烧火了。白天不用烧得太旺,晚上气温低,就得稍微猛一点。”
他让人去烧火,然后自己取出一支温度计,放在孵化房里。
“大家记住了,温度要保持在多少度,低于这个刻度,就得加把火。”李辰溪一边指着温度计,一边叮嘱大家。
温度计这东西,大家并不陌生,村里医生那儿就有。
“嗯,十六叔,我们记住了。”大家纷纷点头。
虽然具体原理不太懂,但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这样孵小鸡,无非就是多费点木柴罢了。只要时刻派一个人盯着温度计,看到温度不足,就加点火就行了。
老支书见状,立刻指派了三个人,轮班看守孵化房的火候。
养鸡是他们村迈向富裕之路的关键一环,丝毫马虎不得,每一步都需谨慎对待。
之后,李辰溪与李志宏一同前往那座山,查看了围山与搭建棚子的进展情况。
只可惜,目前塑料薄膜较为稀缺,若能轻易获取,许多事情定会便捷许多。
其实,塑料薄膜并非完全无处可寻。众多穿越者引以为傲的温室种植技术,国家早在几年前便已着手尝试。
回溯至1956年,农业部成立了专项研究小组,对我国传统的阳畦与改良温室的结构性能及蔬菜栽培技术展开了深入调研与总结,并在北方各大城市广泛推广阳畦与温室设施及其栽培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冬春季节的蔬菜供应紧张问题。
或许有人对“阳畦”一词感到陌生,其实它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保温的简易设施,又称冷床,主要分为抢阳畦和槽子阳畦两种类型。
因其建造简便、成本低廉、技术易于掌握,即便在后世,仍是瓜类蔬菜早春育苗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在蔬菜保护设施尚不发达的地区更为普遍。
到了1958年,我国自行生产的农用聚乙烯薄膜开始应用于小棚覆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辰溪暗自思量,若能寻得机会,定要购进一批农用聚乙烯薄膜以备后用。
“辰溪,蘑菇究竟该如何种植?”李志宏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将这一疑问提了出来。
在众人眼中,蘑菇似乎是天生地养的珍馐,想要品尝便需前往野外采摘。谁曾想到,蘑菇竟也能人工种植?
更何况,蘑菇似乎并无种子可言!
“首要之务便是准备菇房,也就是你们当前所从事的工作。切记,菇房必须密封良好,以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李辰溪耐心解释道。
“其次便是养料堆制,简而言之就是施肥。养料主要由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构成。正因如此,养鸡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鸡粪正是优质的养料来源。”
“接下来便是接种环节了。”李辰溪继续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香菇的种植过程略有不同。种植前需准备菌袋,菌袋的制作并不复杂,只需选取油脂性木材如松树、柏树等,用木屑机粉碎后加水、石膏、麸皮等搅拌均匀,再装入袋中即可。
随后将菌袋进行接种发菌,并严格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同时每天喷水以保持良好通风。如此一来,香菇便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李志宏听后仍有疑惑:“蘑菇究竟如何接种?它们的种子又在哪里?”
“蘑菇并无种子,而是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就附着在蘑菇表面,肉眼通常难以察觉。”李辰溪进一步解释道。
孢子隐藏在成熟蘑菇的菌盖下方,将蘑菇轻轻拍打在白纸上,便能见到掸落的褐色孢子。
见李辰溪说得如此详尽且有理有据,李志宏心中的疑问与担忧终于烟消云散。
他就怕李辰溪搞得太过张扬,到头来蘑菇没种出来,反而成了村里的笑柄。
围着菇房观察了一圈后,李辰溪又提出了几个改进的要求,这才满意地回了家。
而在杏花村,李旭强夫妇吃过午饭后,便打算返回自家村子,不打算在娘家过夜。
“不住一晚再走?”黄兰的母亲有些不舍地看着女儿。
“娘,家里事儿多着呢,下次再来吧!”黄兰解释道,主要是得回去照看孩子,不能离家太久。今天能回娘家一趟,她已经心满意足了。
“行吧,那你们下次有空了再来。”母亲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把钱塞给闺女。
这些玉米、罐头和腊鸭都是女婿的侄子送来的,虽然没说要钱,但他们还是决定礼尚往来,给点儿回礼,免得让女婿和女儿为难。万一这些东西是人家为了让女婿充面子才送的呢?全收了回去不好交代。
“娘,你这是干啥呢?快拿回去。”黄兰推辞道。
“拿着吧!现在能花钱买粮食都不容易了。”母亲坚持道。
这话不假,现在物资紧缺,尤其是粮食,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别说他们这些农村人了,听说城里人的定量供应也是一减再减。
“好了,你们早点回去吧!我们就不留你们了。”李旭强的岳父也开口催促道。
看着妹夫骑着自行车载着妹妹离开,李旭强的两个大舅子眼里满是羡慕。
“小妹一家以后可不用发愁了。”他们感叹道,毕竟现在傍上了那么厉害的一个侄子。
“娘,过几年等伟兵长大了,能不能托小妹跟她侄子说说情,让伟兵也……”大儿媳妇话还没说完,就被一家之主老黄瞪了一眼。
“想什么呢?工作名额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吗?人家能给来福和来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亲弟弟,虽然不是亲的,但关系摆在那儿。咱们家呢?跟人家隔着一层呢!”老黄不客气地打断了儿媳妇的话。